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內容來自2010-2011年度《試題調研》的第八輯——考前搶分必備,敬請關注即將上市的2011-2012年度的“考前搶分必備”。
易錯點1 誤認為生物名稱中帶有“菌”字的都是細菌
(1)細菌:從名稱上看,凡是“菌”字前帶有“桿”“球”“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細菌,細菌屬于原核生物。
(2)放線菌:屬于原核生物。
(3)真菌類:屬于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根霉、青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蘑菇、木耳、銀耳、猴頭、靈芝等)。
易錯點2 誤認為生物名稱中帶有“藻”字的都是植物
藍藻(念珠藻、魚腥藻、顫藻、螺旋藻、發菜等)屬于原核藻類,但綠藻、紅藻等屬于真核藻類。
易錯點3 誤認為單細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如常見的草履蟲、變形蟲、瘧原蟲等)是真核生物;單細胞綠藻(如衣藻)、單細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易錯點4 組成活細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不是C,而是O;組成細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才是C
C、H、O、N四種基本元素中,鮮重條件下:O>C>H>N;干重條件下:C>O>N>H,可以用諧音記憶法來記憶:鮮羊(氧)干碳。
易錯點5 斐林(班氏)試劑不能檢測所有糖類
還原糖可與斐林(班氏)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還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非還原糖有蔗糖、淀粉、纖維素等,但它們都可以通過水解生成相應的還原性單糖。
易錯點6 糖類不是細胞中的唯一能源物質
(1)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含有大量的化學能,都可以氧化分解為生命活動供能,產物中都有CO2和H2O。正常情況下,脂肪、蛋白質除正常代謝產生部分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外,一般不供能,只有在病理狀態或衰老狀態下才氧化供能。
(2)ATP是直接能源物質,糖類是主要能源物質,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太陽能是最終能量來源;植物細胞內的儲能物質是淀粉,動物細胞內的儲能物質是糖原。
易錯點7 不要認為所有多肽中的肽鍵數都是氨基酸數-1
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環狀肽,其肽鍵數=縮合產生的水分子數=水解所需水分子數=氨基酸個數。
易錯點8 有細胞壁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細胞
植物細胞一定有細胞壁,但有細胞壁的并不一定都是植物細胞,如原核細胞(除支原體外)、真菌細胞也有細胞壁。
易錯點9 具有中心體的不一定都是動物細胞
低等植物細胞也有中心體,所以判定是不是動物細胞不能僅根據是否具有中心體。如果有細胞壁也有中心體應該屬于低等植物細胞。
易錯點10 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胞不一定都含有線粒體
有些細菌(如硝化細菌等)可以進行有氧呼吸,藍藻細胞也可以進行有氧呼吸,但它們屬于原核細胞,沒有線粒體,它們可通過細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進行有氧呼吸。
易錯點11 誤認為真核細胞都有線粒體
某些厭氧型動物如蛔蟲,細胞內沒有線粒體,只能進行無氧呼吸。還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動物細胞內也沒有線粒體,如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等。
易錯點12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都含有葉綠體
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屬于原核細胞,沒有葉綠體,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細胞質的一些膜結構上進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還有一些光合細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是沒有葉綠體。
易錯點13 誤認為沒有細胞核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但沒有細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一般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核酸構成,結構非常簡單。既然沒有細胞結構,就不是真核細胞或原核細胞,所以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易錯點14 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運輸
跨膜運輸包括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是由物質直接穿過細胞膜完成的,它是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其動力來自物質的濃度差或由ATP提供。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與膜的流動性有關,它是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靠ATP提供動力。
易錯點15 物質進出細胞核并非都通過核孔
核孔是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質出入細胞核是通過跨膜運輸實現的,不通過核孔。
易錯點16 酶促反應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1)溫度、pH都能影響酶的空間結構,改變酶的活性,進而影響酶促反應速率。
