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詞,現代統稱為灸法)是一種用火燒灼的治病方法。漢代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上說:“灸,灼也,從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針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說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之一,是祖國針灸醫學的組成部分。
所謂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葉作原料,制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上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說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宦游吳蜀,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則瘴癘、瘟瘧之氣不能著人。”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近代日本醫家有在整個工廠、學校全體施以灸灼,作為一項保健措施,實驗結果證明灸法確有增強體質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針與灸都是在經絡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處,兩者往往結合使用。但是必須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能以針代灸。過去國內外有許多名醫單用灸法治病。我國和日本都有專門灸師,與針師并列。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于針法的。 灸法雖然略有燒灼皮膚之痛,但不像針刺那樣深入肌肉而達體內,所以人們不甚畏懼而樂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廣的一種治病方法。 灸法的作用
近代對于灸法做過許多科學研究工作,國內外醫學資料和臨床實踐證實: 灸法能夠活躍臟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所以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卻病延年。施灸對于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整作用;能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針灸雜志》1990年9月4日發表的文章《近十年來灸法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對心腦血管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硬皮病、支氣管哮喘、肺結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實驗研究證明艾灸可以改變體液免疫功能,同時還能夠影響T淋巴細胞數目與功能,活躍白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特別是經灸后T淋巴細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說明艾灸有雙向調節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點是既能抑制功能亢進,也能使衰退的機能興奮而趨向生理的平衡狀態,因此灸法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對增強體質大有裨益,不論病體、健體都可以使用,尤其對衰弱兒童有促進發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圍是很廣泛的。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種灸用最好的原料。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植物葉子的脈絡惟有艾葉最均勻,早在三千年,聰明的中國人就發現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為適宜。 艾,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溫芳香,五月采集,葉入藥用。以河南南陽者為佳,葉厚而絨多,南陽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最適宜艾灸!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于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使人發生暢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熱,則只覺表層灼痛,而無溫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二、艾絨的制法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因此,必須用陳久的艾葉,而且越陳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確有道理,因新艾含揮發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 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干凈,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于直接灸法。現在有機制艾絨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干干凈凈,沒有一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歷史了。現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傳人。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釜屋一家一年產艾絨就達十余噸之多。 三、艾卷的制法 各種艾卷市場有成品出售,可以選購使用,制法這里從略。 艾炷形狀大小及使用的原則。艾葉經過加工以后,稱為艾絨。艾絨做成一定形狀之小團,稱為艾炷,艾炷燃燒一枚,稱為一壯。 艾炷之形狀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異。如用于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一般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緊不松之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用于間接灸法,可以用較粗之艾絨,做成蠶豆大或黃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用于溫針灸法則做成既圓又緊、如棗核之大小及形狀,纏繞針柄上燃燒;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勻又緊,如蠟燭之大小及形狀的長條,點燃后溫灸之。 每次灸之壯數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補瀉、穴位、有無受灸經驗,是否要求化膿及氣候等等條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體壯、新病、病重病急、實熱疼痛、病在臟腑者,用瀉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經驗、化膿灸、氣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婦女、兒童、年老體弱、久病、病輕病緩、虛寒麻木、病在四肢頭項者,用補法;穴位在頭項、手足末梢、無受灸經驗、非化膿灸者或在天氣炎熱時,艾炷宜少宜小。 施灸壯數和療程 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之一壯,每灸一次少則3~5壯,多則可灸數十壯、數百壯。至于施灸的時間長短原則是:灸從久,必須長期施行方能見功,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間隔一日灸一次,或間隔兩日灸一次,可連續灸治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則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發病,有時只灸一、二次,就結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時間和次數。如果是慢性病、頑固性疾病,間日或間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考慮,這樣和用藥的分量一樣,無太過不及之弊。 《醫學入門》上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這是說:頭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處,多灸不妨。在臨床上,凡肌肉偏薄之處,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動關節、皮膚皺紋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處,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經驗。如《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外科灸療癰瘡毒而言。更具體地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說法,使我們領會到,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里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苦頭)。古人多主張用直接灸,如《針灸資生經》上說:“下經云:凡著艾得灸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瘡發,其病不愈。”這是說每灸必須化膿,病才能痊愈。現在我們除有意識地使用化膿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燒傷太重,成為灸瘡,只要長期施灸,也同樣有效。 總之,一般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取三、五、七穴為標準。臨床上可適當伸縮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壯數。如用于外科,灸闌尾炎或疔癰初發時,可在合谷、手三里、闌尾等穴,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灸二、三次,會使炎癥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的效果。 艾炙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復的穴位所困擾,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通過艾炙即可溫補脾腎,補益腎氣,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預防早衰。
關元 又名丹田,是任脈之穴,位于臍下三寸,是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功能:為一身元氣所在,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具有通調沖任,調理氣血,被腎固精的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癥。炙法:艾條炙10-15分鐘。 命門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功能:命門者,諸精神之舍也。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炙法: 艾條炙10-15分鐘。 足三里 又名下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位于膝眼下三寸,脛骨旁一寸。調補足三里,實即培補后天,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炙法,艾條炙10-15分鐘。 中脘 又名太倉,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之交會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功能:調理胃氣。炙法:艾條炙10-15分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