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4期 ?。凼鲈u] 孫過庭,唐垂拱年間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字虔禮,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一說為富陽人,一說為陳留人。官率府錄事參軍,生平事跡不詳,僅陳子昂《虔禮墓志銘》有記。孫過庭工行草書,得王羲之法。北宋米芾評價說:“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敝小稌V》。 《書譜》是我國書法史著名的書學論著,詳細論述了正、草二體的筆法與章法。在筆法運用方面,孫過庭要求骨力與遒麗、勁速與淹留、濃與枯等對立方面相濟。在書體的風格方面,要求真草兼通。孫過庭認為,書法具有形質美和情性美,可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因此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 ?。墼模?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①。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觀?!笨芍^鐘張云沒,而羲獻繼之②。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③,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贝四送茝堖~鐘之意也④。 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⑤。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⑥?!狈蛸|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⑦,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⑧!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鐘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⑨。擬草則余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⑩。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11)。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子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哪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不入(12)。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13)。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范,以斯成學,孰愈面墻(14)。后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15);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16)。 ?。圩⑨專? ①鐘張之絕:鐘,指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鐘繇。張,指東漢末期著名書法家張芝,字伯英,甘肅敦煌酒泉人,善草書,師法崔璦、杜度。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②頃:不久以前,近來。尋:探尋,研究。 ③抗行:猶言抗衡,不相上下。雁行:同列、同等,像同行的飛雁。 ④池水盡墨:相傳張芝臨池學書,用池水涮筆,久而久之,池水皆被染黑。衛恒《四體書勢》有記載。假令寡人耽之若此:寡人,原為古代君主的謙稱,晉人習慣自稱寡人。耽,專心,沉溺。謂假如我也像他那樣潛心于書法的學習。謝之:不如他,遜于他。 ⑤:拾取,摘取。 ?、匏馁t:指前面所講鐘、張、二王。逮:趕上,達到。古質而今妍:質與妍,是中國美學范疇,一般指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質,指內容質樸。妍,指形式華美。 ?、叽荆捍?,通醇,質地濃厚的酒。,味道薄的酒。質文:文,也是中國古代美學范疇,指藝術作品的感性形式,一般與質對。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繼承古人而不背離時代,順應當代又不同流于俗弊。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出《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嗟駥m:華美的宮殿。穴處:居住在洞穴里。玉輅:古代帝王乘的車子飾之以玉,比喻華美的車子。椎輪:原始的沒有輻條的車子,車輪用整塊圓木做成,這里指原始最簡陋的車子。 ?、嵩#虹婔恚衷!2ⅲ簭堉ィ植?。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夥藷o乖互:匪,通非,不,不是。乖互:抵觸,違背。 (11)謝安: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安石,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尚書仆射,征討大都督,書法師從王羲之,諸體皆精。