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人水平有限,注解如有誤處,還請各位指教。 內功得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無益有損。前任后督,氣行滾滾。 解:任脈起于承漿,直下至陰前高骨。督脈起于尻尾,直上由夾脊骨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解:井者,肩井穴也。池者,曲池穴也。此皆周身發勁之所也。 千變萬化,不離乎本 得其奧妙,方嘆無限 解:本者自然之真氣也。用功日久,方悟其妙。 龜尾升氣,丹田煉神。 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開而張。解:足即動,膝用力,前陰縮,兩肋開,此功式之真決。 即明格式,再言氣竅。氣調而均,勁松而緊。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解:蓋息自心內 起,心靜則息調。調者,順氣之出入呼吸也。呼則形松而勁先松之。吸則緊隨氣行,勁必后緊。因松極而故能緊之至也。提者,吸氣之時,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 者,升氣之后,真氣下落也。升者,氣隨意升,伏者,真氣內藏。覺周身氣勁聚墜于丹田。氣如抽絲,自鼻而出,不損藏氣。出氣莫令聞。 下收谷道,上提語樓?;蛄⒒蜃?,吸氣于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解:收者,懼氣泄也,玉樓者,耳后高骨也。提者使氣無阻。不拘立做,氣自喉以至心肺也。氣雖降至丹田,存想沉至弟方妙。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 降有降所,俞口氣路。 解:氣升于兩肋,骨縫極力張開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俞口穴以透入前心。俞口穴,自脊骨向下數第七骨節便是。 即明氣竅,再詳勁決 通透穿貼,松悍合堅 解:通,勁之順也,透,勁之速也。通透者,往來無阻,以伸勁拔力,緩柔之意。曰穿,勁之連,貼,勁之絡也。傳貼者,橫豎連絡。松,勁之煥,悍,勁之萃也。松煥者,柔之甚軟之極,以楊精也。悍萃者,剛之甚健之極,氣血凝聚之謂。合者,合此為一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