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也 1021043202 摘要:人格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我們可以通過人格來區分他人的穩定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傾向。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它的綜合性、獨特性、社會性和生物性、穩定性和可塑性。影響人格的形成因素有遺傳因素和環境,環境的影響較大。[1]不同地區的人的人格有較大的差異,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人會有一些類似的人格。文化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等都是人格的加工廠。 關鍵詞:人格理論,人格發展,兩個意識境界 一、人格的特點 (一)人格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 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 、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有以下幾種:①特質理論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認為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的后效。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他們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③現象學人格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如C.羅杰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 人的一生是發展變化的,其生理和心理都經歷著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人生發展過程中,有一些特別的時期或年齡階段,此時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環境都有較大或顯著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關于不同年齡階段劃分,雖然有不同的標準(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社會學等),但比較各種標準,發現都有共同之處,可大致分為幾個主要階段:嬰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當然,人的發展是連續的,尤其是心理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這些分期是相對的,只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人的發展和變化規律。以下將重點介紹的是這些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社會環境特點和人格發展特點。 1、嬰幼兒期的社會環境和人格發展特點 嬰幼兒期是指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這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之一。兒童的身高體重成倍增長,學會辨認物體,認識周圍的人,學習走路,用語言表達自己和進行交流。 這一時期兒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接觸最多的是父母,社會對兒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感覺運動能力發展,運用言語能力和交往能力,如辨認物體和人,學習進食,學習控制大小便,用言語表達自己的要求,稱呼人,按照吩咐或執行一些簡單指令。 此期人格發展的特點是兒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異,表現出各種基本情緒活動特點,如焦慮、恐懼、羞怯、敵意和憤怒。性格的內向或外向特征也在這一階段逐漸明顯。 根據艾里克森的觀點,兒童在這一時期面臨著信賴危機和自主危機。若兒童在1歲左右得到適當照顧,如來自父母溫暖、關心和愛,必要的生理和感情需要的滿足,則兒童形成信賴感,危機得以解決,產生希望品質,否則出現信賴危機,產生不信任和焦慮感。在2歲~3歲,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探索環境活動增多,并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這時容易與父母發生沖突。此時若父母管制太多,對兒童的不當行為加以過分責備甚至懲罰,則使兒童產生懷疑的性格,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不信任,若父母能夠理解兒童行為,以引導、鼓勵和適當批評結合,則使兒童增強自信,促進自主危機的解決,形成意志堅強的品質,在將來生活中出現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 此期人格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依戀行為的形成與發展。依戀行為通常指嬰幼兒尋找并保持與撫養者(通常是父母)親密關系的行為傾向和表現。依戀行為的形成與發展對將來的社會化和人際關系發展有重大影響。由于依戀行為形成和發展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嬰幼兒尋求保護,對父母的親昵和依戀行為;另一方面是父母對嬰幼兒的關心和依戀,父母的行為同時對兒童產生影響,促進嬰幼兒認識世界,形成信賴與不信賴,安全與不安全感等人格特征。如被隔離撫養的嬰幼兒(孤兒院的兒童)由于缺乏與人的交往,依戀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受到限制,其長大后可出現對人冷漠、孤獨,缺乏社會交往等人格特征。 2、兒童早期(學前兒童期)的社會環境和人格發展特點 兒童旱期指3—6歲階段,這是兒童社會化迅速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兒童的感知、運動和言語功能更進一步發展,活動和交往范圍明顯擴大,已不再局限在家庭的圈子。兒童通常在這一階段開始上幼兒園、學前班,開始與周圍環境廣泛接觸,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但更多還是與父母和年齡相近的兒童交往。 此期人格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常問“為什么”,他們模仿成人的行為,常以父母作為榜樣,他們對性別差異有較多的興趣,日益清楚男女的差別,學習認同性別角色。他們的自我概念進一步發展,并表現出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和獨立性,開始違拗,拒絕父母的要求,不照規距行事,憑自己意愿和想象嘗試不同事物。 此期兒童的另一個特點是心理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他們想獨立,又怕獨立;他們提問,提出要求,與人交往,希望被注意,被重視,若問題被忽視,要求被拒絕,需求不能滿足,受到過多責備或批評,便會感到挫折、失望、憤怒或自卑,可能形成被動、退縮、循規蹈距的保守性格。但若父母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給予引導、關心和支持幫助,則兒童會發展較多的自信,獨立和進取特征。 在攻擊行為發生中,榜樣的作用和個體的認知評估非常重要。班都拉等人對此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兒童觀察到有攻擊行為的榜樣得到獎勵時,他的攻擊行為會增多;但當兒童觀察到榜樣因攻擊行為受到懲罰時,他的攻擊行為便很少或不發生。行為產生的積極后果可以促進相應行為的發生,行為產生的消極后果則抑制了該行為的發生。這里,觀察學習和認知評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二、人格的結構 (一)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從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三者均屬。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成為生之本能。生之本能促動個體求生活動的內在力量,此種力量稱之為欲力本我需求除了由基本需求形成的生之本能之外,也包括攻擊與破壞兩種原始性的沖動。此種原始性所促動的內在力量,稱之為死之本能。本我中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所以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嬰兒餓了要喂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2、自我是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產生的。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在現實環境中得不到滿足,它就必須遷就于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因此,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 3、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中有兩個重要部分:自我管理,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如個體所作所為符合他的行為理想時,就會感到驕傲;反之,如所作所為違反了他的良心時,就會感到愧疚。因此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二)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兩個意識境界。 居上層者為意識境界,其中包括自我與超我;居下層為潛意識境界,本我即在其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如能彼此交互調節,和諧運作,就會發展成為一個適應良好的人。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長期沖突,就難免導致個體生活適應困難,甚至演變成心理異常。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6歲以前的個體,其本我中基本需求(指性)是靠身體這些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為性感區。在6歲之前,如果某一時期個體在行為上受到過分限制,或過分放縱,致使個體未能在需求上獲得適度的滿足,就可能產生發展遲滯現象,此現象即稱之為固著作用。弗洛伊德氏期中,基本需求中性欲力的滿足,又是以后發展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為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成為性心理發展期。性心理發展期的簡單定義是: 1、口腔期(0-1歲):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活動受到限制,可能會六下后遺癥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者,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特征。 2、肛門期(1-3歲):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排除時所產生的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是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而言,是重要的關鍵。成人中有所謂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腹、吝嗇等。 3、性器期(3-6歲):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 4、潛伏期(7歲至青春期):7歲以后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的情感,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活動多呈現男女分離趨勢。 5、兩性期(青春期以后):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征,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已臻于成熟。 三、結束語 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人格的發展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在這期間父母一定要好好把握,在這期間是他們成長的關鍵。要為兒童提供好的環境,讓他們去模仿家長更多的優點。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而自我是本我在現實環境中產生的,超我是人格中道德部分,我們要學會把握好自己的本自超之間的標準,支配好他們,讓他們和諧運作。 參考文獻 [1] 鐘毅平.心理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64-16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