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模式淺談
東北育才學校初中部 田美榮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新法。無數的公開課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語文閱讀教學樣式。但是真正達到藝術境界的卻并不多,筆者認為目前許多語文教師的語文課并不受學生喜歡,原因并不在于學生不愿意上語文,而是我們沒有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考慮究竟每一節我們讓學生學會了什么?我們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是學生迫切需要的嗎?當學生坐在決定命運的考場中,當學生面對人生的困難時,他是否能發自內心地感到語文課上老師的教授讓他受益匪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藝術。其實這種藝術的形成根基是有效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探索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模式,就是要真正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任務,讓學生在享受語文閱讀教學的同時,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與各位同行探討。
二、理論探索
要想立足于有限的課堂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有效,甚至要高效,就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究竟包括那些要素,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有效的設計好每一節語文閱讀課的授課內容。
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曾祥芹先生在他主編的《閱讀學新論》這部專著中,對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了比較科學的分解和組合,把閱讀能力分解為縱向層級結構和橫向貫串結構。縱向層級結構由低到高分別是閱讀感知力、閱讀理解力、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創造力。關于閱讀遷移力,曾先生指出,以往的閱讀能力結構觀出現嚴重殘缺,主要是閱讀應用階段的閱讀遷移能力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也就是雖然學生在語文課上聽得明明白白,但是當面對一篇類似的文章,就很難將原來的理解過程和方法進行遷移,所以仍然在考試中頻頻在閱讀上損失慘重。而閱讀遷移力的基本因素之一,便是閱讀借鑒能力。至于閱讀創造力,曾先生認為是讀者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超越作者進行再生產的創新能力,需要綜合閱讀感知、理解、鑒賞、遷移各種技能,運用創造思維產生超越讀物原有內容的新穎、獨特的見解或思路。閱讀能力的橫向貫串結構,包括閱讀選擇力、閱讀思考力、閱讀想象力、閱讀記憶力和閱讀時效力。閱讀選擇并非通常所說的選擇讀物,而是有目的的篩選信息,它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的始終,閱讀思考、閱讀想象也是如此,全都滲透在感知、理解、鑒賞、遷移、創造等各個閱讀層級之中。閱讀記憶力指的是讀者對讀物信息的識記、存儲和再現的能力。沒有記憶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這一顯而易見的道理,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閱讀時效力是融速度、理解、記憶于一體的閱讀概念,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取得閱讀效率的能力。
必須指出,縱橫兩向的十種閱讀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忽視了某種能力的培養,必然影響甚至妨礙相關能力的養成。中國古代的閱讀教學,側重于熟讀和記誦,精講和啟發,復習和練習,注重讀、背、抄、寫札記、作評點,這樣做的結果,正如魯迅所說,弄得好,是終于有些懂,但讀不通的也多得很,總體上缺乏科學性。現當代的閱讀教學,總體趨勢是分析之風漸盛而誦讀之風式微,偏向理解,漠視記憶,同時分析的過程是肢解文本,就課文將講課文,很少幫助學生聯系學過的類似文本并總結相應的規律,這樣做的結果,是贏得了一頂“少慢差費”的帽子,學生、家長和學校都不滿意。那么怎樣實施閱讀教學才能“多快好省”就成為語文教師必須反思的問題。 三、構建“文體遷移式”有效閱讀教學模式
文體遷移式閱讀教學模式,是依據“知識、方法是創造的基礎”和“模仿、遷移學習原理”而設計的一種教學結構。它參照的是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范例教學”理論和葉圣陶、呂叔湘關于“學法指導”的思想,強調教學上的“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體現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雙重開發的思想,旨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我們知道語文的教學文本是有文體性的。而各種不同的文體又有不同的知識體系,例如說明文的文體知識體系包括: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說明文類型和科學知識理解等。抓住這些文體知識來切入不同文本的閱讀教學就具有很強的規律性,而結合這些知識在課堂中教授的研究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具有了范例性和遷移性,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1、感知學習文體知識。
每種新文體單元在開課前,先讓學生瀏覽本單元的所有文本,初步感知這種文體在內容、形式、風格和語言等方面有什么共有的特點,然后教師介紹這種新文體的相關知識,并向學生明確,這些知識是以后遇到這種文體的文本,在閱讀時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同時也是在考試中重點考核的閱讀知識點。因此我們在閱讀時要帶著這些問題走入文本。例如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主題和語言三大塊文體知識走入文本,就可以很快的將課文理解透徹。
2、結合文本精講示范并總結分析問題的方法。
這一環節教師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文體知識,結合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形成閱讀分析的常規流程,為遷移做好準備。例如在講小說時基本教學流程如下:瀏覽課文、概括情節——分析人物、明確性格——研究環境、體會作用——結合背景、概括主旨——品味語言、研習手法——回看題目、分析作用。這個流程在反復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打下深刻的烙印。為下一步學生的遷移自主閱讀做好準備;二是讓學生留心觀察教師講了什么,是如何講與如何分析操作的,并對教師引導大家分析問題的過程和方法進行總結,形成一定的規律。例如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如下的閱讀問題思考方法:
(1)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或某段主要內容。
分析要領:(1)概括時抓住“誰”“做什么”“結果”三要素概括。(2)概括語言要簡潔,力爭在20字以內。(3)概括時要注意適當點出特殊的背景、環境和情節。(4)要弄清文章的主人公,確定“誰”。
(2)散文中人稱的使用和人稱變化的作用。
分析要領:第二人稱的使用是為了便于直接抒發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答題時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回答)
