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拾貝·貴身自尊,寵辱不驚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段話的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對于這一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在此,老子所反對的是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民眾的普通生活。他恰恰是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從而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他認為,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老子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要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欲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緊接著,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講了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他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于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圣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對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辟的發揮。他說:“眾人納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王夫之:《老子衍》)
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一般人對于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老子的"貴身"思想,從尊重生命個體出發,通過圣人的清凈無為,行不言之教,使每一個人都能自然淳樸地生活,達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今天看來,老子提出“為腹不為目”似乎沒有遠大的目光,好像只為填飽肚子就行了,不重視社會的發展,好像在提倡開歷史的倒車。筆者認為,同任何偉大的學者一樣,老子也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他所處的時代是生產力發展極為落后的時代,那時的社會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劇變時期,動亂頻仍,他所看到的是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他不可能像近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那樣,看到社會進步的前景,所以,他憧憬原始氏族社會的自然、樸實、安靜、平等,從而提出他"小國寡民" 的理想國思想。當然老子的社會理想始終未能實現,因為從古到今,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處于下層社會的老百姓,往往連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而貴族官僚卻能花天酒地,目接五彩,口啖五味,身披錦繡,窮奢極欲。也正因為老子深深感到上層社會的糜爛生活狀況和平民的生活狀況的不平等,于是他提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就是在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這種貧富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大概春秋末期王侯的生活水平也比不上現在的有些富人,可幾千萬處在貧困線以下的人不是還在為柴米油鹽發愁嗎?“貴身”的積極意義,還在于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在物質享受上少些攀比,浮云般的奢華哪有自己的生命和身體的健康更重要。有了“貴身”的思想,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不受外物的制約和迷惑。沒有貪欲,當官才能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才能擔負重任,同時,當官做到清正廉潔,才能保住自身。這就是老子哲學的辯證法。從老子創造的偉大的辨證法思想和做人做事之道中吸取營養,在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2011.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