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番號的由來
在歐洲紅色代表革命,1864年共產國際在成立時其標志的顏色是紅色,后來就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顏色,后來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取得俄國政權后建立了蘇軍(SOVIET MILITARY)因為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所以又稱紅軍(Red Army )。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一般簡稱為紅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后以瞿秋白、王明為代表的言必蘇聯的人成為中共領導后該成“中國工農紅軍”。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中國工農革命軍改成中國工農紅軍后,共產國際向其派出軍事顧問李德(Otto Braun)1932年,實際部隊經驗只為伍長的李德作為共產國際派遣的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顧問來到中國。1934年5月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三人團的成員之一(另兩位是博古和周恩來),曾經指揮第五次反圍剿。 1935年1月遵義會議時被剝奪領導權。后隨紅軍長征到達了陜北,曾從事了一段軍事教育和研究工作。1939年奉命返回蘇聯。李德在擔任中央紅軍顧問期間,給紅軍和中國革命帶來了慘重損失。他的錯誤主要是堅持堡壘對堡壘的正規戰,拼消耗,在戰略上戰術上都輸給了蔣介石的德國顧問團。李德的專斷作風也引起了紅軍很多高級將領的不滿。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之所以也叫紅軍和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非常崇拜蘇聯有關,一切學蘇聯,聽命于蘇聯是當時幼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通病,所以有樣學樣叫紅軍就沒有奇怪的了。
八路軍改編時,蔣介石怕共產黨以抗日為借口,得到政府的經費后,名正言順地擴大自己的實力,所以國共聯合抗日一波三折,后來還是毛澤東、周恩來在爭取民主人士和愛國將領中的努力宣傳見效,于是,就有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絕食三日以死相逼,馮玉祥總統府里大鬧辭職風波。在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逼迫下,蔣才勉強同意國共聯合抗日,并將紅軍改編(老蔣稱為收編)成國民黨的正規部隊。 據說,心事滿腹的蔣介石聽了當時的軍政部長何應欽的意思,給了紅軍三個師的編制。老奸巨猾的何應欽很會討巧,他知老蔣有時很迷信的,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在給紅軍番號上玩起了花樣。他向老蔣建議,把整編桂系時空著的一個第八路軍的番號授給了紅軍。在給紅軍三個師的番號時,則在把才打了敗仗的東北軍被撤銷了的番號中,隨便找了三個:115師、120師和129師。同時,又很陰險地把紅軍劃歸第二戰區,就是太原以北、大同以東的晉察一帶,因為這里是日本人近期進攻的主要目標,按老蔣的意思,就是讓紅軍“為國捐軀”,死于日軍之手,借日本人的槍彈,消滅自己的心腹大患共產黨的軍隊。要說,老蔣做為當時統治者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他的做法其實無可厚非,他的憂慮也是對的。但是,最后共產黨卻成了他的掘墓人。 就這樣,英勇的八路軍終于誕生了,下設的三個有著敗軍番號的師,后來在林彪、徐向前、劉伯承等猛將名帥的指揮下,成了威名大振的雄師,115師、120師和129師,也成為中外軍事史上有名的部隊番號。看來,番號這東西,代表不了什么的,世上沒有常勝將軍,也不會有永遠的敗軍。
以前“八”這個數字在中國不是什么吉利數字,因為那時候人們比較認為“七上八落”,所以老蔣把第八路軍番號給了共產黨,是希望他們“落”。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給我們黨給“發”了。
至今臺灣島上沒有八路、十八路公交車,甚至連門牌號都沒有8號和18號。應該和八路軍與十八路集團軍(八路軍的另一稱號)有關吧?
第八路軍:原為粵軍李濟深部,1929年3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三次大整編時編為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后蔣介石為拆散粵桂聯盟免去李濟深總指揮職務,并將李騙至南京湯山囚禁,次年4月2日該路軍解散。抗戰開始后又將該軍番號授予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中央根據全國政局的變化,指示南方各紅軍游擊隊: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導的原則之下,可以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
1937年7月,周恩來在上海會見剛從海外回國的葉挺,希望他能出面集合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進行抗日。葉挺申明完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紅軍游擊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叫什么番號呢?葉挺主動向蔣介石爭取“新四軍”的番號。“四軍”是葉挺喜愛的北伐軍的番號,北伐時期的“四軍”也因他英勇善戰而被稱為“鐵軍”。葉挺希望將紅軍游擊部隊迅速整編成一支抗擊日寇的新“鐵軍”。
以國民黨軍隊編制慣例,新編第幾軍是臨時番號。1937年之前,國民黨軍序列中只有新一軍,軍長鄧寶珊,新二軍、軍長馬步芳。新三軍,軍長潭曙卿。并沒有新四軍的番號。江南紅軍改編時,蔣介石借口紅軍人數無法確定,因此不愿意直接授予正式番號,共產黨為早日改編江南紅軍,作出了讓步,同意授予暫編番號,并按當時的編制序列,接受了新四軍的番號。
115,120,129三個師的番號,原來是東北軍的
第115師,師長姚東藩,1933年2月由獨立第15師改編,隸屬57軍.該師主力2個團在1934年7月17日長嶺崗戰斗,被25軍殲5個營,被俘3700余人,繳機槍68挺。
第120師,師長常經武,1928年11月由東北預備軍縮編成東北陸軍第20旅,富占魁任旅長。12月富他調,以黃顯聲任旅長,1931年3月黃他調,以常經武任旅長,5月改為獨立第20旅,1933年2月改為第120師,隸屬57軍。
第129師,師長周福成,該師原為東北陸軍第15旅,旅長梁忠甲.1929年在中蘇中東路戰爭中梁戰敗被俘,后去職,以王永勝繼任旅長。1931年5月改為獨立第29旅。1933年2月改為第129師,3月師長由周福成升充,隸屬53軍。 1937年4—6月的東北軍各部整編,基本按照2個師整編成1個師的原則,即由4個師12個團的三三制軍整編為2個師4個旅8個團的二二制軍(惟獨以三旅制的105師為基干,擴編出49軍)。115、120、129師等部相繼撤銷,2個月后番號給了新改編的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