(3)文章的寫作順序及其作用。
分析要領:(1)順序和倒敘用于篇章,而插敘用于段落。(2)順序作用:使文章層次清晰,脈絡清楚,事件敘述較完整。倒敘作用: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避免敘述和結構的單調性。插敘作用:補充文章的有關內容,使文章更加完整充實。
(4)文章中某些段落和內容對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分析要領:(1)分析段落的位置,根據位置確定作用。(2)分析語段內容和中心的關系,所有的語段內容最終都是為中心服務。(3)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結構和內容兩部分:結構作用一般有過渡、引起下文、總結上文、為下文做鋪墊、首位呼應、點題等;內容作用一般是點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發某種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調等等。
(5)文章中材料詳略的處理和作用。
分析要領:關注研究材料對于文章中心的作用。
(6)文章中人物描寫的類型辨析和作用。
分析要領:①如果是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同時又屬于細節描寫,不要只答細節描寫。②分析作用要結合語段內容,將人物在這段描寫中體現出來的特點分析出來即可。③人物描寫的作用一般是:突出人物的某種性格、精神、思想或情感。
(7)文章中議論抒情的判定和作用。
分析要領:作用一般是點明深化文章的中心,進一步抒發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
(8)文章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分析要領:通常有以下作用(1)在開頭:渲染了一種氣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烘托出人物的某種心情。(2)在中間: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突出人物的某種性格或思想感情;為人物提供典型的活動背景。(3)在結尾: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無盡的回味。
(9)文章中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和作用。
分析要領:(1)明確寫作手法都有什么:首尾呼應、以小見大、巧設懸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對比、襯托、類比、比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擬人化手法、反復式結構、排比式結構、欲揚先抑等等。(2)明確所有的寫作手法的作用都是為中心服務。
(10)、文章的線索
分析要領:主要是以人、物、情感和事件為線索。
(11)、文章題目的作用
分析要領:①點明文章的主要內容。②概括文章情節的某部分。③題目是文章的線索。④題目點明了文章的中心。⑤題目具有批判和諷刺效果等等。
(12)、文章中過渡段和過渡句的作用。
分析要領:結構上過渡;內容上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突出強調了某個內容。
(13)、結合文本內容,說出自己的啟示和情感體驗。
分析要領:緊密結合文本、結合個人經歷、表述觀點鮮明、情感積極向上、語言通順流暢、字跡公整清晰。
(14)、文章中前后內容、情節和語句的照應分析。
分析要領:緊扣文本,抓住文中內容重復出現的語句、抓住文章開頭結尾出現的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
(15)、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分析要領:(1)解釋含義一定要抓住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不要只解釋詞語的本義。(2)分析詞語作用也要按照先解釋詞語——分析直接作用——分析對中心的作用的步驟作答。(3)分析句子含義就是要結合文章內容解釋句子的深層含義。(4)句子作用要結合中心回答。
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己的探索,發現了在閱讀中的這些規律時,語文閱讀就變得思路清晰,有方法可用。這樣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落實。
3、運用掌握的閱讀方法遷移自學。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遷移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進而達到獨立閱讀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規定時間內,運用已經掌握的語文閱讀過程和學習方法,選擇一篇同樣文體的文本(通常為每單元的自讀課文),運用已經掌握的學習方法自己去嘗試閱讀分析,嘗試設計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并自己寫出自學研習提綱。在這個環節中自讀課的閱讀教學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充分實現了學生自學的民主性和時效性。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范例,而學生也在自學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對閱讀過程和規律的認知。
4、討論交流,總結提升。
這一環節,是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以后,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疑難問題,在學習小組內討論,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力求形成多種思路、多種答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行大組交流、自我小結與評判,教師巡回點撥誘導。
針對學生的大組交流,教師適時抓住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答疑,對于學生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方案,加以鼓勵和肯定,并強化這些“新思路、新觀念、新方案”,激發學生遷移創新的熱情,初步嘗試創新成功的喜悅。
5、閱讀練習,鞏固提高。
課后教師要認真的、有針對性的布置閱讀練習,在講解試題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學生學到的閱讀思考的方法,使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落到實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學生走進我們的課堂,我們語文教師就有責任讓學生在思想、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滿載而歸。理科之所以讓很多學生喜歡就在于它的挑戰性和有方法可運用。而語文閱讀作為很多學生頭疼的問題同樣是有方法和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等于擁有一把把文體閱讀的金鑰匙,還擔心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會提高嗎?三年來,筆者一直在初三工作,我不僅讓學生們喜歡語文,更讓他們花最少的時間把語文學的最好。這都要歸功于閱讀教學的有效模式,使學生們受益匪淺。其實以上僅僅是對有效閱讀教學模式的一種探索,今后我將繼續在這個領域不斷的耕耘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曾祥芹 《閱讀學新論》
2、鄭其恭 《教學模式研究引論》
3、《中學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新概念初探》
4、哈尼?丹尼爾斯和瑪里琳?比薩(美國教育家) 《最佳課堂教學案例》
5、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