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必然會對人有益的,失敗也不必然有害。 事實上,我們似乎都已了解勝而驕的害處與敗不餒的剛強了。但人們也許還不見得敢相信:如果不餒之后仍然不免屢敗,則是否仍能自覺有益而處之泰然?因為我們既然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則若果畢竟無成功之望時,失敗是否仍然具有價值? 我們應說失敗是可以具有一種絕對價值的,它并不須以日后的成功來證實。這種價值就是智慧與德性的價值。 我們所遭遇到的每一次失敗,都可以促使我們更了解自己知識、能力、經驗的限度,了解自己整個性格的優劣長短,了解自己在這個社會環境下的合理位置。總而言之,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每一次失敗,也都可以激使我們針對自己知識、能力、性格的弱處,更作努力與調理,讓自己的形象更趨完整。并且,讓我們更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得更穩,從而使我們更增自知與自信。 自知是一種智慧,自信是一種德性,它們的價值都是絕對的。而這種絕對的價值不但可以自成功的經驗來,也同樣可以自失敗的教訓來,或者毋寧說,從失敗來的往往更多。因為成功太容易讓人得意忘形,而失敗卻總是叫人刻骨銘心。所以孟子才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因此,我常愿勸人不要害怕去做事。因為若成功了,你會得到光榮;若失敗了,你也會得到智慧。無論如何,人,總是不會落空的。 當然,于此之外,失敗的教訓也仍然足以引導未來的成功。但我們若知即使不成功,失敗也不白費的話,我們就真的立于不敗之地了。 [評] “失敗是成功之母”,此說固然可以給人鼓舞;但老是要以未來的成功證實失敗的價值,那么,失敗也只是成功的附庸,本身不是獨立的、絕對的存在。 本文獨具新意,翻空出奇,作者并不否認失敗“足以引導未來的成功”,但他更為著意闡發的是失敗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的、絕對的價值,一種能使人們更增自知、自信的“智慧與德性的價值”,從而豁人耳目,啟人心智;發人猛省,促人深思—— 原來議論文是要這樣議人之所不能議,論人之所不敢論的啊! 沒有一種獨立的思想,還寫什么庸俗的文章!像初中課文《儉以養德》(馬鐵丁等合著),那也配稱作議論文? 學生讀了二十年書之所以還不會作文,就是因為選入中小學課本的文章全是垃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