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又稱為黃花蒿,菊科植物。青蒿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草藥,記得當年背誦的歌訣是“青蒿涼血解暑又截瘧”,但是實際臨床應用的卻比較少。《本草新編》介紹的較為詳細,其曰:“青蒿味苦氣香,尤能清暑熱,愈風瘙癢,止虛煩盜汗,開胃,安心痛,明目辟邪,養脾氣。”現代中藥介紹功能主治為:“清透虛熱,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等等 ”。但是估計不少人熟悉的還是現代醫學用青蒿提煉出來的青蒿素,用來治療瘧疾,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盤狀紅斑狼瘡,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緩解。
青蒿開花季節,有一些人對它的黃花粉過敏,主要是過敏性鼻炎和蕁麻疹,應用抗過敏藥后癥狀很快緩解,以前每年都可以治療一兩例此類患者。這就是我最初對青蒿的認識,應用他來治療疾病確實很少。直道學習了王幼臣老中醫家傳應用青蒿治療小兒感冒發燒的方法后,才算是真正應用了青蒿這味藥。療效還算是比較不錯,但有些家長嫌此法啰嗦,不愿意應用。 一般取青蒿100---250克,先將洗澡水燒開,然后加入青蒿,再煮沸1----2分鐘,將鍋蓋蓋上,悶出藥味,等待藥液溫度適宜,倒入盆中,溫洗小兒全身,然后穿衣蓋被片刻,令出微汗,則熱退而安。風寒與風熱均有效果,這是王氏祖傳煎水沐浴法,沒有什么副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必須是感冒發燒,如果系感染引起的則無效果。 另外還有一首較為著名的方劑,蒿芩清膽湯,用來治療現代醫學查不出原因的低燒,療效較佳。如焦樹德老中醫應用此湯加減治療青年婦女原因不明的低燒,取得了良效。證見胸脘悶脹,脅肋不適,先冷后熱,冷燒熱多,心煩,食欲不振;低燒多發生在14--23時,后半夜漸漸消退,但是次日又發作,久久難愈,舌苔白,脈細數。應用竹茹、枳殼、陳皮、茯苓、青蒿、黃芩、銀柴胡、地骨皮、丹皮、秦艽、香附子、生白芍、青黛等,其中要重用青蒿30克以上,一般兩月就可以治愈。 另外青蒿這味藥,一般應該后下療效方佳,因為它是芳香易揮發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