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窗口: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
隋唐大運河與中國長城同樣偉大,長城是我國古代戰史的“記錄者”,那么隋唐運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經濟、科學技術、人類智慧的寫照。曾經被埋沒的隋唐通濟渠痕跡,在經過安徽淮北、宿州幾次考古發掘后,這些歷史的記載又重新回到我們的記憶中,未曾想到的是通濟渠運河故道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寶貴的文物財富,可以說是祖先對昔日運河城市的“偏愛”。
運河文物今天的保護者丁仰振先生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八十年代初就創建和發展自己的企業,得知當地發現了不少運河故道出來的瓷器后,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一種社會責任感,他擠出時間和資金,將這些珍貴的“運河瓷”進行了征集。從此,他迷上了“運河瓷”,在查閱大量的歷史書籍后,得知這里是歷史上被埋沒的運河流經故道,他決心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財富好好保護。在收藏“運河瓷”的幾十年中,他開始學習和研究古瓷。出于中華兒女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他幾次以不同的方式將其收藏保護的古陶瓷大批捐贈給博物館。 2011年8月30日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終于在北京落成。該館以展示隋唐運河通濟渠故道遺存的古陶瓷器為主,勾勒“再現”出歷史上隋唐運河的運營經貿和歷史變遷。它既是古陶瓷藝術之美的“殿堂”,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見證。“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的成立得到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文保基金會表示,赤子之心難能可貴,他們正是看準了丁仰振先生這種文物文化保護者的精神,才愿意并支持他,并將此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平臺,同時對民間文物保護者給以褒獎。
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展現古陶瓷藝術之美
http://arts.cntv.cn/20110905/105780_1.shtml 將收藏的運河文化奉獻給社會
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縣柳孜,埋沒千年的隋唐古運河碼頭被發現,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沉船和石構建筑等文物。從這些出土的陶瓷器看,多為日用品,但也有相當部分屬于高檔次的貢品級別,造型之精美十分罕見,代表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一段輝煌。它們不僅是隋唐大運河文明史的印證,也為人們研究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更多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淮北民間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對隋唐大運河故道沿線發現出土的陶瓷器進行了很好的收藏保護。丁仰振是這一領域中的佼佼者。“我與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的結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丁仰振說,當時,當地農民在修建房屋和進行其他生產活動中,經常會挖到一些陶瓷器,“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丁仰振于是開始查閱歷史書籍,得知那里曾經是隋唐大運河流經地。“我推斷這些東西一定與隋唐大運河的歷史有關。”為不使古瓷器流失,作為已經是小有成就的農民企業家,丁仰振從此開始了對這些出土陶瓷器的收藏。2001年,淮北市博物館建成,丁仰振為此捐獻了1500多件隋唐運河古陶瓷;2005年,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征集館藏文物,丁仰振又捐贈了147件,得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2008年,丁仰振因此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選為“薪火相傳”民間文物保護年度杰出人物之一。 丁仰振先生對記者說:“感謝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和給予的業務指導,于2010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實現了我今生回報社會的最大心愿,希望隋唐運河出土陶瓷器的面世,能為隋唐大運河歷史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將我收藏的運河文化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中國大運河的世界申遺事業。” 強化民營博物館的社會化屬性 為了在更大的范圍內向公眾展示隋唐大運河的文化遺存,2010年12月,丁仰振開始在北京籌辦古陶瓷館。此舉得到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和幫助,并隨后批準立項成立“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對記者表示,保護民間收藏的可貴熱情和做出的積極貢獻,是該基金會的重要責任與義務之一。我們今天給這個館授牌,可以說是一個先例,目的是想以此擴大我國民營博物館的社會化屬性,使它們更好地服務社會。 我們的先人創造并流傳下來無數珍貴的文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與結晶,它歷經滄桑,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與傳奇,銘刻著祖先的夢想與智慧。珍視、呵護、探究、傳承這些來之不易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要求我們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呵護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文物,需要保護、研究、傳承,需要科技的支持,需要專業人才的堅守。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的創辦者們正是本著這樣的精神,秉承中華民族善于創造文化,也善于保存文化的義舉,創建了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通過展出的隋唐運河故道遺存的陶瓷器,將隋唐運河歷史連綴到了一起,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使得我們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得以弘揚傳承。