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仰光的日軍墓地
二戰中,日軍在緬甸駐扎有大量的部隊,最高峰時作戰部隊高達10個師團超過30多萬人。死亡19萬人。戰爭結束以后,日本人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勢力,對緬甸也給于了一些援助,隨后在緬甸各地開始了修建墓地和紀念碑。我們知道在仰光也有戰后日本人為他們陣亡的日本士兵修建的墓地,但是在中文和英文網站找不到這個墓地的精確具體的位置,我們詢問了許多華人華僑,他們都不知道在仰光的日軍墓地具體在什么地方?一時我們一籌莫展…… 2月25日,我們第一次看完了濤建的英軍墓地后,華僑帶著我們去云南人墓地中去尋找一位據說是遠征軍老兵的墓地。這里是仰光一個巨大的公共墓場,墓場的面積我們在車上可以說是一望無際,不僅有“云南人墓地”,我們也看了“福建人墓地”。更多的墓地的大門是用緬文書寫的。 “啊,這里是‘日本人墓地’!”在我們尋找云南人墓地時,車無知是誰大叫了起來! 路邊一個不大的墓地,四周用圍墻圍著,大鐵門上寫著“日本人墓地”幾個和中文一模一樣的大字! 如果說英軍墓地是“雄偉壯麗“,”大氣磅礴“的話,那么這個“日本人墓地”就可以用“豪華奢侈“,“小橋流水”來形容了。
盡管大門上寫著“日本人墓地”,但是里面的墓碑記載的絕大部分是日軍死亡人員 的名字和日軍當年在緬甸的所謂“緬甸方面軍”各個部隊的番號,所以,稱呼這里是“日軍墓地”,更為貼切。目的是把進行侵略戰爭的日軍和普通日本人區別開來。 墓地位于仰光國際機場東北公共墓地一個交叉路口處,直線距離5.5公里。 精確位置為:東經96度10分01.79秒,北緯:16度56分02.21秒。 和機場一樣,這里都叫做敏加拉洞(Mingaladon)。墓地東西長150米,南北寬70米。是這里最講究的一塊墓地。 墓地四周有圍墻,墓地內雇傭的緬甸人專人住宿守護,四周是精心打理的草坪鮮花樹蔭和有浮萍的水池,有一條小徑從大門中央直到墓地最后一個造型別致用材考卷的主建筑,日本緬甸方面軍第二十八軍司令官櫻井省三中將書寫的“鎮魂”的石碑立在旁邊。里面有一個參觀人員的記錄本,什么密密麻麻主要是日文記錄著日本人來訪的情況。墓地的中部主要是用形狀不同大小各異的巨石和大理石豎立的在緬甸作戰的日軍部隊的紀念碑,主要以師團和聯隊為單位,如第十八、五十六師團,三十一師團、第五十五聯隊,“勇兵團(第二師團)戰沒者紀念碑”、“野炮第五十三聯隊”等字樣。由于中日文相同類似的很多,所以墓地上的日文我們多半可以辨認,這些石碑多半是這些部隊家鄉的人員在不同的時期建立的,也有在緬甸作戰沒有被打死的老兵來建的。除了部隊單位名稱和一些陣亡人員名單外,還有(原文如此)“俱會一處”、“不動心”、“和平黎明礎”、“無緣”、“殉國勇士之碑”、“大東亞戰爭陣沒英靈之碑”、“菊部隊(第十八師團)慰靈巡拜團”、“鎮魂平和”、“慰靈鎮魂”等等字樣。 有一塊“緬甸平和紀念碑”是“日本國政府”立的,時間是昭和56年(1981年)3月28日,大意是“日本在緬甸戰死的紀念碑的建立,象征著日本和緬甸人民的友好”。 墓地四周邊緣是一些軍人的墓碑,上面都寫著具體那個人的名字單位和階級等。數量也許有百十多塊。這些軍人墓碑和中間的那些日軍單位的紀念碑相比,大多顯得格外陳舊,大多數當時戰死就地埋葬的日本軍人的墓碑。也有一些在日本人(也許不是軍人)的墓碑。這些死者的墓碑排列整齊,旁邊是一排排的樹木,顯得涼爽幽靜。
據分析,戰爭后期,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大量的死亡人員并沒有帶回去,有的甚至沒有埋葬,所以具體知道姓名并埋葬在緬甸的并不多。戰后盡管日本人來緬甸進行了尋找挖掘陣亡死者的活動,那些遺骨也被帶回了日本,而且這些遺骨和姓名也很難一一對證。所以這里真正埋葬在這里,甚至在緬甸的日本官兵數量絕對不是很多。 我們在拍攝時,還看到有一個年前的日本人在緬甸人的帶領下也來到了這里。這個日本人得知我們是中國人時有些緊張,通過英文交流,他說,原來日本軍來到緬甸是為了給于亞洲人民和平的,但是遭到了各國軍民的反對,他們沒有想到,也非常遺憾。當我們在問他,日軍來到緬甸真正是為了亞洲人民的和平嗎?他馬上稱自己的英文不好而拒絕交談,然后簡單地看了一下,就匆匆離去。
(日本人戰后在海外尋找遺骨的情況)(可以在墓地的看鏡頭中講述) 據日本資料記載:戰后日本人到包括緬甸的海外挖掘二戰陣亡軍人的遺骨的情況大致是: 1.日本收集二戰在海外作戰的陣亡官兵遺骨的時間也許都是1970年代。這個時候戰爭已經過去了30年,日本人認為,這個時候來到海外的一些國家收集遺骨,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難會少一些。 2.一般都是由日本政府的某些部門“配合”民間組織舉行的。這些政府組織包括“厚生省(類似我們的民政部)”、外務省和駐外使領館。所以,這些活動有著政府色彩。 3.1970年代日本因為經濟情況的好轉,政府或者民間有經濟實力從事這樣的事情。從資料上看,大部分費用由政府出資。 4.“收骨團”的主要成員仍然是在此地作戰的日本老兵。戰爭過去30年了,盡管這些老兵已經都是50-60歲的人了,但是這個時候的老兵相當部分也還建在,頭腦清楚,可以到海外旅行。而且他們都帶著非常詳細可靠的遺骨分布資料。 5.戰后尋找遺骨最重要的就是知道這些遺骨埋葬的具體地點。我有日軍在云南所有地區作戰的“遺骨分布圖”。從這些“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情況。日軍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將陣亡官兵的遺體保護奉燒,然后帶著骨灰回國交給遺族。如果是條件不允許,他們也會較量秘密埋藏陣亡官兵的遺體,(也會切下死亡的官兵的手指,指甲、或者頭發等部分,然后焚燒制作成遺骨帶走)。如果是作戰失敗,他們也會盡可能詳細記錄這些遺體遺棄的地方。以后再來尋找挖掘,然后焚燒帶回去。
日本人在緬甸各地,特別是交戰激烈的地方,日本人無一不建立墓地墓碑以及“招魂碑”、“慰靈塔”、“忠魂碑”等。我們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但是還有一處是需要拿出來再說一下的,那就是緬甸曼德勒伊洛瓦底江邊一座山上的“佛塔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