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人以花布包巾抱著重病媽媽到臺灣臺南市一家醫院就醫的照片,過去3天在網絡瘋狂流傳,現在全臺灣最熱門話題就是討論“他是誰?”昨日,經媒體調查確認,這名孝子就是5年前從臺南市退休的丁祖伋,當年他為了照顧年邁母親還申請提前退休。(3月6日《重慶晨報》)
已經很久,沒有事情讓我這么感動, “孝行哥”抱母求醫,一張畫面,傳達出情真意切。小時候,媽媽曾這樣抱過我們,長大后,“孝行哥”這樣抱著媽媽,而我們呢?早已失卻了那份血溶于水的真情。工作的忙碌成了冷淡的理由,生活的壓力也成了疏遠的借口,小時候躲在媽媽懷里撒嬌的鏡頭,成了媽媽心中永恒的記憶,卻很難在你我的心頭有著深刻的“印跡”。 現實下,我們見過太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如那機場刺母的孩子,僅僅因為母親給錢不夠及時;如那有六個子女卻依然睡在樓道過年的老人,僅因老人曾心有偏愛某個子女……現實的注腳,是如此無力,又是如此令人心痛。何以現實的利益考量,可以完全超越了至親的情感?惻隱之心何在?親情何處?每一次發問,都讓人感覺心在滴血,而每一次聲嘶力竭的吶喊,又讓你我如鯁在喉。 現實的吶喊,總是如此無力,子女虐待父母、不關心父母的事情,仍在繼續上演,一幕幕人間悲劇的上演,總能刺痛你我內心深處的心弦。于是,一聲聲關于重建孝道倫理的吶喊,一次次成為公眾發聲的焦點。吶喊別無用心,只為讓孝道這最基本的倫理,能夠常駐人間;也只為親情的力量,依然在人間蕩漾。可現實卻總是擊碎著我們美妙的想象,看到類似事情,我們仍不忘發聲與吶喊的力量,哪怕微弱,只要孝道倫理依然無法企及我們的期望,那再微弱的聲音,我們也應循環與往復著。 當看到“孝行哥”抱母求醫的照片,我們再次被強烈地感動了,哪怕之前,我們并不知道孝行哥為了救母,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也可以不升職。但一張把母親像小孩一樣裹著的照片,足以震撼你我,也足以感動你我。本來血溶于水的真實,便讓親情無處可藏,中國的“二十四孝圖”,無一不是大孝的體現,只是在現實之中,這種感情被忘卻了。抱母求醫的孝子,再次讓我們看到了現代“大孝”。 于是,我們過度闡釋,我們過分解讀,這些都無可厚非,畢竟盡孝的倫理足以讓每一個人產生共鳴。讓我們珍惜這樣的一份感動,別讓其稍縱即逝。如你所知,再多的說教,都不如一次的感動,所以“孝行哥”的這份感動,我們必須加倍呵護。很多同齡人告訴我,假如你一年回家一次,你想想你還能見多少次父母,每每此時,總是唏噓不已。 親情,是有“有效期限”的,明白這樣的道理,往往是越早越好。你無法在所有的時空里都稱心如意擁有你想要的天倫之樂,但你可以銘記“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記住“香九齡,能溫席”的孝行,勿忘“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慨嘆……(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 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