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在克拉科夫只停留一天,可是這個城市魅麗無窮,讓我多戀了一天。
這里時光倒流的,這里經典大片,我流連忘返。
當我乘坐午夜的火車離開克拉科夫去布達佩斯時,精神還沉浸在克拉科夫的恍惚之中。
卡齊米日,悲情的猶太人居住地,二戰時,大批猶太人從這里被趕到附近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辛德勒的名單》正是描述這猶太人的遭遇。
卡齊米日的黃昏。光、影、樓房、飛鳥,不能不讓我想起那過去的猶太人的悲劇。
在市政廳塔上,透過這樣的格子窗看老城廣場,仿佛在看一場電影。

這就像一幅電影劇照,紅發女郎絕不亞于任何一位光彩照人的電影明星。
他們在接頭?在約會? 實際是女郎一直在廣場推銷,而且一直保持這樣矜持的微笑。

中央集市廣場的市場內的場景,好像是某部電影里的鏡頭。
博物館的守門人,也具有明星的范兒。
沐浴夕陽,克拉科夫古城的市井一片祥和。

站在瓦維爾山上,克拉科夫令人陶醉。
瓦維爾山下的紅樓。

我一天大部分的時光流連在這克拉科夫中央集市廣場。上午一直陰天,下午陽光明媚。
這個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寬長200米,每一時光都聚集著各種各樣的旅人。
廣場上的圣瑪麗教堂與天比高。
在奇勞洛斯基的電影《維諾尼卡的雙重生命》中,開場不久后的一幕,當維諾尼卡遇見和她長得一模一樣的巴黎女子,隱約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孤立于塵世中,這段經典的情節就發生在這座廣場,那是1990年的電影。
廣場上的市政廳塔樓和中央集市。
中央集市黃色的建筑,古老而優雅,廣場上布滿了藝術家。

波蘭愛國詩人Adam Mickiewicz的雕像矗立在廣場中央,其18世紀富有浪漫主義激情感染了幾代波蘭人。廣場的底座有這樣一位杰出女性的塑像。
雕像下是孩子們的天堂,上演的是一部兒童電影。

我幾次從中央廣場到瓦維爾山。每每見到這位手風琴手,這一次我給他幾枚硬幣,他向我招手。

連接廣場和瓦維爾山的古老的街道。

古城里往返許多這樣的中世紀風格的馬車。
瓦維爾山保羅二世教皇的雕像。
教皇出生于離克拉科夫40公里外的小鎮,前后在這地區生活了將近40年。漫步克拉科夫古城,只要有教堂,就有保羅二世像,有好幾處是他的生平介紹。
約翰·保羅二世,原名卡羅爾·約瑟夫·沃伊蒂瓦(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羅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約翰·保羅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選為教宗。他生于波蘭,是第一個成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他的年齡、國籍、他之前運動員和劇作家的身份,無一不打破天主教二千年來的傳統。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在波蘭南部的瓦多維采出生,年輕時與在克拉科夫的猶太社群有緊密接觸,也經歷了納粹侵占,那時候在采石場和化工廠工作。他年輕時是運動員、演員、劇作家和語言學家,能流利說11種語言。
約翰·保羅二世102次出國說教,是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皇,行走的塑像足以說明他的非同一般。
瓦維爾山的瓦維爾大教堂。
瓦維爾大教堂包括王室墓地和鐘樓,是波蘭最重要的大教堂,是這一區域的第三個教堂,于1364年建成,在其后的四個世紀,它一直是波蘭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下葬的地方。現在,大教堂里還有王室墓地,其中就有卡齊米日三世大帝(Kazimierz Wielki)之墓。
瓦維爾城堡。
維斯瓦河是波蘭的母親河,連接著兩個首都華沙和克拉科夫。
這是克拉科夫的維斯瓦河迷人的風光。
落日余暉,維斯瓦河波光粼粼,橋上繁忙,橋下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