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P38/40沖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制造觀念不同的沖鋒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
類型 |
沖鋒槍 |
原產國 |
納粹德國 |
服役記錄 |
服役期間 |
1939年 至 1945年 |
用戶 |
納粹德國、奧地利、挪威、以色列 |
參與戰役 |
二戰 |
生產歷史 |
研發者 |
海因里希·沃爾默 (Heinrich Vollmer) |
研發日期 |
1938年 |
生產商 |
埃爾馬兵工廠 (Erma Werke) |
生產日期 |
1940年-1945年 |
制造數量 |
超過一百萬 |
衍生型 |
MP36、MP38、 MP40、MP40/1、MP41 |
基本規格 |
總重量 |
3.97公斤 |
全長 |
收起槍托:630毫米 展開槍托:833毫米 |
槍管長度 |
251毫米 |
|
彈藥 |
9 x 19毫米魯格彈 |
槍機種類 |
氣體反沖式及開放式槍機 |
發射速率 |
500發/分鐘 |
槍口初速 |
約380米/秒 |
有效距離 |
約100米 |
供彈方式 |
32發彈匣 |
設計及歷史
MP40改良自采用沖壓金屬機匣MP36的試驗型,埃爾馬兵工廠(Erma Werke)在1938年為德軍投產新型沖鋒槍時把MP36改進成并定型生產MP38,以裝備德軍,但由于MP38的簡易保險不可靠,受到大震動時較容易走火,針對保險機構進行改進,其后又加以改進并命名為MP40。
在戰爭期間制作精良的武器簡化生產工藝以及降低生產成本是軍方考慮的主要問題。為了進一步簡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1940年再次進行改進,命名為MP40,用大量沖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零件在各工廠分頭生產,在總裝廠統一裝配,容易大批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分包生產零部件。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共生產了超過一百萬支MP40。
MP40結構簡單但設計精良,發射9毫米口徑手槍彈,以直型彈匣供彈,采用開放式槍機原理、圓管狀機匣,移除槍身上傳統的木制組件,握把及護木均為塑料,簡單的摺疊式槍托使用鋼管制成,向前摺疊到機匣下方,以便于攜帶,槍管底部的鉤狀座可由裝甲車的射孔向外射擊時固定車體上。MP40是受到德軍作戰部隊歡迎的自動武器,在近距離作戰中可提供密集的火力,不但裝備了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在步兵單位的裝備比率也不斷增加,亦是優先配發給一線作戰部隊的武器。
MP40常被德軍士兵稱為“施邁瑟”(Schmeisser),但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路易斯·施邁瑟并沒有參與MP40的設計工作,他反而參與了MP41設計工作。

衍生型
- MP36 - 早期試驗型
- MP38 - MP36改進型,正式生產版本,后被MP40取代
- MP40 - MP38改進型,正式生產版本
- MP40/I - 主要生產版本
- MP40/II - 裝有64發彈匣的試驗型,在二戰末期被小量采用
- MP41 - 由Haenel公司的路易斯·施邁瑟設計的改進型,改裝了槍托、彈匣護蓋、扳機,改用MP28的射控裝置
- BD38 - 現代半自動重制版本的MP38
仿制及使用
- 美軍的M3沖鋒槍設計時有參考過英軍的斯登沖鋒槍及從戰場上捕獲的MP40
- 挪威軍隊從1945年開始,一直裝備MP40至1970年[1],其他如國內護衛隊等更裝備直至1990年代早期
- 以色列國防軍的傘兵部隊從1948年開始以MP40作制式沖鋒槍,直至1956年
- 科索沃解放軍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亦有采用MP40[2]
- 洛杉磯警察局(LAPD)的SWAT在1974年5月的一次著名的行動中,SWAT隊員以兩把MP40射殺了共生解放軍的成員

1938 年,德國國防軍采用了弗爾默的設計,定型為MP38,大約生產了數千支,剛好趕上波蘭戰役。兩年以后改進型MP40更加簡化了生產工序,而且解決了 MP38容易走火的毛病。跟德軍其它的許多武器一樣,MP38/40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支專為批量生產設計的沖鋒槍。
MP38式沖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疊式槍托和采用鋼材與塑料制成的沖鋒槍。MP40式大量采用沖、焊、鉚工藝制造組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

MP38 式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復進簧裝在三節不同直徑套疊的導管內,導管前端為擊針。射擊時,槍機后坐帶動擊針運動,并壓縮導管內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運動。該槍的機匣用鋼管制成,發射機框為陽極氧化處理的鋁件,握把和前護木均為塑料件。槍口部有安裝空包彈射擊用的螺紋,螺紋上裝有保護襯套。槍托用鋼管制成,向前折疊后正好位于機匣下方。該槍是通過將拉機柄推入機柄槽內的缺口實現簡易保險的,這種保險機構可將槍機掛在后方位置,但動作不可靠,容易走火。

MP38/40式將MP38式的單體拉機柄改為雙體拉機柄,并在機匣機柄槽的前端增設一個缺口,使槍機也能掛在前方位置,從而增強了保險作用。MP40 Ⅱ式是MP40Ⅰ式的進一步改進:將發射機框與機匣后蓋連為一體;采用固定式擊針;以多股復進簧代替套疊式復進簧;為了增加容彈量,用一個雙聯彈匣倉將兩個標準的MP40式沖鋒槍的32發彈匣聯為一體,并在槍管與機匣之間的護罩底端開槽,使雙聯彈匣倉可沿護罩的底槽滑動。兩個方彈匣卡筍位于彈匣倉后方,彈匣倉前方設有兩個指示定位器,當左邊一個彈匣的槍彈用完時,推彈匣倉向左,此時,右邊的彈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于供彈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