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概述 一、現代主義文學、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是動蕩不安的20世紀歐美社會時代精神的藝術表述。 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歐美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變了人們對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在新的經濟結構體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異化程度反而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劇,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僅破壞了人們生存的穩定感,也動搖了西方傳統理性主義的文化大廈。俄國的十月革命既給被壓迫的勞動者帶來了希望,也給西方世界帶來了危機感。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義的文化思潮一時間在社會中普遍流行。從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現代主義文學正是西方現代主義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后的產物。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論和學說,使現代主義文學染上了非理性主義和悲觀主義色彩。弗洛伊德對潛意識、性本能的肯定,對現代主義作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作為一個由多種流派組成的文學思潮,在總體上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價值重估’’等口號,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現代主義作家。他們不再堅守傳統的理性原則,不相信人道主義的理想,也不寄希望于“理性王國,,的實現,而是站在生命本體論的立場,認為既有的文化傳統乃至整個人類文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價值的實現,應予摒棄。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系四方面表現出來。 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是物質世界對人的異化,表現出物質與精神的對立。在現代主義文學中,物質世界往往成了人類生存危機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與惡的,物質文明造成了人類精神的虛無感、威脅感與恐懼感。如T.S.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寫了物質世界使人的價值等于甚至低于禽獸。這表明了人與自己的生存環境的對立,說明人被物質世界所制約而走向異化。 社會與人的關系的異化是指人在強大的社會面前顯得渺小無力,個性喪失。如在卡夫卡的小說中,社會像一個巨大而又無形的魔掌,掌握著個人的命運,個人成了軟弱無力、惶惶不可終日的“甲蟲”。 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就是他人對個人的異化,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系。現代豐義文學展示的常常是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的可怕圖畫,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鳴曲》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殘殺;卡夫卡小說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無法溝通。這類描寫在20世紀50年代后的現代主義文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人與自我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指人的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表現出現代主義作家對自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懷疑。他們筆下人物的特點是沒有激情,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表達方式,趨于非個人化或社會化。如伍爾夫的小說《海浪》中六個人物從不同的角度討論著“自我是什么”的問題;美國黑人作家艾里森《隱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為他人看不見的“隱身人”。 ’ 在藝術特征上,首先,現代主義文學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征,認為心靈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表現主義作家力圖展示“本質的東西和藏在內部的靈魂”,即使寫具體的人物和場景,也只是將其作為精神現象的外殼與形式,寫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與之對應的精神力量。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借助象征隱喻的神話模式,使文學對生活的描寫從表象走向本質,從表層走向深層,從現實走向超現實,從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種文學的深度模式。T.S.艾略特的《荒原》用古代繁殖神性能力喪失而造成的土地荒蕪、莊稼枯死來建構一個象征體“荒原”,全詩大量運用人類學、神話學、《圣經》故事和西方古典名著故事,形成一個龐大的象征體系,意象重疊,意蘊艱深。 再次,現代主義文學提倡“以丑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對死亡、黑夜、墮落、犯罪、畸形、變態、瘋狂、瘟疫、尸體等的描繪,大大超過傳統文學。不過,現代主義作家的“以丑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為美來肯定,而是企圖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通過與丑的撕斗來表達對美的追求,正如波德萊爾所說,“發掘惡中之美”。因此,在這種美學追求的背后,隱含著對人生的嚴肅而崇高的愛。 最后,現代主義文學熱衷于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傾向,他們大量采用“自由聯想”、“時空倒錯”、“內心獨白”、“自動寫作”、“偶然結合”、“意識流”以及頓悟、象征、隱喻、暗示等表現手法,對語言、符號、圖畫、結構、風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視,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后現代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中出現的文化傾向,是西方后工業社會的特殊產物,它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高潮。后現代主義主要受存在主義特別是海德格爾的影響,并和后結構主義合流。存在主義哲學反映了西方現代人對存在的困惑,它還試圖賦予處于荒誕世界中的人以崇高意義。 后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且有時自相矛盾,它包容各種不同的標準,這些使得把握后現代文學的特征頗為困難,我們只能對公認的后現代主義的傾向、風格做大體的概括。 首先,后現代主義更進一步地把現代主義本來就很激進的反叛推向了極端。