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半)升麻(一兩半)當歸(一兩)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白術(六銖)干姜(六銖)芍藥(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天冬(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相歌曰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術芍冬根據。膏姜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 麻冬。無天門冬。余俱同。)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 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于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 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復以茯苓、白術、干姜調其下利。與當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于肌表。則陽氣下行。 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人宜潛心細玩可也。
厥陰病中的天門冬登場(摘自JT叔叔的文章) 《神農本草經》: ●天門冬(上品):一名顛勒.味苦平.生山谷.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久服輕身益氣延年。 ●升麻(上品):一名周麻.味甘平.生山谷.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溫疫瘴邪蠱毒.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天門冬這麼一味仙家藥,在張仲景的經方中,使用率卻是出奇地低。只出現過一次,那是「宋本」(桂林本裡沒有)《傷寒論.厥陰篇》中的「麻黃升麻湯」。但,雖只出現這么一次,卻是饒富趣味的一種登場方式。這個方子,是《傷寒論》中非常冷門的一個方子,使用率極低,這讓我覺得「可惜了」;其實這個方,在很多情況下,是很好用的。 我從前教書的時候常說:「現代人的所謂『免疫失調病』,膠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怎麼主證框和『厥陰病』那麼像?」
所謂厥陰病的基本定義,就是人體「黏合陰陽」的厥陰風木之氣失去作用,而令一個人陰陽分裂(本來應當是互相調和的寒與熱,反而變成互相攻擊)的一連串癥候群。而厥陰病的麻黃升麻湯證,就是一種陰陽分裂、上熱下寒的體質。如果要說主證框的話,只要這個人「胸熱咽乾,兩足冷麻」,就可以開這個方子(你有沒有覺得現在這種患者,超多的?);如果要再補幾個兼證:「上熱」可以是吐黃痰帶血絲,「下寒」可以是小便白茫茫起泡泡、大便呈寒性腹瀉。
可是,同樣是陰陽分裂的厥陰病,麻黃升麻湯的用藥,和厥陰正病的烏梅丸、當歸四逆加萸薑附湯,卻是不一樣的路數。烏梅丸治的,是厥陰肝經的本氣(風木之氣)受損,陰和陽,忽然因為「黏膠」不足而斷裂開來,它的主證是比較急驟的:「上痛顛頂,下痛睪丸、陰道」或是「氣上撞胸、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肚子很餓,但飯來了,又不想吃了)」,所以要用「烏梅」為主藥,去修補厥陰風木之氣。而當歸四逆加萸姜附湯,則是經絡之中的陽經和陰經互相格拒,所以手指、腳趾這些陽經絡和陰經絡的接點會特別地冰冷(今日的雷諾氏病),而經脈不通,脈象就會消失到幾乎把不到,所以它的主證框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有時也有厥陰肝經發痛(小腹兩側悶痛)的兼證(月經痛,和盲腸炎初起時,常常是這個湯證)。所以要用桂枝湯的框架加上「當歸」,來引陽入陰。