子敬:王獻之,字子敬。 (12)立身揚名,事資尊顯:語出《孝經》:“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眲倌钢铮鴧⒉蝗耄阂姟妒酚洝むu陽傳》:“里名勝母,曾子不入?!痹鴧榭鬃拥茏樱孕㈨樃改付劽?,因里巷的名字叫“勝母”,曾參便不入內,名也不順也。 (13)未克箕裘:克,能?;?,竹制的簸箕。裘,皮制的衣服?!抖Y記》云:“良工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贝司渲^不能繼承家業。 (14)假托神仙:指王獻之在《論書表》中所云:“臣年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周,形勢仿佛?!泵鎵Γ罕扔鞑粚W習而見識淺薄的人。《書周官》有語:“不學墻面?!笨追f達疏:“人而不學,如面向墻無所睹見,以此臨事,則惟煩亂不能治理。” (15)專博斯別:“專精”與“博涉”的區別。 (16)或:《佩文齋書畫譜》作“惑”字。 [譯文] 自古以來擅長于書法的人,漢魏有鐘繇、張芝,東晉有王羲之、王獻之,他們的書法都達到了絕妙的境界。王羲之說:“近來我研究名人法書,鐘繇、張芝確實絕妙無比,其余的不值得一看?!笨梢赃@樣說,鐘、張死后,只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繼承他們了。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與鐘繇、張芝相比,可以與鐘抗衡,有人認為超過他。張芝的草書當排在我前頭,不過他精巧成熟,臨池刻苦,以至于池水全變黑了。假使我也像他那樣專心于書法,未必不如他?!边@是王羲之推崇張芝,自以為超過鐘繇之意。 考察王羲之的專精與擅長,雖然未能完全實現前人的規范,但他能博采眾長,兼通各體,所以他無愧于書法這一行。評論的人說:“鐘張二王四人,是自古至今特別突出的。然而今不如古,古人的書法質樸,今人的書法妍美。”質樸的書法隨時代而產生,妍美的書法因世俗的改變而改變。雖然文字的創造是為了記錄語言,但隨著社會風尚由醇厚趨于淺薄,書法也由質樸變為華美。繼承前者有所變革,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這樣,最可貴的,是既能繼承古人,又不背離時代,順應時代而又不同于時代的流弊,這就是《論語》中所說的:“文采與質樸配合適宜,這才是君子的風度?!焙伪厣釛壓廊A的宮殿去居住洞穴,舍棄精美的寶車去坐原始的簡陋的車子呢?評者又說:“王獻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鐘繇、張芝一樣?!蔽艺J為這只是評論其大要,未詳盡說出它的始末緣由。 鐘繇專工隸書,張芝精于草體,他們的長處,王羲之兼而有之。與張芝草書比,王羲之多一項楷書,與鐘繇的楷書相比,王羲之多一項草書。雖然專工稍差一些,但從博取方面來看,就有較多優勢了??偟恼f來,彼此之間,各有優劣。謝安平日擅長尺牘,輕視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曾寫一封自認為很好的信給謝安,以為他肯定會珍藏,不料謝安卻在信的后面題了幾行字答復他,獻之感到非常遺憾。謝安曾經問獻之:“你的書法與你父親相比如何?”獻之回答:“我的書法勝過父親。”謝安說:“眾人的評論可不是這樣?!鲍I之又回答:“時人哪里知道!”獻之雖然用這話搪塞了謝安,但他自稱勝過父親,不是太過分了嗎?況且,處世立名,使父母的聲譽受到崇敬,這才是孝道,像曾參那樣,因為里巷名叫“勝母”,所以他才不入那里。王獻之的書法也是從他父親那里學來的,雖然粗略地學到了一些法則,實際上恐怕還未能完全繼承父業。何況他假托由神仙所授,恥于推崇家學,用這種方法學習書法,和面墻而觀又有什么區別呢?后來王羲之去都城,臨行時在墻上題字。王獻之暗中把字跡擦掉,改成自己的字,自認為寫得很好。王羲之回來時,看見墻上的字,嘆息曰:“我走的時候確實大醉了!”獻之感到羞愧??梢?,王羲之和鐘繇、張芝相比,只有專工與博涉的區別;而獻之不如逸少,是沒有什么可以值得懷疑的了。孫過庭《書譜》解讀(二) ■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5期 ?。墼模? 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余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①。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②。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④;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⑤。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⑥,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⑦!然君子立身,甸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雹鄾r復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⑨!夫潛神對弈,猶標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⑩。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并運(11),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12)。