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全《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正方 茯苓四兩,天門冬四兩,山藥四兩,熟地黃四兩,枸杞四兩,何首烏四兩,干姜二兩,大茴香一兩炒,青鹽少許,鹿角膠四兩,蓮實半斤去皮,破故紙四兩凈香油炒,沒石子十斤,大核桃凈肉半斤,新小米一升同茯苓牛乳煮粥曬干,旱蓮草曬干一斤,麥門冬四兩。 研為細末,空心白湯調勻二三匙,日進二服,不拘在家在外,少者一服,老者二服,男女皆同。 治五勞七傷,虛損無力,四肢困倦,腳手頑麻,血氣耗散,面黃肌瘦,陽事不升,虛暈惡心,飲食減少。此藥能補諸虛,添精補髓,滋潤皮膚,充神壯氣,身 體輕健光澤,開胃進食,返老還童,發白再黑,齒落更生,面貌如童,大益神效。
[按語] “陽事不升”應為“陽事不興”之誤。從劑量上看,沒石子應為本方的主藥。沒石子又名無食子、沒食子、墨石子、麻荼澤,為沒食子蜂科昆蟲沒食子蜂的幼蟲,寄生于殼斗科植物沒食子樹枝上所產生的蟲癭。它含沒食子鞣質、沒食子酸、樹脂等,具有固氣澀精,斂肺止血作用。方中用其以固澀精氣。 旱蓮草亦為本方的重要藥物。旱蓮草又名墨旱蓮、金陵草、醴腸等,為菊科植物醴腸的全草,味甘酸性涼,入肝腎二經,功能滋補腎陰,涼血烏發,但“性涼,不益脾胃”,須配以溫中和胃藥使用,方中用干姜意即在此。 天門冬、麥門冬、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滋精養血;茯苓健脾利濕,養心益智;山藥補脾益肺,固腎澀精;鹿角膠溫補肝腎,滋精養血;破故紙溫腎助陽,固精暖胃,核桃肉滋血潤燥,溫腎納氣,二者同用,有“木火相生之妙”。 大茴香又名八角茴香,舶上茴香、舶茴香、茴香八角珠等,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實,功能溫中散寒,補命門不足,然其補腎必得鹽以為助,方中以青鹽以引茴香諸藥歸腎,而加強其補腎之功。 本方中的藥物多為滋腎養陰之品,所以它是以滋腎填精為主要功能的方劑。所用溫陽之品,一方面有“于陽中求陰”之意,另一方面則是用其以防諸滋陰藥之膩,而兼顧脾胃,故服本方藥不僅可“添精補髓,滋潤皮膚,充神壯氣,身體輕健光澤”,同時又可“開胃進食”。適宜于腎精虧虛、脾胃不健者服用。本方藥雖為滋腎養精之劑,但因方中亦有不少燥熱之品,所以陰虛火旺或陽熱內盛者應當慎用,陽虛內寒者亦當慎用。 評論這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