廣義的厥陰病,還包括「糖尿病」的腎氣丸證(主證框:口渴、頻尿、腰痠、腳麻、腿軟,而小腹腹肌無力),要用腎氣丸「引火歸元」,導引浮越的陽氣下入三陰經來治療。
而麻黃升麻湯,裡面有用到「天門冬」和「升麻」兩味藥,這兩味藥,都是中藥最強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也就是說,這個人的的上熱下寒,是因為他過去感冒過太多次,而每一次的感冒都沒有醫干凈,體內累積的病毒種類太多了,造成「訊息場紊亂」,這些雜訊塞在身體當中,而把陰陽擠得脫開了。而麻黃升麻湯的主癥框,最常出現的患者,就是今日俗話說的「免疫力過度反應,不打敵人,專打自己」的免疫失調病的患者身上。
換一個角度來說,就好像一個房間太過臟亂,住在里面的主人(免疫力)被這環境惹得心煩意亂,而氣到掀桌、發飆的一種現象。厥陰是人體擋病毒的六道城墻的最后一道防線,前面說的烏梅丸證也好,當歸四逆湯證也好,都可以在「一次性」的感冒中發生,也就是這個病毒太強了(或是你人太虛了),一下就攻破前五道防線,直接在第六戰場開打。然而麻黃升麻湯證,卻比較多的情況,是慢慢累積成這樣的一種「體質」,病毒漸漸堆到六道防線都被污染了,正常的風木之氣都被不良的風邪之氣置換掉了,才反激成免疫失調病。
當然,感冒過太多次,病毒堆積而形成的體質,也不是只有這麼一種湯證,比如說「風起百疾諸不足」的薯蕷丸證,就不是「厥陰」,而是「虛勞」;主證框是「三天兩頭老反覆感冒,人疲倦虛乏得不得了」。
或是直接就發斑變成紅斑狼瘡的,那是「陰陽毒」的升麻鱉甲湯證的急性癥狀,用鱉甲、當歸這些直入厥陰血分的藥引大量的升麻入厥陰清血毒,再搭配生甘草的類固醇效果來治療。陰陽毒,以用藥的路數來說,你要歸類於廣義的厥陰病,亦無不可。
而不關系到病毒、也不關系到陰陽分裂的廣義厥陰病,還有寒疝、下腹腔免疫低落等等。寒疝病,比如說月經痛會「劇痛」到出滿頭冷冷黏黏的「油汗」的,那是厥陰肝經被風寒絞纏的厥陰經陰實證,要用大烏頭煎破陰實(這個方子如果用到假蜂蜜會毒死人,外行人不要玩。臺灣的蜂蜜,假貨蠻多的。)。而月經會痛,而不到前述劇痛程度,又常陰道感染的,那是厥陰經所管轄的下腹腔免疫機能不足,用溫補厥陰經的當歸生姜羊肉湯(這個方子如果加味「生附子」吃長期,勉強可代替前面的大烏頭煎)。如果月經幾乎不會痛,卻陰道很容易有各種感染的,用厥陰清蟲法的清朝陳士鐸的祛祟丹(鰻魚六兩,山藥三兩,欠實一兩,少許巖鹽,煮至鰻魚肉爛骨散,一日內連湯帶渣吃完。七日吃一次。蛇和鰻魚都是入厥陰的,蛇驅風,鰻驅蟲)。直接下腹腔免疫機能低落而引起的阿米巴原蟲痢疾,學經方的,誰也曉得是厥陰病的白頭翁湯啦。至於「肝、胃、腎」陰實的吳茱萸湯證,則之前的文章已詳細講過了,在此不贅述。
之所以特別提到麻黃升麻湯,是因為美國漢唐倪院長那一派,治療紅斑狼瘡之類的免疫失調病,用的方劑結構,就很類似這個方子的大結構,有些像是附子理中和白虎湯的合方,寒熱藥同用,是厥陰病治法。比麻黃升麻湯的本方多了附子,而少了升麻、天門冬、玉竹。而倪派的治法,就通常會有一個「過度期」,也就是上熱下寒的癥狀好轉到一個程度時,免疫失調病會被倒逼成一場「大感冒」,很像是多痰多咳的小青龍湯證。既然如此,他們的治法與結果,也就可以證明「百病因風而起」這句話──果然是病毒的不良訊息累積太多了,才會變成免疫失調病或者癌病(他們這一派治癌病,據說也是會倒逼成一場大感冒)──但是,同樣是這個主證框的免疫失調病,大陸的經方醫者,卻比較乖,就用《傷寒論》中原方原帖的麻黃升麻湯。而這麼用了,往往病人就是順順地好起來,而不必經過「一場大感冒」這個排病過度期。也就是說,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有升麻、天門冬這兩味清除病毒的藥作為輔助,一面把風邪逼出來的同時,就一面把它化解掉了。從這兩方用藥的對照,我們大約可以看出這種「廣譜抗病毒藥物」的功效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