(2)底物濃度或酶濃度也能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當底物濃度相同時,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酶濃度的增大,酶促反應速率增大。當酶濃度相同時,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底物濃度的增大,酶促反應速率增大。但底物濃度或酶濃度沒有改變酶活性。
易錯點17 不同酶的最適pH不同
動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6.5~8.0之間,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1.5;植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4.5~6.5之間。
易錯點18 ATP與ADP的轉化并不是完全可逆的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從物質方面來看是可逆的,從酶、進行的場所、能量方面來看是不可逆的,即從整體上來看二者的轉化并不可逆,但可以實現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的轉化,保證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持續供應。
易錯點19 誤認為ATP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簡寫為A-P~P~P,高能磷酸鍵水解時能夠釋放出高達30.54 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與能量有關的一種物質,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
易錯點20 ATP轉化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轉化為ADP又稱“ATP的水解反應”,這一過程需ATP酶的催化,同時也需要消耗水。凡是大分子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肪、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易錯點21 暗反應過程并非不需要光
光合作用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在光下才能進行,并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后者在有光、無光的條件下都可以進行,但需要光反應的產物[H]和ATP,因此在無光條件下不可以長期進行。
易錯點22 認為真核生物細胞呼吸的場所只有線粒體
(1)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H]和O2結合生成H2O,這兩個過程在線粒體中進行。
(2)無氧呼吸始終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易錯點23 誤認為有氧呼吸的全過程都需要O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階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階段需要O2。
易錯點24 并非所有細胞都有細胞周期
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細胞(如神經細胞)不具有細胞周期,進行減數分裂的性原細胞也沒有細胞周期。
易錯點25 細胞板是真實結構,赤道板并非真實存在
(1)赤道板是細胞中央與紡錘體的中軸垂直的一個平面,只表示一個位置,不是真實存在的,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
(2)細胞板是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通過高爾基體密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它向四周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顯微鏡下能觀察到該結構,它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細胞的標志。
易錯點26 在裝片中不能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連續過程
根尖細胞在解離的同時已被殺死,細胞分裂停止,細胞固定在被殺死的瞬間所處的細胞分裂時期,不再變化,故對于裝片中的某一特定細胞來說,只能看到細胞周期的一個特定時期。
易錯點27 后期著絲點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的結果
用秋水仙素破壞紡錘體的形成,無紡錘絲牽引著絲點,復制后的染色體著絲點照樣分裂,使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就說明著絲點分裂不是紡錘絲牽引所致。
易錯點28 同源染色體的大小并非全相同
同源染色體的形態、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體細胞中的X染色體和Y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X染色體較大,Y染色體較小。
易錯點29 誤以為二分裂就是無絲分裂
無絲分裂是指某些高等生物高度分化的成熟組織細胞進行的分裂方式,如蛙的紅細胞、某些植物的胚乳細胞等,這些細胞都有成形的細胞核,核膜、核仁都完備。分裂時細胞核先延長,核的中部向內凹陷,縊裂成為兩個細胞核;接著,整個細胞從中部縊裂成兩部分,形成兩個子細胞。在整個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
二分裂指細菌的分裂方式。細菌沒有核膜,在擬核中只有一個大型的環狀DNA分子,細菌細胞分裂時,DNA分子附著在細胞膜上并復制為二,然后隨著細胞膜的延長,復制而成的兩個DNA分子彼此分開;同時,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向內生長,形成隔膜,將細胞質分成兩半,形成兩個子細胞,這個過程就被稱為細菌的二分裂。所以無絲分裂和二分裂是兩種不同的細胞分裂方式。
易錯點30 誤認為正常人體細胞內的DNA分子數是46個,受精卵中的DNA分子來自父母各一半
