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細雨,乍暖還寒正清明
春寒四月鬧離分,殘雪消處草漸深。 噓唏晨陽遮暖樹,一蓬清水又沾塵。 柳枝嫩葉雨紛紛,燕子來時芳草新, 梅雨凝珠清明近,一紙素箋念故人。 清明時雨輕飛揚,清明情懷清明藏。 清風清明半月魂,半夢孤魄醉清明。 寒食清明雨紛紛,方樽斟滿祭先人。 一柱清香寄哀思,幾縷輕煙慰亡魂。 ——雨馨 鵝黃泛柳,春寒料峭,春社已過,清明又至。清明,是一個節氣,表明春暖花開的節氣,清明,是一種思念,表達蜷蜷憂傷的思念。 清明,本是一個天清地明的爽朗日子,卻由著歷史地傳襲,背負了一身的淚水和思念。讓多少人在這一天里淚拋九泉,凄凄慘慘戚戚;讓多少悲淚染成山頭杜鵑紅,就連子規也帶血悲悲啼啼悲悲。 清明,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成為世人祭奠親人的一種集中方式。飛花逐葉,蝶零草亂。淚沾裳,冷風長,人凄涼,短愁腸。知音自古誰心死,冷暖余生只自知。雨飄風輕春意鬧,柳絮飄曳蝶亦繞。如今枝上滴露又于幾時知曉,說與誰知道。 在紛紛細雨中,梨花風起正清明,掀動一脈恣意的春風,翻起一些紛繁的記憶,把一年年的思念,折疊在一起,把一束束鮮花放在墓前,也許時間在這里凝固,但卻延續著永恒。這就是清明節。 供祭,焚化,叩頭,祭拜。墓碑,一排排整齊有序,碑上刻著字,或黑或紅,閃爍著陰冷的亮光。時間在這里凝固,但卻延續著永恒。 此時,很多的墓碑前已經開出些不知名的小花,細小的花瓣在風雨中搖曳著,隱約透出某個親人慈祥的微笑。 偶爾會傳來幾句帶韻味抑揚頓挫的哭腔,似乎在緬懷,又似乎在訴說著自己的悲喜人生。哭聲,只持續了片刻,就隨著風聲水聲遠去了。 一切,又歸于平靜,然后世界又會再次變得喧鬧了起來。總是這樣的,白天,落至黑夜,平靜,然后變得喧囂,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生離死別,原來只是一瞬間,定格在一瞬間。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到,托體同山阿。”歲月在指縫間溜走,年華在不知不覺中老去。當所有的悲傷隨時間漸漸淡去,剩下的是那如絲如縷的懷念,時常爬上心頭…… 清明,一個簡單的符號,一詩一畫一琴一夢,就是清明的寫照。無論是仲春綻開的嬌艷百花,還是不語的薔薇,終究抵擋不住清明的眼淚。 清明,帶著幾許羞澀,讓所有的色彩變得憂傷灰冷,記憶發黃變成往昔。 世界給了路,卻從未告訴我們該怎么走。家的意義在于,不僅給了我上路的勇氣,也指明了回家的方向。 清明易落梨花雨,黯淡芳魂渡。云凝柳泣總關情,杜宇聲聲啼血化悲鳴。小橋老屋依然在,那管人無奈。是非恩愛已成塵,何故一心追憶倍傷身?愿家人的下半生更精彩。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無論世事如何變,總能乘風歸家;幸福是,尚前有家可回;幸福是,推門進屋時,有個聲音說:“你回來了!”愿用愛的腳步,去踏平荊棘與困苦,讓你的愛無限延伸。 煙雨掠過歲月古老的城墻,夢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杏花的詩情中。塞北孤煙在無邊的曠野間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時光依舊如流。秦漢古風吹過唐宋的天空,零落于今世的風塵中。回首處,山河共一色,日月照古今。 一語“野棠花落又匆匆””撕開清明孤感般歲月的凄涼,承載那千年滄桑淚痕;一詞“一枕云屏寒怯,樓空人去”定格清明時節寒淡寫照的思緒,難言多少兒女情長;一片“舊游飛燕能說”畫滿清明相思惆悵情懷的宣紙,雋寫生生世世的南柯夢。 翻閱舊時念想,展開一年一年的清明,仿佛“三杯兩盞淡酒”,是一腔無助的寫照,那影像那酸楚,歷歷在目,映嵌出一個女人的孤影與情仇,與殤殤的舊時苦痛日子,折射出歷史下的任性與輕狂。 想必易安已經忘記“沉醉不知歸路”,那夢中流連的閨情與愉悅,那舊夢依稀不再園過.三番兩次,“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已知道“到黃昏 點點滴滴”的惆悵,留給歷史眷戀收藏。 被雨打得狼狽不堪的行人,細聲回味,總是在耳畔回旋起“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傳唱的這首《清明》,經久不衰,雨中的清明清晰明了也慘淡,敘說一個斷魂的凄厲年華,一年一年的執著,就是為這清明的情節,寫就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僅僅只是心魂或是?盡管“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記錄很冷的一個凄苦節氣,但在百姓的哀鳴里,儼然渾然天成,且無雕琢之痕。樸素 自然的風情,在陰冷中深刻而酸楚,茫然而蒼白。 清明在歷史的刻痕中,漸漸變得事故起來。年年聚,年年記,年年一樣,而不一樣的是鮮活的思想,把清明的情懷寫就。