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認為醬料能把一切珍貴食材的美味發揮出來。中式醬料種類繁多,豆醬、肉醬、甜面醬等十分豐富,每一種都蘊含著特殊的色、香、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是傳統的佐餐食品。這些醬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既保持了傳統醬料的特殊風味,又進行了新工藝的改進,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
肉醬
據史料記載,最初出現的醬是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隨著農業的發展有了多余的谷物,于是出現了以谷物為原料的豆醬、面醬、辣醬等植物性醬料。肉醬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當時是以打獵所獲的獸禽類為原料加入鹽發酵制成的,古人稱為“醢”(hǎi),根據肉的類別,在前面冠以馬、鹿、兔等,如魚肉做的醬稱為魚醢。現在的畜禽肉醬很少用肉來直接發酵的,一般都是在豆醬或面醬的基礎上加入肉丁或肉沫進行調制,比如牛肉醬的制作。魚露或魚醬是以小魚小蝦等水產品為原料直接發酵法制得的[1]。
豆醬

炸醬面用的是黃醬,還要加入肉丁。圖片來自:www.shandongportland.com
隨著農業的發展,栽培技術的進步,以栽培作物為原料的醬類產量猛增,如豆醬、面醬等。宋歐陽修《唐書?百官志》中就有記載:“掌醢署有醬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足以說明,當時僅掌管帝王醬、豉的等調味品生產的組織就非常龐大,豆醬生產已具備相當規模。豆醬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過霉菌,酵母,乳酸菌等的發酵釀制而成的,一種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半流動狀態的發酵調味品。豆醬又稱黃豆醬、大豆醬、黃醬,在廣大北方地區很受歡迎,常稱大醬。
制醬的過程包括選豆、浸泡、蒸豆、制曲、接種、入缸發酵,制得成品一般為紅褐色或棕褐色,鮮艷,有光澤,有明顯的醬香和酯香,咸淡適口,粘稠適度。因為經過了微生物的發酵,在其分泌各種酶類的作用下發生了一系列生化反應,包括蛋白質水解、酒精發酵、有機酸發酵、脂類形成等。濃郁的香味、適宜的口感和色澤就來自于發酵生成的這些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多肽、葡萄糖等[2]。
面醬

吃春餅要配甜面醬。圖片來自:http://www.
面醬在古代叫做麥醬,后來又稱甜醬或面醬,現在多叫甜面醬。這類醬是以小麥或面粉,或某些淀粉含量高的豆類為原料制成的醬。甜面醬所用原料主要是淀粉,而蛋白質較少,因此做出的醬通常味道較甜,別具一格,色澤也相比豆醬淺些。在醬類的生產中,雖不及豆醬產量大,但有增加趨勢,成為僅次于豆醬的一大類。當前甜面醬主要盛行于華北地區,是北京烤鴨的重要佐料,并借此遠渡重洋,走遍世界,也是腌醬菜加工的主要醬類之一,形成醬菜的獨特風味。
米醬

米醬顏色較淺,味道較淡。圖片來自:susi801126.pixnet.net
還有以大米做主料制醬的。米醬最早的記載是李華楠的《醒園錄》,其中提到了三則做米醬法。以大米為原料制出的醬,味道較甜而色澤淺,比甜面醬的風格更為清淡。到了近代,日本人將米醬開發出了很多新種,廣泛應用在各種日式拉面館的醬湯,米飯團調料,米醬腌菜腌魚等。
被狗咬了,涂上豆醬!
唐代曾把豆醬作為食療食品,如孫思邈《千金寶要》中:“淛狗嚙人,又方以豆醬清除之日三、四。”“手足指掣痛,醬清和蜜溫除之。”另外在他的《外治秘要》中也說到:“用醬清和硫磺細末治療瘍瘋。”日本每餐中醬湯(味噌汁)是不可缺少的,素有味噌(即米醬或豆醬)可以解煙毒,可以刺激食欲,可以治感冒等說法。不過,民間傳說的科學性,還有待研究考證。
不管豆醬是否真能治病,醬的營養價值確實很高,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比如豆醬每100g中約含蛋白質10.7g、 脂肪9.0g、糖類12.9g、 鈣100mg、 磷130mg、 鐵7.9mg、硫胺素0.06mg、核黃素0.24mg、 煙酸1.5mg,而100g牛奶中蛋白質和鈣的含量也不過大概為3.5g和120mg。此外,豆醬作為傳統的大豆發酵食品,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抑制膽固醇、抗腫瘤、降血壓、 祛除放射性物質、防止胃潰瘍、抗氧化作用等[1]。這些功能與豆醬里的異黃酮、多酚物質兒茶酸、蛋白質、VB2、VB12、VE、皂角苷、 食物纖維素、類黑精等生理活性物質有關[3]。
“發霉”的豆醬會致癌嗎?
豆醬味道鮮美,但有些人擔心,豆醬是由豆子煮熟以后經霉菌發酵制成的,吃霉變的東西會不會致癌?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并不是所有霉菌都對人體有害,有些霉菌不但對人體無害,而且還能當藥用,如青霉菌、 鏈霉菌等。
豆醬發酵常用的霉菌有米曲霉、黑曲霉、醬油曲霉、高大毛霉等,它們對我們身體無害,而且還能分泌各種酶類,包括蛋白酶、肽酶、谷氨酰胺酶、淀粉酶系、植物組織分解酶等,其中蛋白酶和肽酶能將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多肽及多種氨基酸,淀粉酶系把淀粉轉化成葡萄糖、雙糖、三糖及糊精等。霉菌的作用是增加豆醬的風味,且將豆醬的營養物質適當分解,易于人體吸收。因此,只要在制作豆醬過程中,沒有污染黃曲霉菌或其他致病霉菌的話,豆醬是無害的, 但吃無妨[4]。
參考文獻:
[1] | (1, 2) 包啟安 醬及醬油的起源及其生產技術,中國調味品,1984 |
[2] | 雷宏杰等 豆醬生理功能性物質研究進展及其現存質量問題,中國釀造,2008(13) |
[3] | 楊榮華等. 醬油、 豆醬中褐色色素的生理功能,中國調味品, 2000, 255(5) |
[4] | 高秀芝等 傳統發酵豆醬與商品豆醬養分及微生物多樣性比較,食品科學,20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