人體細胞內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也有少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內,正常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就有46個DNA分子,所以整個細胞內的DNA分子數大于46個。受精卵中的DNA分子總數是卵細胞和精子中DNA分子數的和,它們細胞核內的DNA分子數相等,都是23個,但是細胞質內的DNA分子數差異很大。精子含有極其少量的細胞質,細胞質DNA(存在于線粒體內)很少,而卵細胞體積比較大,細胞質較多,細胞質DNA也較多,所以受精卵內的DNA分子來自卵細胞的多于來自精子的。
易錯點31 并非所有干細胞的分裂都要發生細胞分化
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目。一部分細胞發生細胞分化,成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細胞;還有一部分繼續保持分裂能力,用于干細胞本身的自我更新,如造血干細胞分裂后,一部分細胞分化為具有各種功能的細胞,另一部分增殖為造血干細胞。
易錯點32 未脫離植物體的細胞不能表現出全能性
植物細胞全能性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即離體、無菌、一定的營養物質、植物激素和一定的外界條件。未脫離植物體的細胞,其全能性受到抑制,不能發育成完整的植物個體。
易錯點33 正常細胞中本身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正常細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并參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正常情況下,原癌基因處于抑制狀態,故人們并未表現出癌癥。正常細胞中也存在抑癌基因,它能抑制細胞過度生長、增殖,從而遏制腫瘤形成。當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基因突變,細胞就會惡性增殖。
易錯點34 體內轉化實驗不能簡單地說成S型細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S型細菌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時,S型細菌的DNA進入R型細菌體內。結果在S型細菌DNA的控制下,R型細菌體內的化學成分合成了S型細菌的DNA和蛋白質,從而組裝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細菌。
易錯點35 氨基酸和密碼子、tRNA不是一一對應關系
密碼子共有64種,決定的氨基酸只有20種。每種氨基酸對應一種或幾種密碼子,可由一種或幾種tRNA轉運;但一種密碼子只能決定一種氨基酸,且一種tRNA只能轉運一種氨基酸。密碼子與tRNA之間是一一對應關系。
易錯點36 轉錄的產物并非只有mRNA
轉錄合成的RNA有三種類型:mRNA、tRNA、rRNA。
易錯點37 誤認為基因突變就是DNA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改變
不能把“基因”和“DNA”兩個概念等同起來。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遺傳信息就儲存在它的堿基序列中,但并不是構成DNA的全部堿基序列都攜帶遺傳信息。不攜帶遺傳信息的DNA序列的堿基對的改變不會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另外,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RNA中堿基的增添、缺失、改變引起病毒性狀變異,廣義上也稱基因突變。可見,DNA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改變與基因突變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易錯點38 基因突變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有些真核生物基因突變,由于突變的部位不同,基因突變后,不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對子代性狀沒有任何影響。真核生物基因突變不影響子代性狀的幾種情況如下:(1)基因不表達;(2)密碼子改變但其決定的氨基酸不變;(3)有些突變改變了蛋白質中個別氨基酸的個別位置,但該蛋白質的功能不變;(4)基因突變發生在體細胞中;(5)基因突變發生在精子的細胞質基因中;(6)基因突變發生在顯性純合子中。另外,突變發生在基因的非編碼區、基因突變發生在編碼區的內含子中等情況下也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易錯點39 基因突變不一定發生在分裂間期
基因突變不都與DNA復制出錯有關。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紫外線等輻射)、化學因素(亞硝酸等化學物質)和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外部因素對DNA的損傷不僅發生在間期,而是在各個時期都有;另外,外部因素還可直接損傷DNA分子或改變堿基序列,并不是通過DNA的復制來改變堿基對,所以基因突變不只發生在間期。內部因素包括DNA復制出錯和DNA堿基組成改變等,其中內部因素中的DNA堿基組成的改變更是隨機發生。
易錯點40 誤認為基因突變的結果是產生等位基因
真核細胞(除了性細胞外)的染色體數大多是偶數,每個基因都至少有兩個拷貝,分別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突變導致基因的堿基序列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改變,產生新基因,新基因和原來的基因構成等位基因。但不同生物的基因組組成不同,病毒和原核細胞的基因組結構簡單,基因數目少,而且一般是單個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變可產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變產生的是一個新基因。
易錯點41 誤認為基因突變引起的變異除了有害的就是有利的
基因突變的結果有三種情況:有的突變對生物是有利的;有的突變對生物是有害的;有的突變對生物既無利又無害,是中性的。自然選擇是淘汰有害變異,保留有利和中性變異。
易錯點42 自發突變與自然突變不是相同概念
自發突變是DNA在沒有受外來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的突變,包括兩種類型:DNA復制出錯和DNA堿基組成改變。
