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投生的過程
死亡的來臨有四種,即:一、因為壽元已盡;二、因為令生業力已盡;三、因為壽元與令生業同時耗盡;四、因為毀壞業生效。
前三種死亡名為‘適時死’,最后一種則名為‘非時死’。譬如一盞油燈的熄滅,可以是因為燈蕊耗盡、油耗盡、兩者皆耗盡,或者因為吹來一陣風等外來之因。 一般上,死亡的定義是在一世當中的命根被切斷。壽元已盡是指,于壽命已定的生存界,有情在他壽元盡時死亡。在人間里,當知這是在老年時的自然死亡。 在壽元盡而死時,如果令生業的業力還未耗盡,該業力就還能導致該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里即有這種事情發生。 對于臨終的人,在臨命終時以下的其中之一,會呈現于臨死人的六根門之一:依情況現前的,是即將產生下一世結生的業。 或者是趣相,即是將在下一世所到,或者體驗的征象。當知這些目標,是呈現于臨終者的臨死速行心路過程,而不是呈現于死亡心。 在一世里的最后一個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識知的目標,是與在同一世里的結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標相同。 臨死速行心的目標,過后即會成為,下一世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的目標。 此后,臨死速行心便安住于呈現當前的目標,依據即將成熟的清凈或污濁之業,令有情投生到相符的生存地,讓心流繼續流下去。 下一世的令生業,會有如重新造作一般,呈現于臨死速行心路過程。該業并不是呈現為記憶的影像,而是呈現于意門,為有如當時正在造作一般。 對于臨死的人,在臨死心路過程之末或有分心滅盡時,代表一世終結死亡的死亡心,即會生起與滅盡。 一旦死亡心滅盡,下一世的結生心,會即刻生起,識知如此獲得的目標,它是由受到無明所束縛和以渴愛傾向為根本的業所生。 它稱為結生心,是因為它把兩世連接起來、受到相應名法陪同、作為相應法的住處而成為它們的前導者。 在一世生命當中的,最后一個心路過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動了兩次之后即停止。 過后,五門心路過程之一,緣取呈現于根門的目標而生起。或者是意門心路過程,緣取呈現于意門的六所緣之一而生起。 由于力量很弱,這臨死速行心路的速行心,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時般生起七次。 這臨死心路過程本身,缺少造業的能力,而只是作為過去業成熟的管道,或成為令生業的管道。 在臨死速行之后,兩個彼所緣心,可能會生起或者沒有生起。有時候,是有分隨著最后一個速行心之后生起。 然后,作為最后一個心的死亡心,即刻生起,執行這一世生命,死亡的作用。 在死亡心滅盡時,命根即被切斷。此后,身體只剩下一堆無生命的時節生色法,直到死尸毀壞成灰為止。 在死亡心滅盡之后,新一世的結生心即刻生起,緣取前一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 在有色法的生存地,結生心是由心所依處所支助,但在無色界生存地,它則沒有任何依處。 結生心是由業所產生,即是過去速行心之業。而此業的根基,則是兩種生死輪回之因,即無明與渴愛這兩種潛在傾向。 結生心是由相應心所陪同,而成為它們的前導。但并不是比諸心所先生起,因為結生心,必定是與相應心所同生同滅的。 于此,當知在臨死心路過程里,只有五個軟弱的速行心生起。若死時是緣取呈現于根門的現在所緣,新一世里的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也都緣取現在所緣。 對于欲界結生,當由六門之一所識知的目標是業相或趣相時,該目標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 但作為目標的業,則必定是過去的,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這一切欲界結生的目標,都只是有限的心路過程而已。 對于在死亡時所識知的現在所緣,其壽命可能會持續到下一世的結生心,以及最初幾個有分心的時刻,因此后兩種心也能緣取現在所緣。 若結生心的目標是業,它必定是過去所緣,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的法所緣。 若結生心的目標是業相,它即可能通過六門的任何一門識知,而且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 對于作為臨死目標的趣相,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也可以呈現于六門的任何一門。 雖然阿毗達摩常提到趣相是呈現于意門的現在色所緣,但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譬如地獄眾生的哀號、天界的音樂與香味等。 對于色界天的結生,其所緣是概念,以及必定是業相。同理,對于無色界結生,其所緣是概念或廣大心及必定是業相。 色界結生心的目標,即是產生結生的禪那所緣取的似相。這似相是概念,也是業相。第一與第三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空無邊與無所有的概念。 第二與第四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第一與第三無色界禪心,即它們的目標都是廣大心。上述的目標都屬于業相。 無想有情是沒有心的,所以在結生時并沒有緣取任何目標。對于無想有情,轉起為結生的是命根九法聚。 投生的法則:當在無色界的梵天死時,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較低層次的無色界天;他也能夠以三因結生心投生到欲界。 當在色界的梵天死時,他不會以無因結生心投生。當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時,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死時是二因或無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凡夫與有學圣者之間的投生法則,有明顯的差異。無色界的有情能培育與其層次同等或較高的無色禪,但不能培育較低層次的無色界禪定。 所以,當他們死時,他們能夠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較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禪天。 然而,若他們失去禪定,他們即會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報心投生到欲界。 無想有情死時,會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報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時,若他已證得無色禪定,他即能投生到無色界天。 若他已證得色界禪定,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極強的傾向欲界之業,他即會投生到欲界。 對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結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對于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時他們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夠造所有種類的業。 對于在欲界的二因與無因者,死時他們只能投生到欲界;他們下一世的結生心,可以是兩種無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個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報心。 對于圣者,他們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為沒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證得道果的。 有學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較高的界。而阿羅漢死后,則當然不會再投生到任何界。 所以,對于如此投生者,在結生心滅盡之后,即刻就會生起,識知同一所緣的同一種心——有分,如河流般不斷地流下去。 只要沒有活躍的心路過程生起,它即會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為止。由于它是(生命)有的主要因素,所以被稱為有分心。 在生命終結時,它成為死亡心,滅盡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結生心與其他心,有如車輪一般繼續次第地轉起。 在結生心之后,會有十六個有分心生起。然后,就會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以及七個‘有欲速行’,即貪著新生命的速行心。 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個心路過程,緣取結生心為目標;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 當這心路過程結束時,有分心即再生滅;只要沒有活躍的心路過程生起,有分心即會如此不斷地生滅。 如此,心之流從結生流到死亡,又從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車輪一般次第地轉起。 即有如這一世的生命,下一世生命的結生心、有分心、心路過程與死亡心,也都如此生起,心相續流再次被轉起。 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無常,覺證不死之境,完全斷除了貪欲的結縛,證得永久的涅盤寂靜。
選摘于《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五章 本文轉自【佛教在線 - 佛法論壇】,原文地址:http://bbs./viewthread.php?tid=204298
轉載自極樂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