它不但從根本上否定舊的傳統,而且還要摒棄現代主義新的規范,被視為一種“缺乏公認的父母親的文學”,它試圖對小說、詩歌和戲劇的傳統形式乃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因而,后現代主義文學必然是一種無視任何既定規范的、極度自由的、“破壞性”的文學,是“反小說”和“反戲劇”,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其次,后現代主義不再追求終極價值,在這些作家看來,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對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話語的短暫的產物,不值得“真誠”、“嚴肅”地對待它們;他們不愿意對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美學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不僅無視對這些問題的關切,而且無視這些問題本身。 再次,后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關于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層意識,將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懷疑乃至否定文學的價值論和本體論。 最后,后現代主義否定中心和結構的存在,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覆,讓作品無終極意義可以尋求。在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結構撲朔迷離,“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為缺乏說得通的動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它常用的手法有矛盾、交替、不連貫性、任意性、短路、反體裁、話語膨脹等,冷漠性也是后現代主義風格的重要特征。 二、現代主義文學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有后期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后期象征主義流派是在20世紀20—40年代形成的,具有國際性影響。它在創作方法上,從簡單象征發展到意象象征,從個別象征發展到普遍象征,從情感象征發展到情感與理智并舉,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義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T.S.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義的代表。葉芝(1865—1939)是愛爾蘭詩人,他將民族性與現實性帶進了象征主義詩歌領域。他成熟時期的詩歌融合了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和哲理詩三種因素。他的著名詩作有《茵納斯弗利島》(1890)、《基督重臨》(1921)、《駛向拜占廷》(1927)和《拜占廷》(1930)等。《駛向拜占廷》一詩以游歷拜占廷來象征精神的探索,表達了對物質文明的厭惡和對西方世界精神與理性復歸的期盼之情。瓦雷里(1871—1945)被譽為“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長詩《海濱墓園》(1920)是他的代表作。詩中寫詩人在海濱墓園沉思有關存在與幻滅、生與死的問題,得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于把握現在、面對未來的結論。長詩巧妙地運用海、太陽、白帆、崖岸、鐵柵、風等象征,表達神秘與靜穆、絕對與永恒、圣靈與信徒、生與死等多種哲理性概念。詩歌采用古典形式,格律嚴整,音樂性強,顯得含蓄雋永。這是瓦雷里最富有哲理、最充滿抒情性的詩篇。里爾克(1875—1926)是奧地利詩人,他的詩歌引入了刻畫精細的雕塑美,從單純直接的主觀抒情轉向重視對客觀事物的精確觀察,從中獲得直覺形象,借以象征人的主觀感受。他的代表作是《杜伊諾哀歌》(1922)。梅特林克(1862—1949)是比利時劇作家。他的代表作《青鳥》(1908)通過兄妹倆尋找青鳥的故事,表現了對現實與未來的樂觀態度和美好憧憬。青鳥既象征大自然無窮的奧秘,又象征人類的幸福。全劇借助象征手法,使抽象深奧的觀念得以在美麗的夢幻仙境中鋪展和闡釋,具有童話般的優美。龐德(1885—1972)是美國意象派詩人。他主張以客觀準確的意象代替主客之間的情緒表達,認為“準確的意象”能找到它的“對等物”。他的代表作有短詩《在一個地鐵車站》和長詩《詩章》。 表現主義20世紀初產生于德國,而后蔓延到歐美各國。表現主義文學善于透過事物的外層表象,展現內在的本質,從人的外部行為揭示內在的靈魂,善于直接表現人物的心靈體驗,展現內在的生命沖動。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和美國的奧尼爾(1888—1953)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此外還有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捷克的恰佩克(1890—1938)等。斯特林堡是表現主義劇作家的代表,他的《到大馬士革去》(1898—1904)是最早的表現主義戲劇。《鬼魂奏鳴曲》讓死尸、鬼魂和人一起登場,以荒誕的情節、離奇的舞臺形象,揭示了現代西方人與人之間的巨大隔膜和欺騙性。 未來主義是20世紀從意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文明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舊有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馬里奈蒂(1876—1944)是未來主義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的論文《未來主義宣言》是這一流派產生的標志。他提出了一整套反傳統的理論,在文學創作的方法和技巧上提出了標新立異的主張,如“毀棄句法”、“消滅形容詞”、“消滅副詞”、“消滅標點符號”等,還主張在文學中模擬音響,插入數學符號,引進“聲響、重量和氣味這三要素”,盡情發揮“自由不羈的想象”等。馬里奈蒂在劇本《他們來了》中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主張。全劇無情節、無人物、無高潮,總共才幾百來個字,三四句臺詞,該劇對后來的荒誕派戲劇有較深影響。代表人物還有法國的阿波利奈爾(1880—1918)、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等。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超現實主義從法國流行到歐美,它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它試圖將文藝創作從理性的樊籠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過程,以表現一種更高更真實的“現實”,即“超現實”。超現實主義文學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強調表現超理性、超現實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主張用純精神的自動反應進行文學創作,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進行創作,具有晦澀艱深的風格;追求離奇神秘的藝術效果。法國的布勒東(1896—1966)是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的代表作《娜佳》(1928)就是按照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小說。小說寫作者和娜佳相遇,向“我”揭示了超現實世界,這個超現實世界就是作者浮光掠影地寫出的一些回憶。法國的阿拉貢(1897—1982)和艾呂雅(1895—1952)也是超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國的一種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意識流小說不重視描摹客觀世界,而著力于表現人的內心真實,特別是著力于表現人的意識流程,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和結構方法,用心理邏輯去組織故事。