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黨參(或者人參)30克、白術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50克,舌苔厚--100克)、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這些東西大多是藥食同源之品,它們組合到一起,就成了調理脾胃的神藥,有神奇的力量。
黨參是補中益氣的良藥,常常用于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證。《本草從新》中說:“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意思就是,黨參最大的作用是調補中氣,一個人如果脾胃虛弱,就可以用黨參來補。黨參性平,它是這個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藥,用以滋補脾際,但我們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
白術是中醫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能。白術的特點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術是守成有的高手。如果我們將黨參比作開國之君,它的作用是開疆拓土,那么,白術就是守成的大臣,國君把脾胃的陣地給攻占下來后,白術就可以守住。在八珍糕里面,白術和黨參協同作戰,共同滋補脾陽,它們是這個方子里面補中益氣的核心力量,白術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濕的藥物,具有補脾的作用,但茯苓補脾是通過泄濕來完成的。中醫認為脾屬土,土最討厭水濕,茯苓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濕。八珍糕里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們調整氣機,有升有降。這個茯苓就是先降后升,它在降水的同時,使得脾氣向上升。我們可以把脾氣比作一個氣球,如果氣球下面吊著一桶水,這個氣球就沒有辦法升空,如果我們把水給倒掉,那么,氣球就會飛向天空。茯苓就是這樣,它通過祛濕來提升脾陽。在這個八珍糕里面,茯苓作為一個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務是推動脾氣向上走。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種食物,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健脾利水、利濕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這味藥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們體內的濕濁之物,中醫在治療肺癰、腸癰的時候,往往會用到薏苡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薏苡仁祛濕,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濕,藥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濕,藥性是向下走的。這兩味藥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就會使人體內的圓運轉起來。中醫有一個常識,就是在滋補的時候,先要除掉身體內的濕氣,濕氣不除,會影響滋補的效果,而這個薏苡仁正是祛濕最好的東西。那么,如何來用薏苡仁?我一般看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苔厚,薏苡仁的量就用得多,會用到一百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五十克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蓮子肉具有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補中養神作用;芡實入脾、腎二經,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的作用;山藥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這三味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補脾的同時,又具有收澀的作用。一般我們在使用滋補藥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隨補隨散,身體不能真正地吸收,而這三味藥的應用,就使得滋補進來的營養物質,可以被收澀住。一般這三味藥的用量都是五十克。
最后是白扁豆,白扁豆歸脾、胃二經,具有補脾和中、化濕消暑的作用,一般我們用它來治療暑濕導致的腹瀉。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時大便干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來收斂止瀉了,我一般會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里面,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難怪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第一糕。八珍糕的發明者,明朝大醫陳功實說,一個脾胃虛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后,他就會身輕氣爽、元氣大增,其絕妙之處難以盡述。
八珍糕的做法是,先把這些藥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藥末混合,按照我們前面寫的藥量,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別是二百克,然后把這些米粉和藥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然后放在籠屜內蒸,蒸熟了以后切成糕,烘干,以便于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藥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狀,然后喝下去。現在還有八珍糕的成品,如果大家能夠買到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