自然突變是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突變,自然條件下也有誘發突變的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所以自然突變的范圍更大一些。
易錯點43 不要混淆自交與自由交配
自交強調的是相同基因型個體之間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強調的是群體中所有個體進行隨機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隨機組合。
易錯點44 符合基因分離定律并不一定出現特定性狀分離比
原因如下:(1)F2中3∶1的結果必須在統計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數目較少時,不一定符合預期的分離比;(2)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導致遺傳分離比變化,如隱性致死、純合致死、顯性致死等。
易錯點45 生物的性別并非只由性染色體決定
有些生物體細胞中沒有明顯的性染色體,其性別與染色體數目有關,如蜜蜂等。此外,環境因子也可決定性別,如溫度。
易錯點46 不要把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結構變異混為一談
(1)基因突變只是染色體上某一位點的改變,只改變了基因中的一個或幾個堿基對,有可能產生新的基因;而染色體結構變異是染色體某一片段的改變,改變的是一些基因的數目、排列順序。
(2)基因突變是分子水平的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是觀察不到的;而染色體結構變異是細胞水平的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
易錯點47 單倍體并非只有一個染色體組
若生物體是二倍體,則其單倍體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若生物體是四倍體或多倍體,則其單倍體中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染色體組。
易錯點48 把生物進化誤當做新物種的形成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會引起生物發生進化;而物種的形成是以生殖隔離為標志的,此時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已產生明顯差異,不能再進行基因交流。
易錯點49 莖的背地性和向光性不能說明生長素作用具有兩重性
莖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只體現了生長素的促進作用,不能說明生長素作用具有兩重性。
易錯點50 生長素極性運輸與橫向運輸的原因不同
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是由內因——植物的遺傳性決定的;而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則是由外因——單側光、重力引起的。
易錯點51 興奮的傳導方向不同于局部電流方向
(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由興奮部位傳向未興奮部位。
(2)在膜外,興奮的傳導方向與局部電流方向相反。
(3)在膜內,興奮的傳導方向與局部電流方向相同。
易錯點52 下丘腦是內分泌腺分泌的調控樞紐,而垂體不是
(1)下丘腦既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又是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傳導興奮,又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腦可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間接調控腺體的分泌活動。
(2)垂體能分泌多種促激素,直接調節腺體的分泌活動。
(3)垂體是激素調節的中心,具有調節作用,但其活動受到下丘腦的控制。
易錯點53 誤認為體液調節就是激素調節
在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也屬于體液調節。
易錯點54 激素是信息分子而不是能源物質
激素不組成細胞結構,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用于靶細胞,使靶細胞原有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
易錯點55 “液體”并非都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
(1)淚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
(2)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屬于內環境,但血液不屬于。請注意,血漿蛋白屬于內環境成分,而血紅蛋白是細胞內蛋白質,不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
易錯點56 炎熱環境與寒冷環境的體溫調節方式不同
寒冷環境條件下的體溫調節是以神經調節為主的神經—體液調節;炎熱環境條件下的體溫調節只有神經調節。
易錯點57 認為有尿糖就是糖尿病
正常人的血糖濃度在0.8 g/L~1.2 g/L之間。當血糖濃度高于1.6 g/L時,就會形成糖尿,尿糖的可能原因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過多、腎臟病變等。
易錯點58 調節血糖濃度的激素有多種
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濃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濃度升高的激素并不僅僅只有胰高血糖素,還有腎上腺素。
易錯點59 機體自身也可產生抗原
抗原不單指病原微生物,機體自身衰老、損傷、死亡的細胞和腫瘤細胞也可能為抗原。
易錯點60 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
K值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當環境遭受破壞時,K值會下降;當生存環境改善后,K值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