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二期科技活動教學計劃 一、 基本情況 本學期繼續擔任六年級37班的科技活動教學,總的來說,六年級的學生學習科技的興趣較高,而且相比低年級來說,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學以來更加得心應手。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本著科技活動就是好玩的課的心態在學習,在課堂是有違紀現象出現,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二、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實驗探索、科技制作、科技應用、專題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科學發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識在工業及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我國歷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教材注重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和制作,從而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冊教材實驗探索內容有3課,科技制作方面有3課,科技應用方面有3課,專題研究有2課。創新發明1課。 三、 教學目的和要求 科技活動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規定的一門與學科課程并列的新型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旨在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動手動腦,培養能力,發展特長,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 四、 教學措施 1、 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精心組織,認真總結。 2、 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題性,教師的主導性。 3、 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過程,以培養學生對科技活動的興趣,初步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 4、 加強安全意識。 五、 課時安排
1、慣性小實驗 教學要求 通過小實驗,使學生懂得慣性的原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慣性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下面我們來幾個有關慣性的小實驗。 二、 學學做做 1、 講述實驗的方法步驟。 2、 動手做一做。 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靜止的東西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這叫物體的慣性。 三、 看看想想 1、 汽車急剎車時,乘客的身體向前傾。 2、 汽車突然啟動時,乘客向后仰。 3、 滑冰運動員停止用力后,仍然可以自由滑行。 4、 旋轉淋濕的雨傘,水珠會飛離雨傘。 四、課堂小結 3、簡易電動機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了解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2、學會制作簡易電動機 3、教育學生養成勤于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教學材料: 小磁鐵、漆包線、電池、粗銅絲、圖釘、小木塊、小木版、砂紙、尖嘴鉗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電動機是一種常用的能量轉換裝置,電風扇、洗衣機、空調等許多家用電器中都有類型、作用不同的電動機。 二、 試一試: 自己動手做一臺簡易電動機 1、制作轉子 2、制作支架 3、組裝 三、 想一想: 1、改變小磁鐵的方向和電池的方向,想一想,轉子的轉動會有什么變化?怎樣才能增大電動機的轉速? 2、電動機能提供的功率范圍很大,而且使用、控制非常方便,又沒有煙塵、氣味,不污染環境,在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方面應用極廣。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走訪一下附近的工廠、農村,調查一下他們使用了一些什么類型的電動機,使用電動機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項。 四、小結 4、設計緩沖包裝 教學要求: 1、掌握緩沖包裝設計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緩沖材料、廢燈泡、雞蛋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為避免物品損壞,經常看到一些包裝盒上注有“小心輕放”的字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緩沖包裝設計。 二、看一看。 1、緩沖設計試驗:使燈泡由高處自由落下,看看哪種情況下,燈泡不易破裂。(1)無緩沖物。(2)墊一張瓦楞紙板。(3)墊一塊海綿。(4)套上瓦楞紙錐形殼。 2、緩沖方法: (1)磨擦力緩沖。(2)空氣阻力緩沖。(3)軟體緩沖。(4)浮力緩沖。(5)彈力緩沖。 三、試一試: 有一些容易破裂的雞蛋需要進行長途運輸,;請你根據你所學的緩沖方法進行包裝設計。 1、分組提出設計方案。 2、討論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3、動手制作。 4、 進行緩沖試驗,修改設計。 5、制作明礬結晶寶石 教學要求: 了解什么是結晶,掌握用明礬制作一個閃亮透明的大結晶寶石的方法。 教學準備: 明礬、林塞玻璃瓶、溫度計、釣魚線、棉花、紙盒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家中,我們將食鹽溶液燒干后,會有立方體的小顆粒產生,這種過程叫做結晶,今天我們就用明礬制勝一個閃亮透明的大結晶寶石。 二、做一做: 1、制作保溫箱。將林塞玻璃瓶放入紙盒中,周圍用棉花填實。 2、制作子晶。 (1)將 (2)放置片刻,杯底形成小的結晶。過濾液體,挑選形狀較好的結晶作為子晶。 (3) 將過濾液迅速倒入保溫箱玻璃瓶中。 3、安裝子晶。 (1)固定子晶。 方法一:在釣魚線的前端涂上粘合劑,粘上子晶。 方法二:在釣魚前端打結,將子晶固定。 (2)將釣魚線另一頭用大頭針固定在木塞上,然后將子晶浸入保溫箱內玻璃瓶里的液體中,并設法使木塞蓋上后子晶碰到瓶底。注意液體溫度超過 4、將盒蓋蓋好后,靜置一天,;就可以得到一塊美麗的大晶體。 三、試一試,想一想: 如果冷卻速度太快或液體溫度高于 6、廢油的利用 教學要求: 1、告訴學生廢物利用的方法,學習廢油的利用。 2、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正硅酸鈉、廢油、鍋、香精等。 教學過程: 一、簡介廢物利用的方法。 1、指名說說哪些廢物可以再利用。 2、教師總結介紹。 二、利用廢油做肥皂、蠟燭等。 1、將 2、待產生的泡沫消失后,混合物變成糊狀。這時將火調小,進行攪拌。取少許糊狀物放入水中,如果糊狀物立刻浮上水面,說明仍須繼續攪拌,反之則說明可以停止攪拌與加熱了。 3、讓糊狀物稍微冷卻一下,如需增加香味,可裝香精或橘皮放入。 4、將糊狀物倒入模具內,放置半天左右,糊狀物凝固后肥皂就做成了。 三、做實驗明白肥皂為什么能去污的道理。 實驗一:破壞水的張力實驗。 1、在杯中裝滿水到杯子邊緣,再用小勺慢慢往杯內加水,直至水面略高于杯子邊緣。 2、沿杯子邊緣加入一滴濃的肥皂液,高于杯子邊緣的不會沿杯壁流下。 由此看出,在水中加入肥皂后,水的表面張力會減小。 實驗二:乳化實驗。 1、在瓶中裝半瓶水,加4勺廢油,蓋緊瓶蓋后,用力搖晃瓶子,但油和水不會融合。 2、加一勺濃肥皂液,蓋緊瓶蓋后用力搖晃,水和油會融合在一起。由此看出。肥皂能夠使水和油的分子結合,這就是乳化。洗衣物時,肥皂能使油污和水充分融合在一起,然后用清水就可以把它們清洗掉。 四、課堂總結。 7、空氣中的塵埃量測量 教學要求: 1、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 了解身邊空氣質量的狀況。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 看一看 污染空氣的污染物主要有: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 二、 試一試 1、將三個廣口瓶刷洗干凈后,用純凈水沖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