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丸一補血養營此方宗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各等分。 功效:補血通經。活血汗氣。 主治:用于血虛引起的頭痛、胸痹、月經不調、心悸、怔忡。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高血壓、冠心病、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用法: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30粒:合劑,一次10—15ml,均每日2~3次。 說明:食少便溏者慎用。 出處:宋*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什么中藥補血最好-血虛吃什么中藥好 四物之名 四物湯由四味藥組成。古人認為,一年四季,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生長收藏是萬物變化的客觀規律,而人身的氣血周流也隨四時的變化而有升有降,有生有長。當歸甘辛溫潤,如春日之和融,主養生之氣;川芎辛溫而散,如夏日之繁秀,主養長之氣;白芍酸寒而收,如秋令之容平,主養收之氣;熟地味甘氣厚,如冬令之封藏,主養藏之氣。當歸、川芎為陽,主生長;白芍、熟地為陰,主收藏。《素問》上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有度。”四味藥配伍,以順應四季的自然變化。清代柯韻伯說:“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營氣安行經隧也。”如此所云,四物湯是一首平和的補血方劑。既不偏于陰,又不偏于陽,溫和適中,宜于一切血虛之病證。所以后,^、稱之謂:“一切血病此為宗”。
四物功效 四物湯由《金匱要略》膠艾湯化裁而來。膠艾湯主治婦人“半產漏下”。后人將原方去掉阿膠、艾葉、甘草,余當歸、川芎、芍藥、熟地四味,組成四物湯。其功效為“調和營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邪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此可見,所治療的病證,包括了婦人的經、帶、胎、產諸多疾病。明代《醫方考》曾說:“婦人月事不調以四物湯為主而變通之。”分析方義,方以當歸生血為君,熟地滋血為臣,白芍斂陰為佐,川芎行血中之氣為使。全方補血而不滯,行血而不破,構成治血要劑。 古人云:血者難成而易虧。方以地黃、芍藥養五臟之陰,川芎、當歸調營中之陽,陰陽調和而血自生。再細分析之,當歸、川芎為血中之動藥,為陽;白芍、地黃為血中之靜藥,為陰。血虛而有瘀者,以歸、芎為主,養而和之;血虛而內熱者,以芍、地為主,養而清之。故凡由血虛引發的病證,包括兼有血瘀者、內熱者,以及血寒者,均可依此方為主治之。后人由此化裁出許多四物湯類方。 現代研究證明,四物湯具有糾正貧血、改善血循、調節子宮、鎮靜、解痙的功效,廣泛用于血液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以及婦科疾病。如缺鐵性貧血(加黨參、黃芪、何首烏、陳皮),再生障礙性貧血(加黃芪、枸杞、巴戟天、淫羊藿),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加黨參、黃芪、連翹、大棗),動脈硬化(加桃仁、澤瀉、山楂、何首烏),功能性子宮出血(加艾葉、阿膠),痛經(加延胡索、香附),冠心病(加丹參、葛根),高血壓(加菊花、天麻、杜仲)等。
醫家經驗 蒲輔周先生認為,本方是一切血病統治之方,主治一切營血虛滯,婦人經水不調,臍腹作痛,及崩中漏下,血瘕硬塊等。血熱者,改熟地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約為當歸之半,地黃為當歸的二倍。 王綿之教授對四物湯的藥物功能有新的認識。他說:方中當歸苦辛甘溫,它既可以行血中之氣,它的甘味還可以補脾氣,熟地和白芍,微寒、偏溫。營虛血滯,當補血和營。具體應用中,究竟以補血為主,還是以和血為主,這四個藥就可以互相調整。 何少山主任的經驗是:若血虛而滯,則歸芎用量可重于地芍,陽勝于陰,陰以陽化而疏泄;若沖任虛損,崩中漏下,則地芍之量可大于歸芎,陰勝于陽,陽從陰化而主收攝,使肝藏血而止崩漏。地芍用量與歸芎基本相同,則疏通與生血養血功能均衡。 日本漢醫學家對四物湯的功效也十分推崇。大冢敬節認為,四物湯可稱為婦科之圣藥,能使血行良好,補充貧血,以及由于婦科疾病所致的神經癥狀,均有鎮靜作用。本方不僅用于女子,也應用于男子。一般有貧血癥狀,皮膚枯燥,脈沉弱,腹部軟弱,臍上觸之有跳動等,苓桂術甘湯合方稱為聯珠飲,治療心臟貧血,心悸為主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