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骨門: 人體骨之關節多集中于背脊督脈一線。脊椎,俗稱脊柱、脊梁骨,起著支持人體的作用,由33個脊椎骨組成(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骨5個和尾椎骨4個)。其活動量最大為頸椎,腰椎次之。脊椎是脊髓的主要保護結構,稍有損傷即易累及神經。古稱椎骨為杼骨,上椎尤大,特名大椎,為調益陽氣之總綱。凡治療腰背部及督脈各疾病時,必須先施治大椎穴。其旁有大杼穴,為骨之會穴,善治骨軟無力。另有魂門一穴,專治筋攣骨痛。以上各穴,均為開骨之要處。 (1)醫者先點眉弓,推頸部三經路線;拿風池,切擊肩井,重拿大椎(與肩平之后督脈正中線上),大杼(大椎旁開一寸五分處),拍擊魄戶(督脈正中線旁開三寸,平肩下一寸處)、魂門(魄戶穴下六寸處)。 (2)醫者以拇指加強力度點按大椎穴9次,重拿肩髑穴9次,然后將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按順序一個個地拍擊,震動,以調和各骨關節的氣血。 10.開神昏: “神昏”即神志不清,或全然不知,多為邪阻清竅、神明被蒙所致的一類危急癥候。凡屬治療神識之穴位,感應最為靈敏,均合按摩之應用。以按摩療神昏較之它法,其成功最速且方便舒適。 (1)醫者以指甲尖,掐刺患者鼻取嚏。再點擊百會,掐點人中、素髑或禾髂(人中穴旁五分處)。 (2)醫者以手指撥拿患者合谷穴,掐五指端、大陵(掌橫紋兩橫指小臂內側上)、內關(大陵外兩橫指處)。 (3)兩手指點按腿部承山穴(膝窩正下四橫指小腿肚處),重拿昆侖(足踝骨處)、解溪(足踝彎處)、仆參(足跟處),最后頂按涌泉穴(兩足掌心處)。 11.開汗門: 汗從皮膚而出,肺氣通于皮毛。古稱汗毛孔為鬼門,故此法又稱為“開鬼門”。 (1)醫者以手指拿患者風池、風府穴,掐拿合谷穴,復溜或-溫溜穴(位于前臂伸側橈側緣上,腕橫紋上二寸),掐中沖穴(中指尖),揉運內勞宮穴,推三關(患者前臂由魚際紫側推至曲池),用指掐拿一扇fj(食指與中指間掌背)、二扇門(最后二扇門間)。 (2)醫者以指點按肺俞(督脈正中線平肩下3寸,旁開1寸5分處)、百勞(位于項部,后發際下一寸,從正中線左右旁開各一寸處2穴,第一胸椎即督脈正中線平肩處左右旁開各一寸三分處2穴。共計4穴)。 12.開風門: 開風門即是祛風調水,平和陰陽。推調腎水以驅風寒雜癥。具有強筋潤骨,平秘陰陽之奇效。 (1)醫者令患者俯臥于床上,在患者督脈路線上,點按天柱穴、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身柱穴下2寸)、靈臺穴、至陽穴、筋縮穴(至陽穴下2寸)、中樞穴、脊中穴、懸樞穴(脊中穴下2寸)、命門穴、陽關穴(命門下2寸)、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各點按5次,穴位相距均為1寸。 (2)點在督脈旁開1.5寸間的膀胱經,大杼(平肩)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各點按5次,未注明穴位間相距均為1寸。 (3)點在督脈旁開3寸的膀胱經;附分穴,魄戶穴、膏肓俞、神堂穴、濾遮穴、膈關穴、魂門穴(膈關穴下2寸)、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脆肓穴(志室穴下5寸),秩邊穴,各點按5次,未注明穴位間距均為1寸。 (4)雙手拇指捏掐于兩側脊柱旁,由下向上做推捏脊5次。 附《氣功點穴開門法》,以供對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