在創作技巧上,意識流小說大量采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語言、文體和標點等方面都有很大創新,這些創作手法以后被現代作家廣泛采用,成了現代小說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英國的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意識流小說的杰出代表。法國的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是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他的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1913—1922)是其代表作。全書共7部15卷,通篇以回憶聯想的方式表現主人公馬塞爾復雜而真實的內心世界,展現了“我”三十年“似水年華,,中的悲歡苦樂。小說把“消逝的時光”和“重現的時光”交織在一起,將人物的主觀意識、印象、感覺乃至潛意識活動連成一體,傳統的物理時間被心理時間所代替。英國女作家伍爾夫致力于小說形式的革新與探索,認為文學應描寫人的內心世界和個人感受。她在運用第三人稱的間接內心獨白表現人物意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品主要有《墻上的斑點》(1919)、《達羅威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等。《到燈塔去》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全書以“窗”、“時光流逝”和“燈塔,,三部分組成,再現了作者雙親的形象和自己童年的生活情景。小說用象征手法表現人物的深層意識,“燈塔”是希望、理想和信仰的象征。這部作品的深度在于深入細致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活動。 三四十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在60年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基本題材都來自現實生活,但卻被作家改變了本來面目而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種超自然的力量,從而創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新現實,變現實為魔幻卻又不失其真。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深刻的寓意、非凡的藝術造詣、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廣泛的群眾性,使它做到了高雅和大眾化的奇妙結合。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一)是最重要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危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的《玉米人》(1949)、古巴的卡彭特爾(1904—1980)的《人間王國》(1949)、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1918—1986)的《佩德羅·巴拉莫》(1955)等都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重要作品。 后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等。 存在主義文學是在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學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產生于法國,戰后盛行于西方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誕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表現人在荒誕、絕望的境況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法國的薩特(1905—1980)、加繆(1913~1960)是存在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法國的德·波伏瓦(1908—1986)、美國的索爾.貝婁(1915—2005)、英國的戈爾丁(1911—1993)等是具有存在主義傾向的作家。 荒誕派戲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久首先產生于法國,而后流行于許多西方國家的戲劇流派。荒誕派戲劇使荒誕本身戲劇化,使戲劇形式荒誕化。它的主要特點是:揭示了世界、人的處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狀態的荒誕性;突破了傳統戲劇的一切基本規律,如舍棄了在傳統戲劇中必不可少的情節和結構,以破碎的舞臺形象代替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以荒誕的甚至語無倫次的“夢囈,,代替傳統戲劇中機智的應答和犀利的對話等。法國的歐仁·尤奈斯庫(1909—1994)和貝克特(1906—1989)、英國的品特(1930—2008)、美國的阿爾比(1928一)是荒誕派戲劇的主要代表。 新小說50年代形成于法國,它并不具有統一的美學綱領,嚴格說來,它只是一個松散的俱樂部形式的文學團體。新小說的主要特點有:新小說家貶低文學的思想性和傾向性,對文學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功能沒有興趣,他們關注的是技巧和表現手法:如取消人物在小說中的中心地位;情節往往含混不清,甚至互相矛盾,難以確定;完全打亂傳統小說中那種井然有序的結構;在人稱視點上進行各種新穎的實驗;有的甚至把繪畫的原則應用到小說創作中去,要把小說由rr時間的藝術,,變為“空間的藝術”等等。薩洛特(1900—1999)的論文集《懷疑的時代》(1956)被人們視為新小說的宣言書,她的代表作是《匿名者肖像畫》(1948)。羅伯一格里耶(1922—2008)的《橡皮》(1953)、《窺視者》(1955),布托爾(1926一)的《變》(1957),西蒙(1913—2005)的《弗蘭德公路》(1960)等都是重要的新小說。 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數黑色幽默作家都關注現實,對現實的荒誕感有一種深沉的痛苦和惱怒。所謂黑色幽默,就是陰郁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輕松、調侃、玩世不恭,實則無可奈何的語調敘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從而產生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的喜劇效果,情節結構具有非邏輯性,小說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海勒(1923—1999)和馮尼古特(1922—2006)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品欽(1937一)的《萬有引力之虹》(1973)、巴思(1930一)的《煙草經紀人》(1960)都是重要的黑色幽默小說。 后現代主義文學雖然具有偏激、廣泛的文化否定主義和虛無主義傾向,但當不少西方人陶醉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的繁榮、復興和文學領域中現代主義的成就時,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思潮,后現代主義對西方整個的思想和文化傳統及社會機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后現代主義作品表面的冷漠和玩世不恭的后面,人們不難覺察到后現代人精神上的迷茫、紊亂和痛苦,引發人們去思考西方后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這一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