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謝之族,郗庾之倫(13),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秘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蚰司头植加诶勰?,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14)。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鼗ルm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15)。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鐘繇隸奇,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思轉縱橫(16)。自茲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嗟呼,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17)! ?。圩⑨專? ①味:體會,體味。余烈:前人遺存下來的成績,功業。挹:獲取。前規:前人的規范。 ?、谌肽局g:語出唐張懷《書斷》:“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睙o間臨池之志:從未間斷臨池學書的志向。 ?、埒欙w獸駭之資:鴻,大雁。駭,受驚。資,通“姿”。鳥飛獸驚的姿態。 ?、軐е畡t泉注,頓之則山安:導,一種運筆方法,南唐后主李煜《書述》云:“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頓,即“駐”,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筆謂之頓筆。此句意謂行筆則如流泉之暢達,停筆則如山石之穩定。 ?、蒴欤褐笗ㄓ霉P中的衄鋒與挫鋒。衄鋒指運筆下行,至末端逆筆上收的用筆。挫鋒也叫挫筆,在運筆時突然停止以改變方向,一般在運筆至轉角或趨處時用。 ?、薨喑簴|漢名將(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時候家里較窮,與母親一起隨哥哥來到洛陽,為官府抄書以養家。日久勞苦,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項籍:秦末起義軍領袖(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少時隨叔父項梁學書,后棄書學武。曾大破秦軍,焚毀咸陽,自號西楚霸王。后與劉邦爭天下,兵敗自殺?!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 ⑦心昏擬效之方:昏迷,不明白。擬效,模擬仿效,指臨摹。此句謂心里不懂得臨摹的方法。手迷揮運之理:揮運,指運筆。此句謂手中不明白運筆的道理。 ?、鄵P雄:字子云(公元前53—前18年),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蜀郡成都人。著有《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輯有《揚子云集》。 ?、崮缢己晾澹耗?,沉溺,毫厘,指書法。謂醉心于書法。淪精翰墨:淪,沉淪,沉湎。翰墨,指書法。謂沉湎于筆墨。 ?、庾[:下圍棋的別稱。《世說新語·巧藝》:“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毙胁兀褐^入仕和歸隱,或謂進與退。語出《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1)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必韪F:無窮。 (12)奧賾:玄妙精微。 (13)王謝之族:東晉望族王氏、謝氏的并稱郗庾四家為東晉大族,子弟多身居高位,書法上亦多有造詣。 (14)好溺偏固:容易沉湎于片面鄙陋。自閡通規:閡,阻隔。通規,通常。王謝的規則。這句是說與正確的規則相背離。 (15)題勒方幅:書寫典誥文冊。題勒,書寫。方幅,指方形的箋冊。中國古代典誥、詔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箋冊,所以“方幅”也指重要文書。殊非翰札:絕不是書法。二篆:指大篆與小篆。 (16)胡越殊風:泛指北方與南方的各民族。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兩地相隔甚遠,而風殊大不相同,所以說“胡越殊風?!? (17)驗燥濕之殊節:察看用筆濃談枯濕的不同法度。體老壯之異時:體會老年與壯年書法意境的因時而異。 ?。圩g文] 我從十五歲開始,便關注書法的學習,體味鐘繇、張芝書法的成就,汲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的規范,竭盡思慮,專心一志,這樣時間過去了二十余年,雖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從未間斷臨池學書的志向??吹綍ㄖ袘裔槾孤栋愕钠娈惞P法,如奔雷墜石般奇特,有鴻雁飛翔、野獸驚駭的姿態,鸞舞蛇驚的狀態,斷深崖、頹高峰的氣勢,臨險境、據枯木的情形;有的重如飛崩的濃云,有的輕如蟬翼;行筆如泉水噴注,頓筆如泰山安然;纖巧似新月出現在天空,又如群星列于銀河間疏闊有序;同大自然一樣變化神奇,非人力運作所能達到。確實可以說是智慧與技巧的巧妙結合,心與手的和諧舒暢。筆不虛動,落筆定有緣由。一畫之中,筆鋒有起伏的變化;一點之內,衄鋒挫鋒,體現于毫端。