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shū)-卷之五十三圖集古方八陣補(bǔ)陣四君子湯一治脾胃虛弱, 飲食少思, 或大便不實(shí), 體瘦面黃, 或胸膈虛痞, 吞酸痰嗽, 或脾胃虛弱, 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各二錢(qián)。 炙甘草, 一錢(qián)。 加姜, 棗, 水煎服。 或加粳米百粒。 加味四君湯二治痔漏下血, 面色痿黃, 怔忡耳鳴, 腳軟氣弱, 及一切脾胃氣虛, 口淡, 食不知味, 又治氣虛不能攝血, 以致下血不禁。 人參, 白術(shù), 炒, 茯苓, 炙甘草, 黃耆, 炙, 白扁豆, 炒。 右水煎服。 或?yàn)槟? 每服三錢(qián), 滾湯調(diào)服。 生附四君湯三方在小兒四三。 治脾胃虛寒吐瀉。 五味異功散四治脾胃虛寒, 飲食少思, 嘔吐, 或久患欬嗽, 面浮氣逆腹?jié)M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各一錢(qián)。 此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也。 右加姜棗, 水煎服。 六君子湯五治脾胃虛弱, 飲食少思, 或久患瘧痢, 或食飲難化, 或嘔吐吞酸, 或欬嗽喘促若虛火等證, 須加炮姜, 其功尤速。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 半夏各一錢(qián)五分。 加味六君湯六治一切脾胃虛弱泄瀉, 及傷寒病后米谷不化, 腸中虛滑, 發(fā)渴微痛久不瘥者, 及治小兒脾疳瀉痢。 人參, 白術(shù), 黃耆, 山藥, 甘草, 白茯苓, 各一兩。 砂仁, 厚樸, 肉豆蔻, ?裹煨, 各七錢(qián)。 右每服一兩, 用水煎服; 或?yàn)榧?xì)末, 用米湯調(diào)服二錢(qián), 不拘時(shí)。 香砂六君子湯七治過(guò)服涼藥, 以致食少作嘔, 或中氣虛滯, 惡心脹滿(mǎn)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 陳皮, 各一錢(qián)。 砂仁, 炒, 藿香, 各八分。 炙甘草, 六分。 右姜水煎服。 《局方》四物湯八治血虛營(yíng)弱, 一切血病, 當(dāng)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dāng)歸, 各三錢(qián)。 川芎, 一錢(qián)。 芍藥, 二錢(qián)。 水二鐘, 煎服。 薛氏加味四物湯九即前方加山梔, 柴胡, 丹皮。 《正傳》加味四物湯十治血熱陰虛諸痿,
四肢軟弱不能舉動(dòng)。 東垣加減四物湯十一方在寒陣九九。 治腸風(fēng)下血。 柴胡四物湯十二《保命》治日久虛勞, 微有寒熱,
脈滑而數(shù)者。 萬(wàn)氏柴胡四物湯十三方在痘疹一四三。 治疹后余熱。 奇效四物湯十四方在婦人百十一。 治肝經(jīng)虛熱血崩。 增損四物湯十五方在婦人百十。 治脾虛不攝, 去血不止。 四物湯十六《元戎》方在攻陣二六。 治血虛臟結(jié)。 加減四物湯十七《良方》方在婦人百十二。 治婦人血積。 四物二連湯十八方在婦人百十三。 治婦人陰虛內(nèi)熱。 《局方》八珍湯十九治氣血兩虛, 調(diào)和陰陽(yáng)。 即前四君子, 四物湯相合也。 本方加黃檗, 知母, 即名補(bǔ)陰八珍湯, 方見(jiàn)外科三二。 十全大補(bǔ)湯二十治氣血俱虛, 惡寒發(fā)熱, 自汗盜汗, 肢體困倦, 眩暈驚悸, 晡熱作渴, 遺精白濁, 二便見(jiàn)血, 小便短少, 便泄閉結(jié), 喘欬下墜等證。 即前八珍湯加黃耆, 肉桂各一錢(qián)。 《局方》人參養(yǎng)榮湯二一治脾肺俱虛, 惡寒發(fā)熱, 肢體瘦倦,
