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房清供可謂淵源流長,多如瀚海,悠悠歷史長達幾千年。
縱覽文房清供史,上至帝王,中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無一不對文房清供有著極大的興趣。“文房清供”實際上是一種泛稱,它的起源比較早。據說在秦漢時期,“文房清供”就開始出現了,唐宋得到不斷的發展。明清以后,“文房清供”更加充實完善,用具種類非常豐富。作為一種實用器具,它們都是根據當時文房案頭的需要而出現的。
到底何為文房清供呢?
“文房清供”也可稱文玩或清玩。所謂的“文房清供”是指在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的基礎上,出現的一些輔助用具。它們也是古代書案上清雅的實用陳設品通俗的講就是在文人書房當中,書案當中,需要一些其他的輔助性具,這些輔助器具,包括有筆筒,墨床,筆洗,水呈,還有硯滴,印章、閑章等等,它的總稱叫做文房清供。
文房清供是怎樣分類的呢?
南唐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應是唐末宋初文房清供的最早分類,素中所列筆,墨紙,硯四寶,即我們常說的“文房四寶”。到了南宋末年,趙希鵠寫的《洞天清祿集》一書中將文房清供列為十項,即,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畫。而明初的《格古要論》又將文房清供分為十三,即:古琴、古墨跡、古碑法帖,金石遺文、古畫、珍寶,古銅器,古硯,異石、古窯器,古錦。異木竹等。時至明末居龍著書,又將文房清供列為45種之多,出現了硯山,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等直接用于書寫作畫的器物。而在明以前,人們還將文人把玩欣賞的藝術品與書畫品甚至書房家具都歸納于文房清供。今天我們所言的文房清供是沿襲了清末的習慣,其范疇指書房內讀書,寫作,書畫的用器。
文玩的最大特點是蕪雜,古玩界常常將之歸類于雜項,雜件。一是器型雜,即便從每項獨立的文玩來說,其器型之紛繁亦可謂千變萬化,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硯滴,二是用途雜分工往往很細微瑣碎,各自為營互不相干,而且少見重復重樣。比如,與筆有關的,就有筆架、筆洗、筆筒,筆掭等,三是材質雜,舉凡玉、竹、木、牙、銅、石、漆、料、瑪瑙、紫砂、水晶等,無所不用。
上述關于文房清供的分類發,只是橫向大類,如再縱向細分,每一類文房清供都復雜的驚人。
文玩材質最為廣見的是陶瓷,其可塑性最強,幾乎可以仿制其他所有材質的肌理質感,這在清乾隆年間運用得最為淋漓盡致,所謂“戧金,鏤銀、琢玉、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清·朱琰《陶說》)其中不乏官窯制品,身價不菲。如北京翰海2004年迎春拍賣會推出的清乾隆官窯仿竹夔龍紋筆筒,高8厘米,精巧絕倫,成交價達60.5萬元。從文人趣味來說,單色釉瓷因少人工匠意而更富天然韻致,其不浮、不囂不靡,不媚,潔素瑩然。而且燒制難度更高,向來被認為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故格外受到青睞。明清二代景德鎮的單色釉,德化窯的白釉,龍泉窯的青釉等,均有數量可觀、卓然巧秀的文房器玩問世,其中有一些是仿宋代五大窯的釉色及造型、紋飾。
文玩材質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便于文人雅士親自操觚奏刀的竹、木、牙,石之類,而且其久經撫玩會產生滋潤瑩厚的包漿,時間愈久愈發可愛。
文玩不同于其他器玩之處,在于其造型、紋飾的講究。所謂紋必有意,圖必吉祥。其主題樣式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雖然有時候也會有俗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現為雅的一面,或是雅俗共賞。而且常見有關詩文典故,并且制作時十分注重細節。
奇石造型類較受文人青睞
值得提的是,明清文玩中頗多奇石造型及其題材者。事實上從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到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將供石歸類于文房雅玩。要追溯一下古代文房供石起始于何時,那么,創制于唐宋之問的硯山無疑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起源。如果說唐代的文人士大夫還主要側重對庭園的中型峰石的搜求,而宋代開始注重于對齋室的小型供石的藏玩的話,那么唐宋之間的南唐所出現的硯山,恰好是這兩種奇石收藏的過渡,一方面它將奇石的身影從庭園移到了案幾,另一方面又將供石搜藏的方向納入了古董文玩的行列。
作為書桌案幾之玩用,文玩一般太不盈尺,小不足寸,可遠觀,亦可近取。特別是有些賞玩擺件(如瓶、爐,插屏之類),往往是大塊的濃縮,大件的縮小,古玩界又有“小器大樣”之說。
文玩佳作生要集中于明清兩代
盡管文房清供早在秦漢時期已有出現,宋元時代佳品疊出,但大量的精品佳作還是集中于明清兩代。如文玩中的大項印石和筆筒,都是遲至明代才被發掘和創制的。特別是明代中晚期,傳統文人士大夫收藏群體由于商人階層的崛起,工藝制作出現了不惜工本、不惜材質的奢靡之風,以迎合其趣味。對此,許多文人學士紛紛著書立說,引導高雅的審美趣味。許多文人并親自加入到工藝制作,有的參與創意,有的甚而即興奏刀操觚。同時,由于政治腐敗。國力式微,官窯制作幾近停頓,因社會動蕩而產生思想解放,工匠們在文人墨客的指導下,在文玩一路創意紛呈,精品疊出,一改傳統官窯制作程式化的弊端。也許是由于文玩精品太富創意,毫無章法,規律可循,為宮廷所不容,所以真正官款的反而不多見,但很明顯,很多文玩精品實際上還是宮中所制,其不是官窯而又勝似官窯。
文玩精品的制作高峰,從明末一直延續至清康雍乾三代。
明清兩代,文玩的品種,呈象、題材(造型和紋飾)以及制作工藝的豐富多彩,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它凝聚著古代工匠和文人靈光一現的各種創意。從其審美表現來看,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趣味,這在當時便有所謂的雅俗之分。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長物志器具》篇中幾乎對所有文房器具有所評點。
明清文玩中也有很多是與文人審美標準所大異其趣的,所謂“專事絢麗,目不識古”(文震亨《長物志·器具》)從文人雅士觀念來看,這些無疑都是“俗品”,是迎合官宦商賈之審美情趣的。
文玩精品近十年來越來越受到藏玩者的青睞,市場行情穩步走高。文房清玩目前已成為古董拍賣中的一個重要板塊,有的拍賣行還推出了文房專場。文玩精品的市場價格,主要取決于其材質的佳良,工藝的精絕、造型的獨特、存量的稀罕等因素,其精品多集中于明末清初以及清乾隆時期。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瓷器,成交價較高的也主要集中于瓷器(官窯)一端。從體量來說,筆筒以其尺寸大,存世量多,品種齊全而漸漸成為一個獨立門類,目前高價位的文玩都集中于此。
通過對文房藝術品的研精覃奧,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卓爾不群的眼力和高深的審美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