何況每一個字都是由一點一畫組成的,如果不去專心學習書法,用功苦練,反而引班超聽說“安能久事筆硯”的話作為借口,或援引項羽所謂“書但記姓名而已”以自我滿足,信筆為體,聚墨成形,心里不明白臨書方法,手上不清楚運筆的道理,還想求得書法的美妙,這不是很荒謬的嗎?然而有德行的人以修身為根本。揚雄說詩賦為上道,大丈夫是不會去做了。更何況是沉溺于筆硯間,把精力耗費在書法上呢!專心下棋,還可博得“坐隱”美名,喜歡釣魚,也能體驗“行藏”的樂趣。怎么能比得制作禮樂的功績,比擬神仙的美妙,好似和土制陶,變化無窮,同善于冶煉的爐工一樣。喜歡奇異的人,只是品玩字體形態的多種變化;只有深入鉆研的人,才能得到書法變化的奧秘。撰寫書論文章的人,往往擇取了前人的糟粕,只有善于品評鑒別的人,才可以得到其中的精華。東晉的士人,互相陶染。以至于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他們的書法水平即沒有達到神奇的境地,也各有風采。離東晉年代越久遠,書法藝術水平就越走向衰落。正因如此,后世學書者對聽到的不辨真假就去稱頌,得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古今相去甚遠,更無從質問。即使有人有所領悟,也保持緘默,視為秘訣,不肯示人。于是令學習書法的人感到茫然,不得要領,只看到他人成功的美妙,不明白所以達到的原因。有的人為了掌握結構布局而窮年累月去研究,但距離法則還很遠。摹習楷書不能明悟其理,學習草書則又惑于法則。即使粗淺地了解一些草書和楷書的法則,也容易沉湎于片面疏陋,與正確的法則相背離。他們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猶如同源的不同支流;運筆之法,就像一棵樹上分出的若干根枝條。再加上時代變化,行書最合適;題寫典誥文書,楷書當為先。作草書不能兼通楷法,就會失去規矩;寫楷書不能兼通草意,就不是好的書法。楷書靠點畫集結而成形體,靠使轉來表現性情;草書以點畫來表現情趣,以使轉來構成形體。草書離開了使轉,便不能成字;楷書在點畫上功力欠缺,依然能夠記錄文辭。草楷二書體雖然結構形式不同,大體上還是有關聯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要能夠旁通大篆、小篆,融會隸書,參酌章草,深入領會飛白書。如果稍有疏忽,就會如北胡南越相距甚遠而風俗相異了。至于如鐘繇楷書奇絕,張芝被為“草圣”,是因為他們專精一體,所以才超絕特立。張芝雖不以楷書名世,但他的草書卻具有楷書點畫密布的特點;鐘繇雖不專于草書,但其楷書卻能如草書那樣運筆奔放。從他們之后,不能兼擅楷、草二體的人,書法水平就必然受到限制,也就不能算作真正的專精了。雖然篆、隸、草、章的工用不同而多變,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美妙,卻各有特點:篆書崇尚婉轉而圓通,隸書講究精致茂密,草書貴在流暢自然,章草務追嚴謹簡便。然后再加之以風采神韻,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這樣可以表達作者的性情,抒發作者的哀樂。觀察筆墨濃淡干濕的不同,古今皆是如此;體會老年與壯年的境界的差別,一生轉眼即逝。確是如此啊,不進入書法藝術的大門怎么能懂得其中的奧妙呢?孫過庭《書譜》解讀(三) ■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6期 【原文】 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凋疏①,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②,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③,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④。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⑤;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意忘言,罕陳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⑥。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輒效所明⑦;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偽,尚可發啟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于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⑧;邯鄲淳之令范,空著縑緗⑨。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⑩?;蚪迳醪挥?,人亡業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加以糜蠹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賞,時亦罕窺,優劣紛紜,殆難鎖縷(11)。其有顯聞當代,遺跡見存,無俟抑揚,自標先后。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12)。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復有龍蛇云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13)。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嗣,道葉義方,章則頓虧,一至于此!又云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14)。 