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后代不讓“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融四歲,能讓梨”這原本是世世代代祖宗的教化名言,在今天這個唯物欲至上的年代,卻被普遍認為“不可能實現的謊話”。具體講,是針對一名小學生的答題反應出的社會普遍價值觀。 其實這位小學生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早期在周圍各種人物環境的影響下,可以是一位尊長禮讓的文明者,也可能成為蠻橫爭搶的自私者。童言無欺,教化使然。 正是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長期以來放棄了對傳統美德的承傳,導致社會公德意識薄弱,人際關系中唯利益至上,家庭關系中唯獨生子女至上。被扭曲了的人性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沒有了做人應有的信仰和道德規范。所以說,今天孔融的后代已經不讓梨了。那么結果是什么呢? 我們看到了20多歲的男子可以因為母親沒有及時給生活費而當眾拔刀刺傷;4、5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沒有給買所要的食品,在超市內撕抓媽媽的頭發;成家的兒女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將自己年邁的父母趕出家門沿街乞討…… 我們親身體驗到了,我們的孩子媽媽不敢買自己國家的奶粉、用激素飼養家禽、用生長素種植的蔬菜,用有毒致癌物制作食品或藥用膠囊….. 我們更看到了,昔日的青山碧水變成了礦坑污流;清新的空氣被污染異味取代;塊塊農田變成了水泥建筑…… 等等,不勝枚舉。有誰能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子孫后代著想呢。 這就是我們丟棄傳統與信仰的代價。 附: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能詩善文。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 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