食少作瀉, 口干心悸自汗等證。 《金匱》小建中湯二二治虛勞里急, 腹痛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等證。 炙甘草, 桂枝, 生姜, 各三兩。 大建中湯二三《金匱》 治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
腹中寒氣上沖, 上下疼痛不可觸近。 《局方》十四味大建中湯二四治陽(yáng)虛氣血不足, 腰腳筋骨疼痛,
及榮衛(wèi)失調(diào), 積勞虛損, 形體羸瘠, 短氣嗜臥, 漸成勞瘵者。 八味大建中湯二五治中氣不足, 手足厥冷, 小腹攣急,
或腹?jié)M不食, 陰縮多汗, 腹中寒痛, 唇干精出, 寒熱煩冤, 四體酸痛, 及無(wú)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 而為疹為斑, 厥逆嘔吐等證。 人參建中湯二六治虛勞自汗。 即前小建中湯加人參二兩, 煎法同。 黃耆建中湯二七治諸虛羸瘠百病。 即前小建中湯加黃耆一兩五錢(qián), 煎法同。 當(dāng)歸建中湯二八治婦人血虛自汗。 即前小建中湯加當(dāng)歸二兩, 煎法同。 三味建中湯二九治表虛自汗。 芍藥, 二錢(qián)。 甘草, 一錢(qián)。 官桂, 五分。 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服。 東垣補(bǔ)中益氣湯三十治勞倦傷脾, 中氣不足, 清陽(yáng)不升,
外感不解, 體倦食少, 寒熱瘧痢, 氣虛不能攝血等證。 東垣調(diào)中益氣湯三一治濕熱所傷, 體重?zé)? 口失滋味,
或痰嗽稠粘, 寒熱不調(diào), 體倦少食等證。 歸脾湯三二治思慮傷脾, 不能攝血, 致血妄行,
或健忘怔忡, 驚悸盜汗, 嗜臥少食, 或大便不調(diào), 心脾疼痛, 瘧痢郁結(jié), 或因病用藥失宜, 克伐傷脾以致變證者, 最宜用之。 愚意此湯之用木香, 特因郁結(jié)疼痛者設(shè), 如無(wú)痛郁等證, 必須除去木香, 以避香燥, 豈不于氣虛血?jiǎng)诱邽橛壬坪酢?又遠(yuǎn)志味辛, 氣升而散, 凡多汗而躁熱者, 亦宜酌用。 加味歸脾湯三三治脾經(jīng)血虛發(fā)熱等證。 即前方加柴胡, 山梔各一錢(qián)。 人參湯三四治吐血咯血后宜服,
并治吐血不止。 愚意此方固佳, 其或有惡腥者, 但以真牛乳稀調(diào)燉熟, 或溫飲之, 凡無(wú)火及微火者豈不更妙。 一方治吐?咯血不止, 用人參為末, 以雞子清投新汲水?dāng)噭? 調(diào)服一, 二錢(qián)。 獨(dú)參湯三五治諸氣虛氣脫, 及反胃嘔吐喘促, 粥湯入胃即吐, 凡諸虛證垂危者。 用人參二兩, 水一升, 煮取四合, 乘熱頓服, 日再進(jìn)之。 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尤妙。 奪命散三六治傷寒瘴疾陰陽(yáng)不明, 或誤用藥致病愈困, 煩躁發(fā)渴, 及歸人胎前產(chǎn)后受熱瘴疾。 上黨人參, 七錢(qián)。 