時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每當有課賽的時候,領導們總喜歡“點將”,讓那些教學業績突出的老師直接去參加比賽。但這樣的“點將”,有時效果還行,有時就不那么理想了。 究其原因,課賽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效率,而教學業績的好壞看的是教學的階段性效果,可以實現這效果的途徑,可以是課內,也可以是課外。 我始終認為,成功的教學應該是立足課內,向45分鐘或者40分鐘要質量。但這并不是說課外不重要。我始終認為,學會預習、學會自學、學會自習和學會聽課一樣的重要。那種在課外通過科學化的嚴格管理,通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實現的教學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向管理要質量,向習慣要效益,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不容懷疑,不可低估的。但對于那種靠了管卡壓和一味的拼時間、拼消耗而取得的“好成績”,我們實在不應該提倡。理由很簡單——這樣的教學,無論它現在有多么輝煌,都不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教學,苦了自己、累了學生,無論你有多強的責任心,結果只能是扼殺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習真正成為了一種“人生苦旅”。試問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談什么探索精神、創新能力?他們為了應付學習,早已經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記得有一位同事曾經說過:一個老師如果不負責任,他(她)的學生就可憐了;一個老師如果很負責任,假如這個老師自身的水平很高,那還算湊合;如果這個老師自身的水平又很低,卻又責任心很強,那他(她)的學生就真的受苦了。我很贊 但什么樣的課算得上一節好課?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公開課、展示課、表演課,其間有太多華而不實的成分,有太多作秀的因素。所以,我們似乎不能簡單地以課賽的結果來作為評價一個老師優秀與否的標準。同時,上課其實只是教學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完全放棄了對學生課外活動的管理,我們的教學要想取得好成績恐怕也是困難的。在上海掛職時,有一位曾在全國課賽中獲得一等獎的老師,領導對她的評價是竟然是:課講得很好,就是教學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梢?,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準其實不由評委或者專家們說了算,而應該由學生說了算,由效果說了算;我們要使參賽課與常態下的課盡可能地一致起來,讓自己的常態課像參賽課一樣的精彩;我們還應當把教育的觸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除了向課堂要質量,還應該向管理要質量,向習慣要質量,向訓練要質量。 沒有課內的高質量的教學,不是好的教學;只有課內的高質量的教學仍然可能不是好的教學。只有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適度和合理的拓展,才能共同造就高品質的教學,創造出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