為此,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愿意同支持、關心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人士一道,獻出我們的智慧與愛心,為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宏大工程添磚加瓦! “我們始終堅守著,期待著。我們確信,我們的祖先創造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更好的保護,并且千秋萬代永遠傳承下去。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的落成,展現出歷朝歷代、不同地域不同窯口的陶瓷精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研究中國陶瓷文化的園地。歡迎諸位朋友常來做客,常來交流,為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獻出您的智慧,貢獻您的力量,使祖國豐富的歷史遺存,長治久安,傳之久遠,子子孫孫永寶用!”馬自樹說。 展示運河文物遺產保護成果的窗口1998年,在進行安徽省宿州至河南省永城之間的安徽淮北濉溪縣公路路段拓寬改建過程中,百善鎮以東路段施工時發現了瓷器、瓷片、銅錢等文物,1999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在進行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重點考古發掘中,又在柳孜集路段裁彎取直施工中發現大量陶瓷器、沉船和石構建筑等文物。從這些出土的陶瓷器看,多為日用器,但也有相當部分屬于高檔次商品和貢品級別,造型之精美十分罕見,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乃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鼎盛時期的輝煌。這些被發現于隋唐大運河故道遺存的瓷器文物,是隋唐大運河留下的歷史文化符號,它們不僅是隋唐大運河文明史的印證,也為研究隋唐宋金元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商貿、運輸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淮北民間將80年代、90年代和近10年于隋唐大運河故道沿線發現出土的陶瓷器進行了很好的收藏保護,這為隋唐大運河的研究保存了重要的歷史信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為了表彰民間收藏對文物文化保護作出的可貴貢獻,宣傳民間文物保護對歷史傳承同樣具有重大意義。2010年12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批準立項并授牌成立“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借以通過陳列展覽的形式,將隋唐大運河故道遺存的陶瓷器向社會展示。 展覽以隋唐大運河遺存的古陶瓷器為歷史脈絡,勾勒出隋唐大運河為主題的人文風光歷史景象,借此為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學的實物資料;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是展示隋唐大運河文物遺產保護成果的窗口,為專家學者研究中國古陶瓷史和隋唐運河承載的歷史變遷提供物證依據。 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展示區面積1000平方米,以序廳、長廊、展廳表現不同題材來展示。序廳以圖文形式為主,展示隋唐運河故道通濟渠段和1999年安徽淮北柳孜碼頭考古發現和現場出土原貌;長廊采用文獻記載輔以圖片,回溯隋唐運河運營的歷史片斷;實物陳列展廳有五個,第一至第四展廳陳列有隋唐運河通濟渠段出土的隋唐宋金元初時期、全國近30個窯口的古陶瓷完整器和殘器,展現了古陶瓷藝術發展的輝煌成就和中國古陶瓷獨具的藝術魅力。 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是文化傳播的窗口,它面向世界傳遞著隋唐大運河厚重的歷史文化財富,宣傳著安徽淮北隋唐運河城市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魅力;它是宣揚收藏文化和倡導收藏保護的示范,是為廣大收藏者搭建的提升藝術鑒賞水平的互動平臺。 展館是古陶瓷藝術之美的“殿堂” 隋唐大運河與中國長城同樣偉大。長城是我國古代戰史的“記錄者”,那么隋唐運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經濟、科學技術、人類智慧的寫照。曾經被埋沒的隋唐通濟渠痕跡,在經過安徽淮北、宿州幾次考古發掘后,這些歷史的記載又重新回到我們的記憶中,未曾想到的是通濟渠運河故道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寶貴的文物財富,可以說是祖先對昔日運河城市的“偏愛”。運河文物今天的保護者,實際上是為社會守護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正是依托著通濟渠歷史遺存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而誕生。它的成立得到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文保基金會將此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平臺。同時對民間文物保護者給予褒獎。 丁仰振先生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創建和發展自己的企業,得知當地發現了不少運河故道出來的瓷器后,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一種社會責任感,他擠出時間和資金,將這些珍貴的“運河瓷”進行了征集。從此,他迷上了“運河瓷”,在查閱大量的歷史書籍后,得知這里是歷史上被埋沒的運河流經故道,他決心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財富好好保護。在收藏“運河瓷”的幾十年中,他開始學習和研究古瓷。出于中華兒女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他幾次以不同的方式將其收藏保護的古陶瓷大批捐贈給博物館。這次,他來到了北京,希望將其余的收藏展現給社會,作為自己一身最值得做和有意義的一件事。為中國大運河世界申遺事業貢獻一份力量。赤子之心難能可貴,文保基金會正是看準了丁仰振先生這種文物文化保護者的精神,愿意并支持成立了“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隋唐大運河古陶瓷以展示隋唐運河通濟渠故道遺存的古陶瓷器,勾勒“再現”出歷史上隋唐運河的運營經貿和歷史變遷。展館既是古陶瓷藝術之美的“殿堂”,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見證。 耿寶昌、謝辰生和羅哲文,三位老先生在中國文博界皆鼎鼎大名。但有著當今古陶瓷界泰斗之稱的耿先生,和獲得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終身成就獎”的謝、羅兩位老先生同時出席一項活動,卻是難得一見。8月27日上午,在北京東三環華威橋南的聯合國際大廈,上述“三老”并排坐在“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開館慶典儀式的主席臺上,一同見證了來自安徽淮北的這家民營博物館的正式開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