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篇之四 集體經濟年年壯,管理制度要跟進 2011年,江蘇村級集體經濟實現總收入214億元,村均超120萬元,比上年增12%。如此巨大的財富體現了江蘇省村級集體經濟的長足發展,也意味著資產管理上的巨大壓力。針對此,江蘇各地農村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不斷創新,著力提高規范化、民主化水平。 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大到土地經營收入,小到設備支出,每一筆都會及時錄入系統。村民們一目了然。村干部的約束多了,干群關系也融洽多了。”淮安市前鋒鎮紀委書記嚴海波告訴半月談記者,當地通過全面清產核資,建立臺賬,各村將集體資產的相關信息以電子表單的形式輸入網絡管理系統,實現對村級組織人、財、物的制度化、動態化管理。 江蘇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楊天水說,針對農村集體資產,全省已建立資產定期清查、價值評估等動態管理制度。江蘇各地還全面推行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制度,實行“先理財、后審批、再入賬”,將集體收入、轉移支付、社會捐贈、“一事一議”酬勞籌資、征地補償款等統一納入村賬核算,規范財務開支審批。 “資產制度建設有效促進了集體資產的市場化經營。”江蘇省委農工辦副主任諸記錄表示,江蘇積極探索建立產權登記制度,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界定集體“三資”權屬。南京等地還進行了產權登記證抵押貸款等探索,有效促進了集體資產市場化經營。 培育村是海門市遠近聞名的“草莓村”。近幾年,該村整合利用各級財政扶持資金280萬元,建起2800多畝鋼架大棚,并實行農民股份合作制經營,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0多萬元,農民收入也大幅增加。 規范運行確保資產增值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江蘇全面推行農村會計委托代理制,簽訂村賬鄉鎮代理協議,印制農村會計上崗證和江蘇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結算憑證,實行資金管理、集中記賬、檔案管理三統一,確保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和收益權四不變。 “村里有近千畝發包水面和土地,通過代理中心公開招投標,從以前的每畝100多元提高到600至700元。光這一項村里去年就增加了50多萬的收入!”前鋒鎮鄭圩村黨總支書記張國華說。 同屬淮安的盱眙縣王店鄉專門成立“三資”規范化管理中心,并以村為單位成立12個清產小組,還制訂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管理實施方案》,由鄉、村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 2010年,江蘇全省近97%的鄉鎮開展農村審計,審計近1.5萬個單位,審計金額近800億元。 民主化監督讓百姓露出笑臉 “村里的錢物百姓清楚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了,老百姓的滿意度也高了。”前鋒鎮鄭圩村村民管廣發對半月談記者說。 記者在這里看到,從“生態村”創建到排澇電費,從合同發包到收款明細,從數千元的進賬到上百元的支出,農村集體“三資”處置檔案登記事項不分大小,只要屬于集體“三資”范疇,就全部在檔案中詳細登記,后面還附有村民議事會成員代表的簽名確認。 江蘇省對農村集體的土地承包和租賃、集體舉債、集體資產處置、對外租賃發包等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事項,積極推行“四議兩公開”:按照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的程序,執行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和監督作用。 如今,在蘇南地區的宜興、張家港、常熟、武進等地,信息端口設置到村,只要在觸摸屏前動手點擊,就能仔細查看村里近期的財務情況,這些地方均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聯通的農村信息化網絡管理平臺,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實時化的網絡化監管體系。當地村民說,像玻璃一樣將村里“三資”透明公開,打消了群眾的疑慮。 2011年,江蘇省八個部門聯合出臺文件,進一步明確理財小組成員不得由村委會成員及其近親、村報賬員和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擔任,相關人員經考核合格后統一頒發“民主理財證”,村級財務開支審批入賬必須經過村民理財小組負責人審核簽字,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理財監督活動。(半月談記者 陳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