【注釋】 ?、俟裕哼`反,背離。合:合宜、融合。流媚:柔媚,圓潤美好。凋疏:衰落、凋零。 ?、诟谢葆咧夯荩骰?。徇,通“殉”。此句意為感人恩惠,酬報知己。 ③遽:匆忙,急促。心遽體留,內心匆忙,魂不守舍,僅留軀殼。 ?、艿。浩v、松懈。闌:將盡,衰退。情怠手闌:精神疲憊,手筆乏力。 ⑤萃:聚集。思遏手蒙:思路阻塞,手筆不暢。 ?、尴oL敘妙:仰慕風范,敘說奧妙。 ?、卟晦裼姑粒恨?,揣度。不考慮自己的愚昧。輒效所明:把自己所知道奉獻出來。 ?、鄮熞斯伲簴|漢桓帝時書法家,南陽人。二書以八分最佳。徒彰史牒:彰,顯,著名。史牒,史冊。徒著名于史冊。 ⑨邯鄲淳:三國魏時書法家,潁川人。唐張懷《書斷》謂其“八體悉工,師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 ⑩崔:指崔瑗,東漢著名書法家。杜:指杜度,東漢草書大家。蕭:指蕭子云,南朝書法家。羊:指羊欣,南朝書法家。 ?。?1)殆難縷:殆,幾乎,差不多。縷:詳細敘述。 ?。?2)肇自軒轅:肇,開始。軒轅,傳說中古代帝王黃帝的名字。嬴政:秦始皇,姓嬴名政。 ?。?3)《與子敬筆勢論》十章:傳為王羲之所作。陳思《書苑菁華》中載有《王右軍筆勢論》十二章。 ?。?4)宜從棄擇:應該予以擯棄。 【譯文】 還有一時所書有合與不合之分,合則流美圓潤,不合則疏陋凋敝。略述其原由,各有五種情況:心神安逸,情致閑雅,此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此為二合;天朗氣清,時令宜人,此為三合;佳紙良墨,稱心應手,此為四合;興之所至,靈性迸發,此為五合。神不守舍,心馳筆僵,此為一不合;違反心意,受外來情勢所迫,此為二不合;天暑氣燥,炎熱難耐,此為三不合;紙墨低劣,不能得心應手,此為四不合;精神疲憊,手筆生疏,此為五不合。合與不合,反映在書法創作上,優劣差別很大。得天時不如得到合適的書寫工具,有合適的工具不如有舒暢的心情。如果五種不合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就會思想閉塞,手筆僵滯。如果五合齊至,則神情交融,下筆流暢。運筆流暢則無所不適,手筆阻滯則無所適從。掌握了書法要領的人,往往得其意而忘其言,很少陳其要領。希望學習的人,又往往仰慕前人風范而敘說玄妙,即使敘說也疏陋不全,白白地耗費精力,不能切中要害。我不揣愚陋,把自己所知道的奉獻出來,希望能光大前人風范,開啟后學,除去繁冗,使學習者心領神會。 世間流傳的《筆陣圖》七行,其中畫有三種執筆的手勢,圖像錯謬,文字訛誤。近見在南北各地流傳,懷疑是王羲之所為。雖然未辨真假,但還可以啟發初學者。既然已為民間所收藏,也就不必再著錄了。至于諸家的評論,大多華而不實,僅僅描述其形態,而內在的道理卻說不清楚。對于我現在所撰寫的文章,無可借鑒處。至于師宜官,名聲雖大,空著于史冊;邯鄲淳雖為典范,也是空留書名。崔瑗、杜度、蕭子云、羊欣等人以來,年代久遠,名家輩出。其中有的人,當時已負盛名,死后在書法上的成就越來越顯露;有的人生前憑借地位顯貴而提高聲價,死后書名卻隨之淹沒。加上作品蟲蛀、腐爛,剩下的亦被人們搜尋殆盡。偶有觀賞的機會,也很少見,優劣相雜,很難詳細陳述。其中有的早已顯赫當時,遺作至今猶存,無須等待他人的褒貶,自有公論。“六書”的產生,可以上溯到軒轅黃帝時代;“八體”的興起,始于秦始皇嬴政之時。其由來久遠,運用廣泛普遍。但今古不同,妍媚與質樸相距甚大,已經不為人們所習用,故也就略去不談了。還有依據龍、蛇、云、露、龜、鶴、花、草等物體的形狀創造出來的字體,有的只是圖形,有的呈現祥瑞,巧于圖畫,虧于翰墨,缺少法度,所以就不作詳細的論述了。世間所傳王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辭粗疏,意理乖謬。仔細品味,絕非王羲之所作。因為王羲之位重才高,文辭清雅,聲名未滅,書跡仍存,文章書信仍有存在,所以他所寫一封信,所談一件事,雖在匆忙之中,仍有憑據,哪有傳家法于令郎,引導他學習書法的文章,竟會錯謬至這種地步!文章中又說王羲之與張芝同學書法,這更為荒誕。若是指東漢末年的張芝,則時代不符,必有一個東晉時也叫張芝的人,但史傳又為何寂寥無名!此文章既非書法規范,又不符合常規,應該予以擯棄。孫過庭《書譜》解讀(四) ■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8期 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仿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①,取會佳境。闕而未逮,請俟將來。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會其數法,歸于一途;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人之未及,啟后學于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②,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然今之所陳,務裨學者。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后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③,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啴喛之奏;馳神睢渙④,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義舛。