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2)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眥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于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nèi)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KT 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發(fā)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癥。) 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qū),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癥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nèi)庭。 齒痛 齒乃骨之余,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nèi)庭也。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內(nèi)庭(見尸厥。) 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jīng)有火內(nèi)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 合谷穴(見偏風。) 腦漏 膽移熱于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 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于相火之強。精滑者,由于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tǒng)宜于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癥。) 腎俞(見痹癥。) 濁癥 丹溪曰:濁癥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傊I虛之質(zhì),下焦空豁則濕熱阻于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關元(見心腹痛。) 行間(見尸厥。) 溺血 經(jīng)謂胞移熱于膀胱則溺血,是癥未有不本于熱者。當灸關元數(shù)忙。 關元(見心腹痛。) 便血 便血之癥,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腎俞(見痹癥。)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jié)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脫肛 肺與大腸相為表里,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蛞蚰c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chǎn)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百會(見中風。) 會陽(見便血。) 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會陽(見便血。) 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y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天樞(見勞傷。) 會陽(見便血。) 痢疾 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于血分;白痢為濕寒,傷于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天樞(見勞傷。) 中脘(見喘癥。) 脾俞(見痹癥。) 會陽(見便血。) 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于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yōu)榻Y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jīng)水適來,邪熱入于血室,晝則明了,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余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 期門(見咳嗽。) 中脘(見喘癥。) 曲池(見偏風。) 熱病 經(jīng)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fā)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fā)者則淺,隔日發(fā)者則深,隔兩日發(fā)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nèi)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大椎(見勞傷。) 尺澤(見中風。) 內(nèi)庭(見尸厥。) 黃疸 黃疸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痹癥。) 癲病 經(jīng)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癡若呆,或笑或泣,緣于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 癇癥 癇癥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于經(jīng)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fā)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fā)每灸,日漸自瘥。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 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 疹病 肌發(fā)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huán)跳。 曲池(見偏風。) 合谷(見偏風。) 環(huán)跳(見中風。) 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 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干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癥。) 下脘(見臌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 調(diào)經(jīng) 月經(jīng)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謂云不調(diào)。女子經(jīng)水不調(diào)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痹癥。) 血崩 血崩之癥,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tǒng),所以經(jīng)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尸厥。) 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shù)壯。 關元(見心腹痛。) 種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漏崩帶下?;蛞蛩扪e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胎漏 懷胎數(shù)月,而經(jīng)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于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關元(見心腹痛。) 產(chǎn)后 產(chǎn)后之疴,莫能盡述,應灸之癥,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并至矣。 中極(見疝氣。) 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 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 疳勞 小兒疳勞之癥,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熱。皆因肥甘無節(jié),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nèi)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見臌脹。) 以上七十癥,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疬串、無名腫毒,皆于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