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各種字體的來歷
轉載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由商周的甲骨文發展到春秋時期西周的金文,再發展到秦國前期使用的大篆,發展到秦始皇用來統一全國文字的小篆,直到漢代的隸書、魏晉之后盛行的楷書,并一直沿用至今。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作為輔助字體,與漢隸對應的草書叫章草,與楷書對應的草書叫今草,今草也是章草的演變。至唐代,又從今草發展出狂草。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在楷書的基礎上加入了草書的特點,保存楷書的成分多,就叫楷行;比較接近草書的,則叫草行。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通行的刻在烏龜的甲殼、牛的肩胛骨或其他野獸的骨頭上的文字。甲骨文結構復雜,構成很有規律性,數量也不少,是比較成熟的、系統的文字。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而又成批的古代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征比較明顯,從中可以看到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我們今天的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這個系統發展而來的。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古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一脈相承,但二者也有不同的特點。甲骨文是用刀在甲骨獸骨上寫的,所以筆畫細瘦,金文是澆鑄而成的。所以筆畫肥大厚實。金文的結構、行款比甲骨文更趨整齊,圖畫特征明顯較少,文字符號特征則進一步加強了。
3.篆書
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廣義的大篆是先秦時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戰國時代通行的其他文字。狹義的大篆專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為代表。小篆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后,對大篆整理以后而形成的字體。大篆的字體跟金文相近,只是略有改變。小篆由繁復的大篆簡化而來,故筆畫比大篆簡單,結構變化也較大篆小,更加整齊勻稱。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小篆的誕生標志了漢字的統一,對漢字的規范花和符號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4.隸書
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秦時使用的標準字體是小篆,但是小篆的筆畫屈曲圓轉,仍太繁復,寫起來很費事。而隸書是下級人員用于日常書寫的輔助字體,這種字體起初接近于小篆,但比小篆方正一些,實際上是寫的潦草一點的小篆,這就是秦隸。秦隸一直使用到西漢中葉,才由一種更簡單易寫的字體代替,這種字體就是至今仍是書法之一的隸書。這種隸書叫漢隸,也叫今隸,它是漢代通行的正式字體。隸書的特點是筆畫平直,筆勢發揚舒展,每一個字都用“挑法”,有波磔(即寫捺筆有折波),字字有棱角,字形扁平。隸書的形體同古代漢字比較,古代漢字的形體都是以曲線為主的,隸書則變古代漢字的曲線形體和小篆的勻圓線條為方折,變弧形為直線,這就形成了筆畫,突破了古代漢字的體式,成為扁方形的字體。這種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變化叫“隸變”。“隸變”奠定了近兩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的楷書的基礎,他使漢字的繁難程度大大降低,使漢字的書寫速度大大提高。因此,隸書的產生,是漢字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5.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楷書的創始人是鐘繇。 “楷書”的意思是端端正正可為楷模的的書體。楷書從隸書演變而來。它的特點是取消了隸書的波折的筆法,筆畫更為平直,字形變扁平為方正,又對隸書作了進一步的簡化,書寫起來,比隸書方便,又比草書好認,所以一兩千年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現代漢字的字體就是楷書。
鐘繇作品《宣示表》
6.草書
草書是由于要求書寫簡易快速而產生的,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與楷書對應的草書是今草。
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圖為《張旭狂草圖》
7.行書
行書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楷書過于嚴整,寫時速度慢,有些拘謹。為了便于書寫,把楷書的有些筆畫變斷為連,變折為曲,甚至變多為少,就成為行書。一般說來,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在楷書的基礎上適當加入草書的特點而形成的,是楷書的簡易寫法,大概在東漢末年就已經流行。因為它比楷書易寫,比草書易認,因此容易通行。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
8.宋體
現在印刷品和電腦字體中,宋體是當之無愧的主旋律,為漢字的閱讀,書寫,善及,傳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傳宋體為秦檜所創。秦檜善巴結,字也寫得娟秀,深為宋徽宗喜愛,被破格任用為御史臺左司諫,負責處理御史臺衙門的往來公文。在公文交往中,秦檜發現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公文字體不一,很不規范,于是便利用公務之余,潛心研究漢字。出于媚上,他對徽享趙佶的字矸究的恃別深入,在仿照趙佶的字體基礎之上,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字體,正公劃一,簡便易學,然后他開始用自己創造的新體字卷寫奏折,引起了徽宗趙佶的注意。徽宗下令秦檜將其書寫范本發往全國各地,要求全國統一按范體字書寫公文。這一次改革很快得到了推廣,并且被后世繼承了下來,這個字體就是我們現在印刷使用的"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