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1. 生產者:自養,如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某些細菌(化能合成作用),是生態系統的基礎成分。 消費者:異養,如絕大多數動物和其他寄生生物,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 分解者:異養,如腐生微生物和某些具分解作用的無脊椎動物(屎殼郎等)等,能將動植物遺體等中的有 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光、熱、水、氣、肥等。 注意:高中教學不必去爭議“蚯蚓、禿鷲是分解者還是消費者”等類似問題,對之完全可以回避,只討論 練習:構建結構模型(示例:P90圖5-3),反應各成分的相互關系。 2. 食物鏈包括捕食鏈、寄生鏈和腐生鏈三種類型,高中教材一般只討論典型的捕食鏈。 注意: 1)一個完整的食物鏈要從最低營養級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 2)營養級和消費級的對應關系 3)某種生物在食物網中所處的營養級固定不變嗎?(示例:P91圖5-5 某陸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 4)食物網中一種生物銳減或劇增對其他生物的影響?(當按照不同環節分析所得結果相互矛盾時,以環節少的分析結果為準,因為環節越少,能量在傳遞中的損耗越少。)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1。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投影兔子吃草的圖片,分析回答: a.草的能量是怎樣獲得的? b.草的能量何去何從?全被兔子利用嗎? c.兔子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的?兔子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 閱讀觀察教材P94文字和插圖,回答: a.生態系統中能流的起點是什么? b.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如何輸入的? c.能量在沿食物鏈傳遞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和散失的? d.流經一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多少? 總結: 1.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 2.傳遞途徑:食物鏈和食物網。 3.傳遞效率:10%~20%。 4.傳遞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5.能量轉化:光能→ATP→(CH2O)→ATP→熱(不可再利用) 思考: 1.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規律為什么不違背能量守恒定律? 2.什么是能量金字塔?有無例外?數量金字塔呢? 3.人們常說“一山不能容二虎”有無道理? 4.從生態學角度解釋為什么“肉比糧食貴”? 5.舉例說明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2.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不斷地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五級環境的循環過程。 3.信息傳遞 1)信息種類:物理、化學、行為和營養信息等。 注意: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無機環境,也可以是生物。 (鳥鳴是物理信息還是行為信息?分析:行為信息,教材是這樣說的: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即生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可見行為信息有兩個要素:一是動物所有;二是行為特殊;三是能傳遞信息。) 2)信息作用:有利于生物的個體生存、種族繁衍;可調節生物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3)實踐應用:一是提高農產品或蓄產品的產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三)信息傳遞 1。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基礎是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節。有一定限度。 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