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石窟造像群:建于北魏至隋唐 風格似云崗2012年04月20日 來源:晉城新聞網(wǎng) 太行日報·晚報版 作者:李芳 羊頭山石窟造像群散布在羊頭山南面山坡上,這些建造于北魏至隋唐年間的石窟、石塔、造像碑,奠定了羊頭山在佛教文化傳播和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堪稱晉城獨一無二的國之瑰寶。 以伏羊為底座的北魏造像碑(圖片來源:晉城新聞網(wǎng) 攝影:任寒) 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 3月28日,入春以來一個難得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記者一行五人來到渴慕已久的羊頭山。只見危峰秀拔,勢凌霄漢,好一處風水寶地。 羊頭山亦稱首陽山,地處長子、長治、高平三縣(市)的交界處,有“山高千余丈,磅礴數(shù)十里”之美譽。 羊頭山石窟位于高平市城東北23公里的羊頭山南麓。與大同云岡、洛陽龍門不同,羊頭山上沒有大面積裸露的陡直巖面,而有許多小型的沙石巖體,分布在半山腰至山頂之間。羊頭山石窟正是雕刻在這些沙石巖體上,現(xiàn)存有洞窟9個,摩崖龕像3處。此外還有石塔6座,造像碑一通。半山腰還有清化寺遺址,遺址主殿有唐代石雕佛像3身。羊頭山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 沿著沙石巖鋪就的石梯向上攀,首先看到一個小巧別致的石窟,這是建于唐代的一號窟,窟內(nèi)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七身組合,佛像面向豐圓,身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左手施降魔印,右手施說法印。佛的蓮座下還有兩個供養(yǎng)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兩旁的菩薩一個頭戴花冠,身體直立;一個頭束高髻,身體扭動成“S”形。兩側(cè)天王身著甲胄,腳踏鬼魅,威武十足。距離一號窟不遠處的二號窟也是一座唐代石窟,佛和菩薩均體態(tài)豐腴,菩薩還出現(xiàn)提跨扭臀的現(xiàn)象。 再往上走,佛像面相變得清瘦起來,同行的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馬艷芳告訴記者,這就是北魏石窟群了。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5號窟,開鑿于一塊東西長的巨石之上,東崖面開鑿一小窟, 南崖面開鑿一大窟和一大龕。整塊巨石上遍布小龕,可謂是見縫插針,不放過一塊空地。這也是整個羊頭山石窟的特點。巨石頂部還有兩座唐代石塔,石塔中間有一大佛作跏趺坐式,可惜頭部已不復存在。東面和南面的洞窟平面均呈橫長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佛作饅頭狀高肉髻,身體修長,面向長圓清瘦。菩薩像頭有束髻、扎寶繒兩種形式。遺憾的是,記者遍尋所有石窟,很難找到一個佛或菩薩的完整清晰的頭像,有的是因年代久遠漫漶不清,有的則明顯是遭人為鑿毀。 石窟中部的大龕內(nèi),雕有釋迦、多寶兩佛并坐像,形象古樸,寬肩細腰,身體碩壯,雙手施禪定印,頭部也已被鑿毀。這是羊頭山石窟最早的龕像之一。專家考證,羊頭山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年至二十年間(486-496),這一時期開鑿的均為摩崖龕像。除了5號窟這個大龕,還有三處龕像開鑿于這一時期。都分布于5號窟和6號窟。早期的龕均作圓拱敞口式,一般不雕飾龕柱和龕楣,龕內(nèi)多為一結(jié)跏趺坐佛,佛兩側(cè)各有一脅侍菩薩,造型古拙。 5號窟的左前方,一塊高大厚重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高4米,寬1米,碑身滿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210余尊,被稱為“千佛碑”。千佛碑的背面有許多窟窿眼,據(jù)說,這是有盜賊曾試圖將該碑運走,多虧當?shù)匕傩諍^力保護,才未得逞。 3號、4號、6號、7號石窟依山勢依次分布在5號窟的前后,形制大體相仿,規(guī)模略小些。8號窟和9號窟分布在西峰之巔,因地質(zhì)原因,9號窟翻轉(zhuǎn)90度,傾倒在路邊,8號窟則損毀嚴重,并已被灌木叢淹沒,找尋起來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羊頭山現(xiàn)存有9座石窟,其中包括四十余洞窟和多處摩崖造像,總計造像至少在萬軀以上。因此羊頭山又有“萬佛洞”之稱。 五號窟是羊頭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組窟(圖片來源:晉城新聞網(wǎng) 攝影:任寒) 佛像風格更接近于云岡 我國著名的兩大北魏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一南一北,羊頭山石窟居其中,這并不是巧合,因為這三個石窟幾乎是同一時期開鑿的,而位于兩大石窟中間的羊頭山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兼具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特點。 石窟又稱石窟寺,一般與寺廟并存,是佛教思想和藝術(shù)的載體。據(jù)明代朱載堉《羊頭山新記》記載“羊頭山有清化寺, 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歲, 初名定國寺, 北齊時改名宏福寺, 隋末寺廢, 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建, 改今額。”