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史知識復習 一、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1、普朗克(德國、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早提出能量量子化,是量子論的奠基者。 2、愛因斯坦(德國、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①提出光子說(每份光子的能量E = hυ),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證實了光又具有粒子性。光電效應方程(EK = hυ – W)。 ②質能方程:E=mc2 ( △E=△mc2 ) 3、康普頓(美國、192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康普頓效應進一步證實了光的粒子性,光子不僅具有能量,而且有動量。 4、德布羅意(法國、192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把愛因斯坦關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加以擴展,認為任何一個運動著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λ = h / p,這種波叫物質波,也叫德布羅意波,都是概率波。 5、湯姆生(英國、190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子的發現者→揭示原子可以再分→提出錯誤的“棗糕”式原子模型。 6、盧瑟福(英國、曾師從湯姆生、獲190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①α粒子散射實驗→否定了湯姆生原子模型→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②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了質子,并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7、玻爾(丹麥、曾是盧瑟福助手、192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①玻爾原子模型:a. 定態即能量量子化,b. 躍遷假設,c. 軌道量子化。 ②原子光譜不連續→成功解釋了氫光譜的規律,但不能解釋較復雜的原子。 8、查德威克(英國、曾師從盧瑟福、193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α粒子轟擊鈹核發現中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得到公認 9、貝克勒耳(法國、他和居里夫婦共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先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示原子核不僅具有復雜結構,而且能夠發生變化,如衰變。 10、哈恩(德國、曾師從盧瑟福、194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發現鈾核受中子轟擊時會發生裂變。 二、其他重要物理學知識: 1、胡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F彈=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巧妙地運用科學的推理,給出了勻變速運動的定義,導出S正比于t2 并給以實驗檢驗;推斷并檢驗得出,通過斜面實驗,推斷出物體如不受外力作用將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后由牛頓歸納成慣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 動力學的奠基人,他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發現,得出牛頓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 4、開普勒:丹麥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規律的開普勒三定律,奠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5、卡文迪許:英國物理學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6、焦耳:英國物理學家;測定了熱功當量J=4.2焦/卡,為能的轉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的發熱,得到了焦耳定律。 7、庫侖:法國科學家;利用“庫侖扭秤”研究電荷之間的作用,發現了“庫侖定律”。 8、密立根:美國科學家;利用帶電油滴在豎直電場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電荷e 。 9、歐姆:德國物理學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歐姆把電流與水流等比較,從而引入了電流強度、電動勢、電阻等概念,并確定了它們的關系。 10、奧斯特:丹麥科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場。 11、安培:法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 12、勞倫斯:美國科學家;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在獲得高能粒子方面邁進了一步。 13、法拉第:英國科學家;發現了電磁感應,親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發電機,提出了電磁場及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4、楞次:德國科學家;概括試驗結果,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5、麥克斯韋:英國科學家;總結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 16、赫茲:德國科學家;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傳播速度等于光速,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