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網友的印象中,CPU只是一個方形配件,正面是金屬蓋,背面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針腳或觸點,并不起眼、也沒有美感可言。但這個小配件上卻是無數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今天能用電腦上網、辦公、玩游戲等全都離不開它,而它性能優劣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 當然,要選好這個小配件,也是大有文章的,因此,我們針對初級用戶,列出了選購CPU時的八大誤區,供大家學習與參考。 誤區一:過度迷信某品牌 經過多年的競爭,在PC市場的CPU品牌只剩下Intel和AMD兩家了。以公司規模來說,Intel比AMD大得多,我們也常常在各種位置看到Intel的創意廣告,所以即使不了解電腦的朋友,大多都知道Intel以及它旗下的酷睿系列處理器,導致他們非Intel產品不選。 兩大CPU廠商:Intel和AMD AMD名氣雖然小一些,但能與Intel競爭這么多年,產品上必然其過人之處,同價位CPU性價比更高,就是AMD主打的策略,也給很多用戶留下了深刻印象。長期下來,也難免會一些有資歷的用戶認為AMD大多數CPU性價比就是比Intel的高,最常見的例子:XXX元以上買Intel,XXX元以下買AMD。 編輯觀點:定價相近Intel/AMD CPU必然有各自的優點,購買時應認準自己的應用需求(比如玩游戲),查詢相關資料,看看哪個更適合自己。不要迷信某個品牌,迷信品牌買到的產品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 誤區二:相同系列的臺式機/筆記本CPU性能相近? 臺式機和筆記本都采用Core i5處理器,它們性能相近? 隨著筆記本的普及,Intel和AMD兩大CPU廠商都非常重視筆記本市場,為了簡化CPU品牌,讓消費者容易記憶,于是筆記本和臺式機所采用的CPU采用了相同的品牌。比如說Intel Core i3、AMD A8 APU,只是在型號后面加一個M以區分,導致很多初級用戶以為臺式機和筆記本所采用的CPU是一樣的,性能也相近的。 臺式機CPU比筆記本CPU還是要強很多的 編輯觀點:即使系列相同(比如說都是Core i5),但筆記本和臺式機的CPU實際性能并不相同、也不相近,筆記本最強的Core i7,性能也只是比臺式機的Core i3稍強而已。筆記本的優勢就是移動方便,而臺式機強調性能與體驗,如果很少移動,應購買臺式機。 誤區三:玩游戲只看顯卡,不看CPU? 玩游戲選好顯卡即可,CPU無所謂? 游戲玩家都知道,要在最高特效下暢玩主流的3D游戲,一款高性能顯卡是必須的。盡管游戲都提供特效設置,但高特效和中低特效往往會變成“兩個游戲”,而要獲得最好的游戲體驗,唯一途徑就是采用高性能顯卡。所以一直以來玩游戲顯卡都很重要,不過由于以訛傳訛、加上一些廠商的夸張宣傳,使得很多玩家認為,所有游戲,顯卡都是最重要的,CPU不重要。 星際爭霸2,CPU性能更重要 編輯觀點:玩游戲顯卡仍是很重要,這點是肯定的,但不代表CPU不重要。例如《星際爭霸2》,Core i3 530 + GTX460的組合還不如Core i5 760 + GTS250的組合,要知道就顯卡3D性能而言,GTX460性能是GTS250的1.5倍以上。所以要玩爽游戲,CPU和顯卡合理搭配才是王道。 誤區四:買CPU只看核心數就行? 購買CPU只看核心數就行?六核心CPU一定比四核強? 在2004年,由于提高頻率遇到了瓶頸,于是Intel/AMD只能另辟途徑來提升CPU性能,雙核、多核CPU便應運而生。在當今多核CPU時代,核心數也就成為判斷CPU性能高低的重要標準了。當然,自然有一些初級消費者會認為購買CPU只看核心數就行,反正越多越好。 四核比六核強并不奇怪,選購CPU關鍵要看應用 編輯觀點:核心數是判斷CPU性能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CPU微架構、頻率、緩存大小、技術以及軟件的優化度等等均會影響性能,所以出現四核比六核強并不奇怪。只有在相同品牌以及CPU參數相近的情況下,比較核心數才有意義。普通用戶選購CPU,還是要看自己的具體應用,查找相關資料選購合適的產品。 誤區五:買CPU只看頻率? 頻是很關鍵的參數,但不是唯一決定CPU性能的參數 曾幾何時,頻率可以看成是決定CPU性能的最重要指標,雖然CPU進入到多核心時代,影響CPU性能的參數變得多樣,頻率的重要性不如以前。但很多用戶依然只關注CPU核心數和頻率兩個參數。 編輯觀點:與CPU核心數一樣,頻率同樣不是衡量CPU性能的唯一標準。核心數多、主頻高不見得就更強,因為上面提到CPU微架構、緩存大小、技術以及軟件的優化度等等均會影響CPU性能。所以普通用戶還是要看自己的具體應用,查找相關資料選購合適的產品。 誤區六:TDP熱設計功耗等于實際功耗? 以前的盒裝CPU標有TDP熱設計功耗 TDP的是“Thermal Design Power”的簡稱,即“熱設計功耗”,它指的是CPU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瓦特,它主要是給散熱器廠商的參考標準。高性能CPU同時也帶來了高發熱量,比如Core i7 980X,其TDP達到了125W,而主流級的Core i3 2100只有65W,對散熱器的要求顯然不同。由于廠商只宣傳TDP,造成很多人以為TDP就是實際功耗或最大功耗。 編輯觀點:CPU的TDP并不是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是通過初中學的物理知識來計算的:功率(P,單位W)=電流(I,單位A)x 電壓(U,單位V)。不要把TDP看成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必然小于TDP,只有這樣才是安全設計。 誤區七:商家包超頻、包開核的一定穩定? 商家打出包開核、包超頻的CPU吸引用戶 如何免費提升CPU性能?最常見的方法是“超頻”,AMD方面除了超頻的還有“開核”,這都是DIY用戶耳熟能詳、免費提升CPU性能的詞匯。當然,由于CPU個體差異,無論超頻還是開核,都要看運氣,于是很多廠商打出包開核、包超頻的字樣來吸引用戶,價格也比普通的貴幾十元。 誤區八:CPU內置的顯卡沒用? CPU內置GPU已經成為CPU的發展趨勢 CPU內置GPU已經成為CPU的發展趨勢,無論從Intel的二代Core i系列還是AMD的APU上,都能看到這樣的趨勢。早在一年前還有很多人抗拒CPU內置GPU,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用戶有這樣的觀點,認為這樣做增加了成本,消費者要買單;性能也很弱,仍需要購買獨立顯卡。 編輯觀點:CPU集成GPU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實CPU集成GPU是降低了用戶的購機成本,畢竟對于不玩大型3D游戲的用戶而言(實際上這部分用戶非常龐大),無需購買獨立顯卡,CPU內置的顯卡即可滿足要求。玩游戲的話,購買一張獨立顯卡即可。價格方面,CPU并沒有因集成GPU而貴多少。筆者相信今后GPU成為免費附送的部件。 總結:正所謂“小塊頭有大智慧”,CPU匯聚了人類無數的智慧,并非簡單能憑借一兩個參數可以判斷它的性能優劣,因此CPU的選購對于很多入門用戶來說,也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從自己的預算和用途從發,兩款CPU價格相近時查找相關資料,弄清楚優缺點,這樣才能買到最適合自己、性價比最高的CP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