程顥的“芳草綠野恣行事……不妨游衍莫忘歸”;高啟筆下的“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而吳惟信眼中的清明,乃是另一番風流筆墨“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鄭板橋的“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節序太無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卻羅衣都濕透,花下吹笙。”一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蘇軾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由“柳深青”、“柳絮飛”、“梨花開”等景物的描寫,表達出詞人對人生幾何的無限感嘆。黃庭堅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不僅對清明時節桃開李綻、野田荒蕪、雷鳴雨灑、龍蛇驚蟄、草木復萌等景物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而且蘊含著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與屈原的“香草美女”李白的“月下獨劍美酒”陶潛“菊花與飛鳥”一樣,寫滿了一代一代人的牽念與懷古情節。仿佛寫成一種境界,一種發泄的自覺意識。 清明時節,風和日暖,萬物復蘇,草木爭榮,芳菲競開,這一派陽春煙景不僅在詩詞中唯美,更在人生中寄托一片情思。 既而悵惘中,我的清明是什么?是一腔的憂傷,這滿腹的憂傷,竟然變得如此攝人般的旖旎與炫美,有些愁怨,有些酸楚來。一個簡單的文字,一切平淡的意像,一種借喻的群落,一片蒼生的眼淚……鑄就我和我筆下的那一絲,那一縷清明情懷。 自由快樂的小鳥,日暮還巢的歸鳥,來來去去幾千年,重重刻上清明的墓碑,紀念直到永恒。我也寫下這篇不經意的文字,做為我的紀念。 有時候覺得做一個人挺悲哀的,既不能決定為何存在這個世界上,也不能預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同時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在每天的生活中為何要一直不停地做事。 人們的經歷也是一樣,生命的分離帶來了清明節,人的經歷的不同也一樣可以帶來清明節。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畢竟逝者已矣,活這的人還要繼續生存,雖然不能把握為何而來,何時而且,但至少能把握這個不確定的生命。 清明,對于我們的人生來說有兩個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一是生命,二是人生。 清明,既是大自然的景象,也是文人情懷的意象,也是自然生命的一種炫美景觀。清明,一個簡單的符號,它被詩人賦予了萬般迤邐的意蘊,它被騷客完美了那追求自由的心靈,它被文人彰顯了靈魂中光明與俊美人格的刻畫。清明情懷的自然,是眼里飄過的丁香味道,是詩情畫意下那流水殤殤的幽怨,是古琴月下與杜鵑啼血的惆悵。一詩一畫一琴一夢,就是清明的寫照。無論是仲春綻開的嬌艷百花,還是不語的薔薇,終究抵擋不住清明的眼淚。 幽怨的情結,一腔幽怨的歲月,一絲不掛的清明,坦誠般驚心,臥在我心底升華,在一種張揚的幽怨中,泣血而歌。 清明寫清明,清明寫情懷。文字,便是心靈情節的舒展與翹盼,長長久久般回味,永永遠遠般傷痛。一腔清明的眼淚,化為一世清明的情懷!為史,為我,為記憶! 清明,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個簡單而值得紀念的歷史緣故,成為每個人也要經歷的一段心路。人們祈盼著,人們也奢望著,人們還虛假著的許愿著,渴望能夠實現那虛無縹緲的夢想。這也叫清明的情懷,是人們在現實中的理想之坦途的唯一進口,我卻在尋找出口……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一樣的乍暖還寒,一樣的煙花細雨,不一樣的是每個世人的思想。 風兒還在吹,雨兒還在飄,葉兒還在落,曲兒還在唱……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寂靜之中。 來時,想忘掉憂傷、憐憫和酸酸的痛楚;心路,漫長如同一段歲月,要慢慢回味。 年華如水,流不走生命最深切的感動。 風起時節,笑看落花,拈一縷平淡,驀然回首,卻是剎那芳華。 歲月的風聲很輕,很柔,如一曲笙歌散盡。 季節的落紅很真,很美,如一曲春秋夢寒。 夜的風清冷地回響,回響著所有珍貴的記憶,還有生命中那些美麗的邂逅。 我們在前行,一路風景。 而在這之后,春天的風一天天走向深遠、走向遼闊,直到春色滿園。 十指連心,這些通過連心手指敲打出來的文字,就是心境的寫照。讓我用這一段文字為父親,為母親,為家,為記憶!
雨馨 2012年4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