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欽天談心理病,心理咨詢師的素質 ——選自《紫欽天文摘》 有人問,我這段時間心理很壓抑,不知道是不是心里有毛病呢?我想找個心理醫生看看,不知道哪里有呢? 我說,不清楚,不過據某位著名心理醫生說過,如果一個人有心理病可以回去照照鏡子,如果有病的話一定在面上可以反映出來,你把那些有瑕疵的地方整一整,就行了,包沒事。 好了,過了幾天后,她告訴我,現在狀態很好,如果我記起這位心理醫生的名字時候再告訴她。 其實,這個所謂的“著名心理醫生”就是我了,這個方法也是我按照自我認識即興發揮。 ——紫欽天 很感嘆這個人世間。 現在看心理醫生如同現在看病一樣。 在醫院的患者不斷埋怨,為什么現在這么容易???為什么小小的一個感冒,小包大包的藥背著走? 就如同,朋友在宴席之間要道別了,你心里難受,后來你覺得自己有心理病去了問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你,你的身心不健全,需要漫長時間診斷,五個療程,一個療程三十天,每天**錢,半年一次檢查,每次談話**錢一個鐘…… 在這個社會中,人的生命越來越值錢了,于是小刀劃破了手指,趕快去中心醫院吧,留院觀察是否會感染;小孩子調皮了,心理醫生告訴你,小孩子不能罵的,罵了之后,會造成小孩子心理陰影,會有自殺的傾向…… 而實際的情況是,現在的人越來越容易生病了,小孩子也越來越難教,跳樓的跳樓,變態的變態…… 現在社會缺的不是醫生,缺的是有道德良知的人。當我們看到這些“醫者父母心”的人雙手插著口袋摸著無數張銀行卡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什么是悲哀與麻木。 前段時間有位心理學社的成員問我需不需要學心理學,我就應付一下,想學睡眠,不過是要能夠催眠到可以回憶到前世的,這位學員表示驚訝。后面就是一般的結局了:不了了之。 回到心理話題,你如何斷定自己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呢? 這需要看你是什么病,重癥的是由生理機能引起的嚴重的人格分裂,癲癇等這類是需要正規的治療。 特別說的是,一個人一時是英國紳士式的性格,突然間是野人的粗礦;又或者是非老年性的癡呆癥。通常這些都是涉及心理領域的深層面的,一位出色的心理師都明白這類關于靈修學問的東西是或多或少需要靠玄學/佛學等才能有完整的理論解釋,如三魂不見了七魄,一個人就會發呆,身體也可能會異常,這些都是多見不怪。 除此以外,你是不需要專門看心理醫生的。 通常在心理學學術界中,有一個名詞叫心理咨詢師,這些執業的人員都是對生活上的事能從心理學的角度侃侃而談。 比如, 我為什么這段時間頭痛而且噩夢多呢?——你患有壓抑癥。 我為什么老是不斷地看書看書,不看書就有愧疚感?——你患有強迫癥。 我為什么總是懷疑老公出軌呢?——你患有懷疑癥。 …… 當你訴說完畢之后,覺得心情愉快了不少,因為咨詢師告訴你很多很好的方法。當你好轉了,你就覺得真不錯,就像“著名心理醫生”;如果還沒好,咨詢師就會語重深長地告訴你“你這個問題很嚴重,需要**個療程?!?/SPAN> 其實充當心理咨詢師的角色要比心理醫生修為要高,因為尋找心理咨詢師的人普遍是由生活的不如意引起的,心理醫生可以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地治療一個病人,而心理咨詢師卻不一樣,他需要對不同的病人確診,這里的確診關鍵是這位咨詢師是否有著超強的洞察力能夠看得透病人真正的懷病所在。比如婆媳關系,婚姻關系,這些或許本身咨詢師本人都是一個失敗者,所以醫者可以是一位好人,同樣可以誤導人,害人。 病人:醫生,我頭痛呀。 A醫生:給劑頭痛藥你吃好不。 病人:醫生,我頭痛呀。 B醫生:是你大姨媽引起的,不需要吃藥。 我們會看到A,B醫生的看病的能力是有深淺的。A的頭痛藥也許能生效,我們知道是藥都有效,只是直接效果還是間接效果,蝴蝶也能引起日本沉沒呢(蝴蝶效應),所以A的病情很有可能不斷需要吃藥從而好。 這點就像你去醫院,還沒見到醫生,護士就拿了好幾瓶吊針跟你說,“打完再說”——我們的病沒有被醫好的,都是打好的。 因此一位出色的心理咨詢師,并且能看得懂人世間的是是非非,能比別人更能將世界看透,在此基礎上,再告訴咨詢者如何采用暗示,如何進行NLP等激勵措施。 ——來源《紫欽天文摘》 |
|
來自: suohunzhai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