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老年癡呆,從現在做起 目前,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老年癡呆癥已成為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我國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0.75%-4.69%。本病患病率和致殘率高、病程長且治療開支巨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同時,老年癡呆癥又是個隱形殺手,癥狀隱匿,早期不容易被發現。
老年人這些癥狀要小心 老年癡呆癥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認為是復雜的異質性疾病,多種因素可能參與致病,如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老年癡呆起病隱襲,早期不易被家人覺察,逐漸發生記憶障礙或遺忘是老年性癡呆的重要特征或首發癥狀。近記憶障礙明顯,患者不能記憶當天發生的日常瑣事,記不得剛做過的事情或講過的話。 認知障礙是老年性癡呆的特征性表現,隨著病情發展逐漸表現明顯。 (1)語言功能障礙:逐漸出現不理解和不能執行較復雜的指令,口語量減少,交談能力減退,閱讀理解受損。 (2)視空間功能受損:表現為嚴重定向力障礙,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或不認識家門,不能區別左右,在房間找不到自己的床,后期連最簡單的幾何圖形都不能描畫。 (3)失認及失用:不能認識親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表現自我認識受損,產生鏡子征,患者對著鏡子里自己的影子說話,每天晨起仍可自行刷牙,但不能按指令做刷牙動作。不能正確地完成連續、復雜的動作,如劃火柴和點煙等。 (4)計算力障礙:常弄錯物品的價格、算錯賬或不付賬。 認識功能障礙也常出現在血管性癡呆、帕金森病、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精神障礙等患者身上,應注意鑒別。此外,老年癡呆癥還伴隨著一些精神障礙癥狀,例如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慮不安、興奮等;部分病人出現思維和行為障礙,如幻覺、錯覺、虛構、古怪行為、多疑等;貪食行為、失眠等。
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 由于老年性癡呆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的治療措施主要是對癥緩解癥狀,包括生活護理、功能鍛煉和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包括:(1)膽堿能制劑,包括乙酰膽堿前體、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和選擇性膽堿能受體激動劑。比較有代表性的藥物有多奈哌齊、利斯的明、石杉堿甲等。(2)N-甲基-D-門冬氨酸(NMDA)受體,如美多剛調節谷氨酸活性的作用,多用于中晚期AD患者的治療。(3)腦代謝賦活劑,常用的有吡拉西坦、奧拉西坦。腦細胞營養劑及微循環改善藥物也可改善患者癥狀。針對老年癡呆癥伴有的失眠、易怒、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通常給予適宜対癥的藥劑如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抗癲癇藥物、抗抑郁癥藥物等改善癥狀。 此外,通過散步等改善晝夜生活節奏,將有紀念意義的照片、紀念品等放置在病人旁邊,給予安心感等藥物以外的手段也被認為對患者的失眠、不安等癥狀有效。對于重度患者自身生活能力嚴重減退,常導致營養不良、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壓瘡等并發癥,應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和對癥治療,嚴重患者應加強護理、防治摔傷、外出不歸及輕生等意外的發生,必要時可加以心理疏導。
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查 老年癡呆病程是5-10年,病人平均生存期為5.5年,少數患者可存活10年或更長的時間,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壓瘡等并發癥。 針對有遺傳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定期檢查、基因檢測、職業鍛煉、音樂療法等防治、延緩該病的發生和發展。普通人群可定期進行自我評價、量表測量、多進行學習、智力鍛煉等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及早發現一些不常規、可疑的行為異常,不要誤當作是老年人的正常表現,如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