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東的一個彈丸小國,土地貧瘠、資源短缺、水資源匱乏。而且處于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下。但是在和阿拉伯國家的歷次戰爭中,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國土面積越打越大,反而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環境。為什么占據了優勢的阿拉伯軍隊反而不是以色列軍隊的對手呢?
一. 雙方戰略思想的高低
以色列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就是消滅潛在威脅,奪取生存空間。以軍軍事戰略思想先進、符合國情。以色列很重視情報工作,他的情報部門“摩撒德”是世界四大情報機關之一。每次戰爭前都充分考慮到雙方的差距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并制定了各種應變措施。并且力爭境外決勝、先發制人、速戰速決,避免消耗戰。因此,除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因為以色列大意輕敵,被阿拉伯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外,基本上都在交戰初期就爭取到了主動權。最能體現以色列戰略思想的是以色列的空軍,而以色列的空軍作戰指導思想就是在戰爭初期發動先發制人的大規模空襲,迅速消滅敵人的空中力量,爭奪制空權,然后全力投入對地面部隊的支援。所以以色列對空軍最為重視,選用的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在“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第一天,以色列空軍創造了每機每天出動8次的世界記錄,同一架飛機在攻擊目標后不到一小時又回到目標上空,僅用了幾個小時就摧毀了幾乎所有埃及機場和3/4的飛機。以至于阿拉伯人懷疑在中東的英、美空軍也參加了空襲。
反觀阿拉伯國家就差多了,平時驕傲自大,可是一到交戰時就變的手忙腳亂,雖然人多勢重,但是缺乏協調和配合,經常被以色列各個擊破。像在“六日戰爭”中,敘利亞在戈蘭高地部署了13個旅中的12個,共6.5萬人,350輛坦克,300門大炮,200門高射炮,而且高地的前面就是平原,易守難攻。但是當
二. 雙方軍隊素質的差距
以軍大多數都受過良好教育,而且以軍訓練極其嚴格,所以人員素質較高,退役的以軍官兵是雇傭兵市場最受歡迎的。而且以色列實行全民防御,他的后備役部隊編制完整,訓練有素,是極好的預備隊。其實阿、以間下級士兵素質的差別并不大,但是在裝甲部隊、空軍這些技術兵種就可以看出雙方的差別了。象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一個后備役旅的副營長——一位小學校長帶著兩輛半履帶車在以軍的補給線上巡邏時,在開過一片起伏地帶后,突然發現了6輛敘利亞的坦克。校長先生一面報告,一面用所有的武器——機槍和沖鋒槍向敵人發起沖鋒。敘利亞人驚慌失措,竟然逃出坦克用手榴彈和機槍進行還擊。結果當以色列援軍到達時,驚奇的發現敵人已經被校長先生和他的幾名士兵消滅了。還有著名的“茲維卡部隊”的故事。茲維卡是以軍巴拉克旅的一名上尉,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他正準備外出受訓。聽到戰爭爆發的消息后趕回部隊,帶領三輛受損后修復的坦克組成了“茲維卡部隊”,投入前線的戰斗。夜里,他遭遇了敘軍大約50輛坦克,茲維卡就把坦克停在隱蔽的地方,并在近距離首發命中敘軍的先頭坦克,使他爆炸起火。然后茲維卡又趁亂撤出戰斗,但是走了幾百米才發現另外兩輛坦克不見了,接著他在翻過一個山頭后又發現了三輛敘軍坦克,他迅速打了三發炮彈,全部命中,三輛敘軍坦克燃燒了整晚。就這樣,他不斷與沿途的敘軍坦克捉迷藏,突然出現、開火、命中、然后消失。敘軍在前進途中共損失了10輛坦克,敘軍指揮官認為他們碰到了以色列大部隊,于是撤退了。茲維卡在前線補充了彈藥油料,又戰斗了一天,因為敘軍包抄了他們的側翼,到達了以軍巴拉克旅指揮部,茲維卡不得不撤退去援救他們。因為到處都是敵人,茲維卡在路上幾近瘋狂地射擊一切目標,他的坦克駕駛員幾乎都崩潰了,根本對他的命令無法作出反應,他只好換了個駕駛員。他們終于及時趕到,消滅了敘軍坦克,挽救了指揮部。當茲維卡緩慢地從坦克中爬出來時,衣服已經被燒焦,渾身是血,金黃的頭發也變成了黑色,說了句“我不行了”,接著馬上被送進了醫院。而軍官的素質的差距就更能說明雙方戰斗力為什么差這么遠了,以色列對阿拉伯軍隊的評價是“進攻一向保守,防守一向消極”。沙隆也認為,以軍和阿軍的主要差別就在于軍官的素質,以色列軍官決不會拋棄自己的部隊,他們在沖鋒時說“跟我來”而不是“給我上”;撤退時,指揮官會說“所有軍官留下,其余撤退”。而阿拉伯軍隊則相反,戰爭中阿拉伯軍隊拋下武器彈藥(甚至是最新式的蘇式裝備)逃跑的例子數不勝數。
以色列國土面積小,戰略資源缺乏。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生存的。因此,以色列制定了類似于“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以同美國的軍事同盟關系為中心,大力鞏固與法國和南非的關系,同時發展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軍事協作關系作為補充。
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非同一般,美國總統卡特曾說過:“保護以色列的生存權利、永久性權利是美國在中東的頭等義務”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最危險的時候,美國給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的戰略物資和情報,幾乎可以說是美國挽救了以色列。而法國在60年代一直是以色列軍隊裝備的主要供應商,以色列正式靠這些法國裝備實現了軍隊的現代化,一下子拉大了和阿拉伯軍隊的差距。而以色列和南非都是受到國際孤立的國家,兩國關系也非常好。以色列向南非提供軍事裝備和尖端技術,南非向以色列提供戰略物資。以色列外交高明的地方還在于他利用自己的軍事技術優勢,大量拉攏第三世界國家,改變自己的孤立狀況。
而阿拉伯國家雖然廣泛受到國際上的同情,也許是因為伊斯蘭文化比較封閉的緣故,阿拉伯國家的公關宣傳一向做的不如以色列好,很難得到國際社會實質上的支持。象在1947年,聯合國舉行以巴分治決議投票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同情巴勒斯坦的。當聯合國派出調查團前往中東調查情況時,阿拉伯聯合委員會竟然拒絕與之會面,在阿拉伯國家看來,猶太人根本無權對巴勒斯坦領土提任何要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無須國際社會過問,有評論說“1947年阿拉伯人也像是在被古老的榮耀催眠著,對世界的變化視而不見,對聯合國決議所能帶來的‘合法性’也令人吃驚地毫不理會”。因此,在以色列代表到處向其他國家“訴苦”時,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做的就是拒絕各方面提出的方案,導致聯合國大會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決定了以、巴分治的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