羊頭山現(xiàn)存有清化寺遺址,北齊、隋間的義學高僧慧遠曾在清化寺教授弟子,弘傳佛法,使清化寺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著名寺院。而同樣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的羊頭山石窟很可能是清化寺的附屬體。北魏王朝對佛教的尊崇和膜拜一度達到狂熱的程度,石窟開鑿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由平城率軍南征遷都,就是經(jīng)羊頭山一帶而抵洛陽的。遷都洛陽后,北魏官員亦常冬居洛陽,夏還平城,頻繁往來于兩京地區(qū),晉東南正是這一交通線的重要中轉(zhuǎn)站,因而兩京地區(qū)的佛教和石窟造像對于羊頭山石窟的開鑿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兼具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特點。 應該說,羊頭山石窟與早期開鑿的云岡石窟有更多相同之處,如平面呈橫長方形,三壁三龕式窟形都是二者共有的,而在洛陽地區(qū)不見這種窟形。羊羊頭山石窟門嵋面飾忍冬紋,門外雕二力士的作法也是云岡石窟的特點。羊頭山佛像雖然在裙擺處理上與龍門佛像相似,但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的佛像沒有像龍門佛像那樣在褒衣博帶袈裟外右肩上有偏衫衣角,而與云岡三期佛像相同。從這個角度而言,羊頭山佛像風格更接近于云岡。 羊頭山石窟造像受洛陽地區(qū)石窟影響也是比較明顯的。如窟門力士手持金剛杵,一足踏蹲獅的樣式與鞏縣石窟力士相同,而不見于其他石窟寺。羊頭山三壁三佛窟,前壁門左右大背光前原各雕一身立佛像, 這種題材布局亦與鞏縣石窟相同。羊頭山石窟佛像裙擺處理上,右腿將裙擺壓住,再下垂覆座,裙擺內(nèi)外三層,呈八字形展開,這與龍門賓陽中洞主尊佛像、皇甫公窟主尊佛像相同,而與云岡佛像處理手法不同。 除了羊頭山石窟,在平城至洛陽的交通線上,至今還保存了不少北朝時期的石窟,如太原天龍山石窟、武鄉(xiāng)良侯店石窟、祁縣子洪鎮(zhèn)石窟等,這些石窟既有云岡石窟的因素, 也受到洛陽地區(qū)石窟寺的影響, 這充分反映了這一交通要道在佛教藝術(shù)傳播上的重要性。而羊頭山無疑是南北交流傳播的中轉(zhuǎn)站,佛教藝術(shù)經(jīng)過這個中轉(zhuǎn)站的吸收和創(chuàng)造再向南影響洛陽,向北影響太原。 千佛碑(圖片來源:晉城新聞網(wǎng) 攝影:任寒) 羊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二合一 據(jù)史料記載,“羊頭山”因山巔有塊狀若羊頭之石而得名。在羊頭山東面被稱為“秦高嶺”的山峰上,記者見到了一座以伏羊為底座的北魏造像碑。大概這伏羊基座就是史料中記載的“狀若羊頭之石”吧。這種以羊頭為基座的造像碑在全國極為罕見,據(jù)說與始祖炎帝神農(nóng)部的羊圖騰崇拜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造像碑通高220厘米,也是由砂巖雕鑿而成。基座是一只角彎如環(huán),俯臥于地的大綿羊,頭南尾北,羊背上馱著一塊方形的造像石,造像石四面都鑿有佛龕,內(nèi)容皆為一佛二弟子。圖中佛像結(jié)跏趺坐,幾乎占滿整個畫面,兩位弟子身材瘦小,立于佛龕的兩個斜角。奇特的是,造像石頂上有一個四注水式的屋頂,屋面平緩。可別小看這看似普通的屋頂,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所著的《古建覽勝》中,說“它使羊頭山造像碑從一座碑刻變?yōu)橐蛔ㄖ保沂恰皶x城最早的古建筑實例”,“提高了晉城古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 而作家谷峰在《高平發(fā)現(xiàn)炎帝陵》一書中,則表達了另一種看法。谷峰認為,在豎立的巨石上頂長方形石板或石料,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有多處發(fā)現(xiàn),被一些考古學家稱為“日石文化”,并公認是新石器農(nóng)耕文化的祭祀性遺存。羊頭山造像碑頂部的這塊石頭可能是炎帝部族羊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只是北魏時期被移植到了造像碑頂部。 羊頭山不僅石窟眾多,而且有關(guān)炎帝的傳說比比皆是,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在這里經(jīng)常是難解難分。 就拿9號石窟來說,這座石窟被當?shù)厝私凶觥坝秃t洞”,而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此名屬誤傳,應為“游履洞”,是北魏時期為紀念炎帝曾游履羊頭山而鑿。清化寺一塊明萬歷年間的石碑上,刻有“神農(nóng)游履羊山,嘗谷于此”。2001年,當?shù)匕傩赵谇寤逻z址上挖掘出一塊唐代的沙石碑,碑上赫然寫著“此山炎帝之所居也”! 據(jù)史料記載,唐武則天天授二年曾重修清化寺。并在蠟祭時,用一只羊作供品,祭祀神農(nóng)氏、伊耆氏。羊頭山西峰之巔現(xiàn)存有一高廟遺址,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相傳亦為祭祀炎帝而修建。令人不解的是,高廟遺址上還殘存有一塊高大的“無字碑”,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 羊頭山埋藏著太多的秘密。 炎帝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這里交織,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在這里重疊,這其中的因緣際會,也許只有羊頭山上馱著佛像的石羊才能知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