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 孩子的第24條染色體 文/本刊記者 林琳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人類固有的23對染色體基因,讓孩子擁有和父母相似的五官和性情,但是可能很多人并未注意到,父母對金錢的概念和處理方式正通過生活細節和思維習慣變成孩子的第24條染色體基因,決定著孩子未來是否會理財。 在搖搖車里就能開始 優生學上,孩子的行為習慣在0至3歲已經形成,也已經完成了對事物的基礎認知。除了認識錢,更多的衍生品,比如信用卡、賬單、房貸、外幣、股票、基金這樣的基礎概念在0至3歲滲透到孩子的金錢認知里也很合時宜。孩子在這個時期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是陪孩子一起成長的第一任理財師,父母的理財觀念和習慣,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下外國很多好的兒童理財觀念非常系統,但是沒法在國內推廣,最主要的還是人的意識問題。”在陽光理財培訓師陳昱看來,中國兒童財商不成熟,關鍵問題出在父母身上。“現在國內的父母本身財商也不是很健康,做父母的都是二十歲以上的人,由于中國經濟轉型太快,很多人的思維和習慣系統還沒有形成,注定這代人是中國最缺乏財商的一代。”言不能傳所以身不能教,父母對財商教育的不理解和不契合也勢必影響他們教育和影響下一代。“這一代父母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錢是什么、財富是什么,就被社會的大潮一窩蜂推向了股市和房地產”,陳昱說。 好習慣勝過學知識 財商智慧跟其他的專業知識不同,理財是一種思維習慣。如果一個家庭的年收入超過30萬元,那么該考慮的就不是如何花錢,而是如何花對錢。“人和金錢的關系存在很多方面,源于童年的映像”,陳昱說,“要讓父母先學習好的理財習慣,而不是理財知識,然后才能影響孩子。”怎么看股票K線圖遠沒有決定投什么的感覺重要,這種感覺不是學來的,而是源自于孩子童年的思維習慣。 “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從小時候就開始形成了,童年接受的心理習慣和認知會影響一生。”從陳昱的研究數據看,孩子早期的童年環境和行為習慣會影響到他十幾年后在社會上的方方面面。 比如帶孩子去玩具商場買玩具這件事,不同家庭表現不同:A家庭媽媽去之前就說這次沒錢,只看不買,孩子去了就看看; B家庭的孩子家長予取予求,要什么就買什么;C家庭媽媽開始不買,但孩子一哭鬧,媽媽就受不了周圍人的眼光,最后妥協買了。 三種完全不同的選擇會對孩子財商甚至性格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A家庭的孩子,會有物質壓抑,自我價值感的認知非常低下,結交異性都會選擇條件最低的那種,工作到了一定階段就會莫名的恐慌,莫名的自卑感出現,即使是有所成就,也會因為財富產生恐懼感和不安,他們往往都沒有太大的欲望。另一種極端是物欲橫流,也就是購物狂,通過消費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有多少財富都要很快散掉,事業也很難成功。 B家庭的孩子總是有強烈的滿足感,但沒有感恩的心,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孩子往往有特別好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只能在單向行業發展,也很難與周遭交往。從小就感覺獲得是理所當然的事,一旦失去,就無法接受,挫敗感很強,情商也會很低。 C家庭的孩子,所有需要的東西都是通過一種情緒的宣泄得到的,持續的心理習慣會隨之形成,對金錢和財富會有一種不健康的認識,也會用一種宣泄和對立的情緒對待財富。 用實戰培養理財經驗 系統的財商教育應該從七八歲開始,這樣孩子到十五六歲的時候起碼已經經歷了一個經濟周期。 陳昱建議在孩子的成長期就要讓孩子通過幾次投資吃到甜頭,也摔點跟頭。要讓孩子知道理財的各個方面,包括權證、股票、基金,所有的投資關系都是一個買賣關系,這些作為基礎常識,都應該在十歲之前讓孩子掌握。 “讓孩子知道一磅牛奶多少錢,不如讓孩子知道在哪兒買更重要”。到了十歲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人一萬塊錢比賽投資,通過一年,看看各自的收益。最初,父母可以把孩子的壓歲錢存進銀行(最好是一個整數),讓孩子記住這個數字,一年之后,帶著孩子去取錢,讓孩子知道錢變多了,告訴他們這是因為利息,就是“錢生出的錢”。還可以與孩子玩一些電腦游戲,比如大富翁、模擬炒股、地皮升值等游戲,讓孩子在潛意識里形成初級的錢“生”錢觀念。這樣孩子們可以認識到“生錢”的辦法很多,而不同的選擇和操作會決定“生錢”的多寡。 財商畢竟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心理成長也有自身的連貫性,如果想讓孩子二十年后“有錢花”,已經不是給多少零花錢那么簡單了,因為從父母“買牛奶”、“買橙子”的時候,財商教育就已經開始了。
(責任編輯:王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