水二鐘, 煎一鐘, 去渣, 連罐浸新汲水中取冷, 一服而盡, 若鼻上有汗滴尤妙。 嚴(yán)氏參附湯三七治真陽(yáng)不足, 上氣喘急, 呃逆自利, 臍腹疼痛, 手足厥冷, 嘔惡不食, 自汗盜汗, 氣短頭暈等證。 人參, 制附子。 用須參倍于附, 或等分, 不拘五錢(qián)或一兩, 酌宜用姜, 水煎服。 《良方》有丁香十五粒, 名加減參附湯。 參歸湯三八此即團(tuán)參散, 見(jiàn)小兒門(mén)十。 亦名人參湯, 見(jiàn)婦人門(mén)七七。 治心虛盜汗。 人參, 當(dāng)歸, 等分。 右先用豬心一枚, 破作數(shù)片, 煎湯澄取清汁, 煎藥服。 參術(shù)膏三九治中氣虛弱, 諸藥不應(yīng), 或因用藥失宜, 耗傷元?dú)? 虛證蜂起, 但用此藥補(bǔ)其中氣, 諸證自愈。 人參, 白術(shù), 等分。 用水煎膏,
化服之。 參術(shù)湯四十治氣虛顫掉, 泄瀉嘔吐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黃耆, 各二錢(qián)。 白茯苓, 陳皮, 炙甘草, 各一錢(qián)。 甚者加制附子一錢(qián)。 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yuǎn)服。 仲景術(shù)附湯四一一名白術(shù)附子湯。 治中寒中氣不足, 四肢逆冷, 口噤, 牙關(guān)緊急, 痰盛脈弱, 風(fēng)虛頭眩, 頭重苦極, 不知食味。 白術(shù), 二兩。 炙甘草, 一兩。
附子, 一兩半, 炮去皮。 《濟(jì)生》術(shù)附湯四二治寒濕腰痛重冷, 小便自利。 白術(shù), 附子, 制, 各一兩。 杜仲, 炒, 半兩。 右咀, 每服四錢(qián), 入姜煎服。 嚴(yán)氏耆附湯四三治氣虛陽(yáng)弱, 虛汗倦怠。 黃耆, 蜜炙, 制附子, 等分。 每服四錢(qián), 水一鐘, 姜五片, 煎六分。 食遠(yuǎn)服。 《寶鑒》當(dāng)歸補(bǔ)血湯四四治血?dú)鈸p傷, 或因誤攻致虛, 肌熱口渴, 目赤面紅, 脈大而虛, 重按全無(wú), 及病因饑飽勞役者。 黃耆, 炙, 一兩。 當(dāng)歸, 酒洗, 三錢(qián)。 水一鐘半, 煎八分。 食遠(yuǎn)服。 《濟(jì)生》黃耆湯四五治喜怒驚恐房勞, 致陰陽(yáng)偏虛者, 或自汗盜汗不止。 黃耆, 蜜炙, 熟地, 白茯苓, 天門(mén)冬, 麻黃根, 肉桂, 龍骨, 各一錢(qián)。 小麥, 炒, 五味子, 防風(fēng), 各八分。 當(dāng)歸, 炙甘草, 各七分。 水二鐘, 姜三片, 煎服。 如冷汗, 加熟附子二片。 發(fā)熱自汗, 加石斛一錢(qián)。 《良方》黃耆湯四六方在婦人九安胎, 治腹痛。 魏氏大補(bǔ)黃耆湯四七治虛弱自汗。 人參, 白茯苓, 肉蓯蓉, 熟地,
各一錢(qián)。 黃耆, 白術(shù), 當(dāng)歸, 山茱萸, 防風(fēng), 各八分。 炙甘草, 肉桂, 各四分。 五味子, 十一粒。 東垣神效黃耆湯四八治渾身或頭面手足麻木不仁, 目緊縮小, 及羞明畏日, 視物不明。 黃耆, 二錢(qián)。 人參, 八分。 炙甘草, 蔓荊子, 芍藥, 各一錢(qián)。 陳皮, 五分。 水煎, 臨臥熱服。 如麻木不仁, 雖有熱證, 不得用黃檗, 但加黃耆。 |
|
來(lái)自: 鯤哥書(shū)館 > 《景岳全書(s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