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莊子在《內篇·人間世》中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而不知道無用的用途。莊子可以說是第一個深刻地理解“無用”的哲學家。
嵇康 同屬竹林七賢的山濤舉薦嵇康出仕,嵇康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列舉做官的“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說明人各有志,他希望“窮則自得而無悶”,即使打鐵糊口也無所謂。 陶潛 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憂國憂民,即使是魏晉名士,激烈的反主流姿態也掩蓋不了內心的糾結。陶淵明是真正想明白的人,在仕途和內心的寧靜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他的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就是表達這種喜悅的。 蘇軾 正是因為仕途不順,屢遭貶謫,反而造就了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至少有這幾樣東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壺。他不但愛吃,還是個著名的酒鬼,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不用說了;他豁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至情至性,“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袁宏道 明朝政治環境嚴苛,士人只有投身于世俗的狂歡,袁宏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說人生至樂在于看遍世間的美色,聽遍世上的樂曲,嘗盡天下的美味;因為愛插花,還專門寫了一部《瓶史》。 文震亨 文震亨是文征明的曾孫,家學淵源,著有《長物志》。所謂“長物”,即多余之物,或者說是 奢侈之物。在他看來,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應該體現美學品格。 張岱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睆堘愤@話說的是他一位“有書畫癖,有蹴鞠癖,有鼓鈸癖,有鬼戲癖,有梨園癖”的友人,實際上,也可以用來形容他自己。他精于造園、彈琴造曲、收藏、茶道等,不免有些自夸和顯擺的成分,不過因為是真懂,所以也還不討厭。 李漁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李漁完全可以做個跨界創意人:既是美食家、園藝家,也是室內設計和家裝達人,還是作家,甚至可以做經紀人。如果把他投入這些事情的精力放到發財致富上,說不定早發達了。 賈寶玉 古往今來第一“富貴閑人”,賈寶玉認了,沒人敢認第二。薛寶釵說他是“無事忙”,他有時間幫丫鬟們制胭脂膏子、和姐妹們開詩社,但最恨讀正經書, 除了四書之外別的書都一把火燒了,也最恨別人規勸他學點“仕途經濟的學問”,所謂經世濟業,在他看來卻是“國賊祿鬼之流”。 汪曾祺 20世紀60年代,汪曾祺被下放到壩上,在一個叫“馬鈴薯研究站”的小單位畫馬鈴薯圖譜。天天畫,也不知道畫了有什么用,但他隨遇而安,認為那是一段“神仙過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