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莊子 傍晚,獨坐靜室,阿炳的《二泉映月》在心頭飄來飄去。斜陽穿過窗子停留在桌上,看那茶香在杯口裊裊升起,彌漫一室,手捧一卷《莊子》,與黃昏相約。 不知是《二泉映月》的純粹,還是《莊子》的睿智,沉浸在千年的古文化中,不覺已是夜色闌珊。 讀孔子,總覺得他是在說教,在教化;而讀莊子,卻是在看故事,講機智,學智慧。 如果說孔孟之道是王道,是統治者的學說,那么,莊子的哲學則是從平民的角度出發,適合平民的一種學說。 孔子頂峨冠曳長袍,帶三五弟子終日奔波于諸侯國之間,到處宣揚他的學說,推銷他那一套治國馭民的理論。站在高山之巔,思慮時光流逝,感嘆人生之短暫,可謂思想者,深憂慮也,可只能空懷浩然壯志,落得個惶惶如喪家之犬,嶙嶙如柴骨之人,自尋煩惱,徒增白發。因此,莊子說:“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薄扒烧摺?,“智者”,“無能者,”哪一類人更值得羨慕呢?在莊子看來,“無能者”似乎更適合人們效仿。“無所求”就會無煩惱,“無煩惱”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嗎? 所以,他認為:“無用乃大用,當處于材與不材之間。”這倒叫我們想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青年男子跌斷了腿,看似成為無用之材,卻因此保全了性命。這就是莊子洞察人生的智慧。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與他人爭一日之短長,人生處處充滿智慧,“在天為龍,在地為蛇”學會變通,靈活處事,如果我們不是非要表明我們是“龍”而非“蛇”,我們是否會過得更加輕松一些呢?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闭镜酶叩拇_可以高瞻遠矚,將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但當狂風驟起時,山巔的大樹與山谷中的小草的感受會截然不同。同樣是一生,難道踏浪蹈海的漁民的一生果真比扶梨山間田野的農夫的一生更滋潤嗎?所以莊子說:“行年神龜寧曳尾涂中而弗愿香燭祭奉?!北蝗恕跋銧T祭奉”肯定風光無限,但就“幸?!倍跃臀幢厝绱肆恕?/SPAN>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最經典的勸學名言。自古至今,有多少莘莘學子在這條路上前仆后繼,死而后已,又演繹了多少“范進”式的悲劇。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是多么清醒的見解,多么智慧的言論呀,我們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運用于實踐,知識最終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俺劦蓝λ馈?,充其量是一個“明白的死鬼”,對于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如果我們一味死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每天都渾渾噩噩,疲憊不堪,像古人娶妻生子后還騎上毛驢進京趕考,到頭來落得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像今人而立之年還在象牙塔上漂浮不定,學了知識卻失去了就業門路。這樣的人倒不如實際一點,學一點有用的學問,早日奉獻于社會。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边@又是驚世駭俗之言,人們往往津津樂道于那些不棄不離,生死相許的美麗傳說?!霸谔煸笧楸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這些癡情的詩句,令多少人神魂顛倒,唏噓不已?!岸攀铩?,“化蝶”的故事又博得多少人熱淚長流,肝腸寸斷。生死相依固然很美麗,很動人,試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做得到呢?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被廣為流傳,就是因為現實生活很難做到,只是人們的向往與希翼。由此看來,“相忘于江湖”更為坦誠,更為實際,為那些虛幻的東西而糟蹋生命并非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富有者被給予,貧困者被剝奪?!眲t對貧民百姓給予了深切的同情,讀書到此,我不由心生敬佩。莊子真是一個言冷而心熱的哲學家,同時也感到深深的悲哀:幾千年的滄海桑田,中國社會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就是我眼中的莊子,一個被那些專家學者們批評為消極的哲學家。 這就是莊子,一個充滿了智慧的人。他的言論或許有些消極或者偏激,但你不覺得很有道理嗎? 消極也好,偏激也罷,在這樣一個“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現實社會中,學會生存,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夜似乎很深了,在窗外,在我的心中,同時升起一輪明月,將夜空朗照得一片澄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