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范例(編寫:黃素美)
初二 第十六課 難忘九一八
一、學情分析:初二學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情感價值有了一定提高,對新事物感興趣、對社會熱點較關注。根據以上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九一八事變經過、結果
2、東北人民抗日斗爭
3、西安事變背景、經過
4、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及意義
能力目標:
1、閱讀課文,通過對九一八事變或西安事變的講述,培養學生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2、研究資料,通過探討東北迅速淪陷的原因,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3、討論探索,通過討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介紹九一八事變,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2、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學習,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意識。
三、教法
托爾斯坦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從這一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對學生想法、意見給予肯定,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四、學法指導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主要培養學生以下能力: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現象分析實質的能力、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
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
六、教學難點
分析西安事變性質及和平解決的影響
鞏固復習:紅軍為何長征?長征途中有哪些艱難險阻?長征的意義?
導入新課:有一首歌老一輩人非常熟悉,這首歌記載了一個苦難的時代,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感受這首歌悲壯的旋律。播放《松花江上》。
組織學生學習探究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1、事變的爆發:(引導學生看課本,掌握九一八事變經過、結果)
探究問題:日軍侵占東北為何要制造柳條湖事變?(引導學生分析柳條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探究問題:日軍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
直接目的:以柳條湖事件為借口,進攻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最終目的:占領東北、進而獨占整個中國
2、東北三省淪陷(引導學生閱讀蔣介石密電)
探究問題:為什么東北在短短四個月內淪陷?(蔣介石對日本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探究問題:不抵抗政策后果是什么?(只有四個多月時間,東北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山河淪陷)
3、東北人民抗日斗爭:
探究問題:東北淪陷后,中國人民怎樣展開局部抗戰?(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成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抗日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看楊靖宇畫像,要求學生根據課外搜集資料,生動講述楊靖宇事跡
(二)西安事變
1、背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探究一、在中華民族的生死關頭,中共提出什么主張和要求?(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探究二:國民黨內部愛國人士張學良、楊虎城為何要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
A:根本原因:日軍進一步侵犯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中日民族矛盾激化。這就使得具有愛國傳統的炎黃子孫同仇敵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張對張學良、楊虎城起了感召作用。
B:直接原因:蔣介石頑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愛國學生和官兵的強烈不滿
2、西安事變(播放影視《西安事變》片段,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西安事變)
探究問題:怎樣評價西安事變?(這場兵諫的目的在于逼蔣聯共抗日,屬于愛國正義事件)
3、西安事變后復雜形勢(教師介紹)
A日本:暗中支持國民黨中的親日派向西安發動進攻,以便擴大侵略中國
B英美:擔心親日派掌權,日本擴大侵略,排擠英美在華勢力,希望和平解決,保住蔣介石統治地位
C國民黨內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準備趁亂奪權
D國民黨內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宋子文、宋美齡等人親自到西安同張、楊談判
4、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學生討論如何處置蔣介石,采用小記者現場采訪的方式展示學生觀點)
5、歷史意義:(學生總結、教師概括)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鞏固小結:(由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總結,最后教師展示)
國民黨: 屠殺剿滅→攘外必先安內 ┐(破產)
1927年 1931年
國共矛盾為主→中日矛盾上升 西安事變→合作抗日
共產黨: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 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
(三)板書設計
難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變
東北三省淪陷
國民黨:堅決不抵抗政策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又稱“雙十二事變”)
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四)拓展:勿忘國恥,勤奮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五)課堂練習
1、基礎知識
(1)指導學生隨堂完成《伴你學》。
(2)指導學生完成下列填表
2、中考一瞥
(1)70年前,張學良、楊虎城為了達到逼蔣聯共抗日的目的,制造了一次震驚中外的歷史事變,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據此可推知這次歷史事變是:[C]
A、九一八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西安事變 D、盧溝橋事變
(2)
答案: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是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或取得了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感想是:和則兩利,團結就是力量;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
3、探究作業:
引導學生觀看電影《西安事變》,然后撰寫觀后感。
七、教學反思:
九一八事變是本課第一個重點。方案:學生自讀課文,回答教師用課件出示九一八事變相關內容,由學生填出,通過閱讀蔣介石密電,引導學生分析東北淪亡原因。
西安事變是本課第二個重點,同時又是難點。方案:教師講解西安事變背景,通過觀看西安事變影視資料,讓學生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出西安事變。關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采用小記者采訪方式,反映出社會各界對蔣介石態度,突出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歷史教學應為學生構建時間、空間提供機會,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因而本課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了教學目標,使學生總體把握本課的主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