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教授 丁冠之 |
2005-11-25 15:18:15 來源:浙大社發行部供稿 |
《擇善而從:季羨林師友錄》(定購) 擇善而從,從善如流,是學術大師獲得成功的重要素質,作為當代國學大師的季羨林先生,在其學問的一生中,結識了不同的師長,學友并得其效益,終成其學。《荀子·大略》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清代詩人唐甄(字鑄萬,別號圃亭)有言“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師者,猶行路之有導也;友者,猶涉險之有助也。”(《潛書·講學》)清大學士李惺(字伯子,號西漚)有言“師以質疑,友以析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西漚外集·冰言補》) 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告誡世人:“為學莫貴于尊師。”在他們看來,從師是解答疑難,交友是辨析疑難,成才離不開師友。以文會友、師友輔仁,這些用在季羨林的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 在季羨林成為學術大師的漫漫長路上,明顯地有一條師友助其事業成功的線索。2005年8月6日季羨林先生生日那天,在中國孔子基金會于北京舉辦的季羨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儀式上,我得到蔡德貴教授的新作《擇善而從:季羨林師友錄》(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我幾乎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讀完以后更深感一個學術大師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師友的幫助。這部書印證了唐甄和李惺的話。 季羨林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后,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后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愛國者鞠思敏,桐城派王崑玉,前清狀元王壽彭,“真正念書”的祁蘊璞和尤桐等老師,浪漫的革命者胡也頻,一生坎坷的董每戡都是他的恩師。“由于受到恩師王崑玉的激勵(王崑玉在給季羨林上第一次作文課時,布置的作文題是《讀〈徐文長傳〉書后》,他給季羨林寫的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從此學習成績好起來,四個學期連續得了第一名,因此作為書法大家的山東大學校長王壽鵬(同時兼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給他寫了一幅扇子面和一幅對聯。從此他的上進心更強了,到高中畢業時,同時考上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后來則成為名貫遐邇的大學者”。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他的教誨讓季羨林終生難忘。季羨林說“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并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清華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游。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當時唯一的從學者,精通了梵文和巴利文。接著又成為吐火羅語國際權威西克教授的惟一先生,得以掌握了世界絕學吐火羅語。回國后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代理校長傅斯年、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忠實助手李錚,“不是親屬,勝似親屬”的李玉潔,都是季羨林幾十年一以貫之的忠實助手。沒有這些師友,很難有今天學術上如此成功的季羨林。因此在季羨林看來,師友們的一顰一笑,一詞一語,無不蘊含著無量溫馨;而對后進者,則是無量的財富。季羨林自己說過:“在中國,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和湯用彤先生都是考據名手。在德國,我的老師Prof.Sieg和Prof.Waldschmidt和后者的老師Prof.H.Lüders,也都是考證巨匠。因此,如果把話說得夸大一點的話,我承受了中德兩方面的衣缽。即使我再狂妄,我也不敢說,這衣缽我承受得很好。在我眼中,以上這幾位大師依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一生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們后面行走。”(《我的學術總結(之一)》,《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正如書中所言:“正是由于所有這些恩師的培養和影響,造就了季羨林,成就了一位學術大師。在季羨林的成才之路上,師友的作用大矣。” 本書將影響季羨林學術一生的師友作了評傳式的記敘,從中可見大家的學術風范和虛懷若谷的長者氣度。讀完這部研究季羨林先生的新書,季羨林師友的不朽形象躍然紙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尊師重在內心的尊崇,但是也有外在的表現。在我國幾乎盡人皆知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是典型實例。北宋學人楊時、游酢二人去拜訪程頤,“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楊時傳》) 楊時、游酢虔敬如此,尊師真切之至。而季羨林為了探望遠在北京西郊的恩師陳寅恪,步行幾十里,從沙灘北大到清華園去看望先生,知道恩師喜歡喝點葡萄酒專門去送一瓶難得的葡萄酒,與程門立雪心同理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尊師重道,目的是要培養至真、至善、至美的棟梁之材。嚴師身教,尊師成統,擇善而從,從善如流,真能這樣,我們這個國家,就大有希望了。這正是這部書的深意所在。 來源:浙大社發行部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