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
八宅風水淺論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0:14
八宅風水源于先后天八卦,源于河圖洛書,為我國古代流傳應用最廣的風水術。其理論至今在建筑中仍占據主要地位。 可現在很多風水師,不乏一些有名氣的風水師,都統(tǒng)統(tǒng)放棄八宅風水,抨擊此套風水為假風水,這未免過于偏激。難道前人作為陽宅規(guī)劃主要依靠的八宅風水至今毫無是處了嗎?非也,他們認為八宅派在現今陽宅斷法中不夠精到,不夠準確,是自己未領悟其中奧妙呢還是過于依靠此八個方位吉兇的理論呢?前人也是人而不是神,現今人類的發(fā)展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吸收前人之精華結合現今生活狀況綜合發(fā)明出更加適合現在陽宅的風水方法。八宅根據后天八卦按房屋坐向分為東四宅和西四宅。坎、震、巽、離為東四宅,乾、艮、坤、兌為西四宅。 先天八卦圖 河圖
后天八卦圖 洛書 由圖可看出,先天八卦的坎、震、巽、離位居后天八卦的兌、艮、坤、震,結合河圖、洛書,兌七、艮八、坤二、震三,三、八為木,二、七為火,為木火相生。 先天八卦的乾、艮、坤、兌位居后天八卦的離、乾、坎、巽,結合河圖、洛書,離九、乾六、坎一、巽四,一、六為水,四、九為金,為金水相生。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有的人在書中說,八宅出于后天八卦與洛書,那是未明先后天八卦之理也。八宅有生氣、延年、天醫(yī)、伏位、五鬼、六煞、絕命、禍害八個方位。其中有四吉星和四兇星。 四吉位:生氣、延年、天醫(yī)、伏位。 四兇位:五鬼、六煞、絕命、禍害。 西四宅 乾宅:乾方為伏位、坎方為六煞、艮方為天醫(yī)、震方為五鬼、 巽方為禍害、離方為絕命、坤方為延年、兌方為生氣。 艮宅:艮方為伏位、震方為六煞、巽方為絕命、離方為禍害、 坤方為生氣、兌方為延年、乾方為天醫(yī)、坎方為五鬼。 坤宅:坤方為伏位、兌方為天醫(yī)、乾方為延年、坎方為絕命、 艮方為生氣、震方為禍害、巽方為五鬼、離方為六煞。 兌宅:兌方為伏位、乾方為生氣、坎方為禍害、艮方為延年、 震方為絕命、巽方為六煞、離方為五鬼、坤方為天醫(yī)。 東四宅 坎宅:坎方為伏位、艮方為五鬼、震方為天醫(yī)、巽方為生氣、 離方為延年、坤方為絕命、兌方為禍害、乾方為六煞。 震宅:震方為伏位、巽方為延年、離方為生氣、坤方為禍害、 兌方為絕命、乾方為五鬼、坎方為天醫(yī)、艮方為六煞。 巽宅:巽方為伏位、離方為天醫(yī)、坤方為五鬼、兌方為六煞、 乾方為禍害、坎方為生氣、艮方為絕命、震方為延年。 離宅:離方為伏位、坤方為六煞、兌方為五鬼、乾方為絕命、 坎方為延年、艮方禍害為、震方為生氣、巽方為天醫(yī)。 八宅風水十分強調與人命卦相結合,把人之命卦分為東四命和西四命,認為東四命住東四宅,西四命住西四宅。當然這樣選擇住房有其道理,可在現實生活中不太現實。試想一宅之中并非住有一人,多則四五口人甚至更多,其有東四命與西四命,如果這樣該怎樣辦呢?所以筆者認為無論是東四宅還是西四宅,只要是好風水,就可居住,不用考慮人之命卦。 我們是在搞學術研究,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現把人之命卦東四命與西四命的計算方法列出。有的書中介紹的方法比較復雜時代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樣。筆者介紹一種自認為簡捷一點的方法,適用于任何時期。 男:用11去減出生年數字的兩次總和數。 例如:1980年 1+9+8+0=18 1+8=9 11-9=2 2是坤卦,所以是西四命卦 女:用4去加出生年數字兩次相加的總和數,如大于9,則 減去9。 例如:1995年 1+9+9+5=24 2+4=6 4+6=10 10-9=1 1是坎卦,所以是東四命卦 如果數字為5,則男的是坤卦,女的是艮卦。 筆著在城市樓房應用中發(fā)現,八宅這八個方位,看你怎樣去取舍,看你怎樣去用。比如一套住宅少了伏位,那么此宅宅運不穩(wěn)生活困難,五鬼之位如為臥室、廚房、空調、電視均為不吉,此位宜靜不宜動,犯之一定要化解。這需要大家在實踐中去探索。風水是定量的,不是定性的,吉就是吉,兇就是兇。如果一住宅是兇宅,任何人住進去都兇,只不過發(fā)兇層次不一樣。這和人的先天八字有關系,假如這個人今年八字行好運,那么發(fā)福不全,會對好運造成很大影響,如果這個人八字走霉運,那將會是雪上加霜,反之,同理。所以,風水對人的后天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人八字是先天注定的,無法改變,我們可以通過后天的風水調理來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現在城市之建筑,風格各異,與前人的建筑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用現在之建筑硬套前人之理論,未免過于牽強。每個時代文化的形成都是有規(guī)律的,它是順應當時的文化要求、民族要求和民俗需求的,它可能有它的不足,但總是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是古人的智慧,是前人的文化結晶。我們只有繼承,只有更深刻的去探索和發(fā)現加以啟迪,決不能以個人觀點來詆毀和誹謗前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