莫不強名為體,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茍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⑤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⑥,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于眾術,斷可極于所詣⑦矣。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⑧之跡,人書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從心”⑨。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后動,動不失宜;時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⑩。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11),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軀?;蛱裼喝?,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12),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檢(13);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14),已聞其丑。縱欲唐突羲、獻,誣罔鐘、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15)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16),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17)不遒,剛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18),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19);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20),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注釋】 ?、偌阶孟R模杭?,希望。希夷,虛空寂靜,不可感知。《老子》云:“視而不見名夷,聽之不聞曰希。” ?、谖募s理贍:贍,充足,豐富。意為文辭簡約,道理充足。 ③《樂毅論》:夏侯泰初撰,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王羲之書,小楷,四十四行。《黃庭經》:亦稱《換鵝帖》,傳為王羲之書。無款,今所見,皆是后人摹本?!稏|方朔畫贊》:晉夏侯湛撰文,小楷,傳為王羲之書,有唐人摹本傳世?!短敷稹罚簜鳛橥豸酥鶗ㄌ駸o傳本?!短m亭集序》:即《蘭亭序》?!陡媸奈摹罚和豸酥?。王羲之為王述所扼,絕意世事,為文以誓不復出,后人因稱《告誓文》;真跡不傳,今傳本為舊拓翻刻。 ④:寬緩,緩。,通“緩”。睢渙:睢水與渙水,二條河水之名。 ?、莺胙颍荷:胙颍鳚h時洛陽人,出身商賈。其料事如神,考慮細密周到。 ?、掴叶≈浚灰娙#阂姟肚f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咴劊涸煸?,指書法所達到的水平、程度。 ?、嗤〞喝跁炌?。 ⑨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從心”:見《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獠患げ粎枺L規自遠:不偏激,不凌厲,風格規范自然深遠。 (11)鼓努為力:力不足而竭力去做。 (12)槎枿:張衡《東京賦》:“山無槎?!崩钌谱ⅲ骸靶表皆婚?,斬而復生曰?!? (13)形骸未檢:形骸,指人的形體,這里指字的間架結構。未檢,不受約束,未合法度,此句指字的造型構架不合規范。 (14)躍泉之態:“躍泉”即“躍淵”,唐人因避李淵諱,將“淵”改為“泉”,《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备Q井之談:坐井觀天的淺薄言論。 (15)臻:達到。 (16)枯槎架險:枯槎:枯槁的樹木。猶言如枯槁的樹木架再險要之地。 (17)徑侹:路徑平直。剛:剛勁、強硬。 (18)矜斂:拘禁收斂。脫易:輕率浮滑。 (19)剽迫:急促。 (20)蹇鈍:笨拙、遲鈍。 【譯文】 一個人心里所理解的,不易完全用語言表達出來,能用語言表達的,又難以用文字把它寫出來。只能粗略描寫其形狀,記其大概。希望能明白其中的玄奧,領悟其中美好的境界。一些缺漏而未能詳盡的地方,只好留待將來以作補充了?,F在將執、使、轉、用的道理寫出來,以去除人們不明白的地方。執,指執筆的深淺長短;使,指運筆的縱橫牽掣;轉,指用筆的鉤環盤紆;用,指結字的點畫向背。現將以上數法,歸于一統,總合眾家之妙,指出前代名家的不足之處,以啟發后學者走規范之路;探索其根源,分析其流派。努力做到文辭簡約,論理詳實,淺顯易懂,閱讀后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下筆必無阻滯。那些詭辯異說,不是我所要陳述的。今天我所要陳述的,必對學習書法的人有所補益。王羲之的書法,歷代多有研習,確實可以據為典范,立為宗師。哪里只是會古通今,更是情深調合。致使臨摹拓習的人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先后的歷代名家書跡,大多散落遺失,只有王羲之的流傳下來了,這就是證明。試談其中的原由,簡略地陳述如下:像《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等帖,為世俗所傳,是楷書和行書的最好范本。寫《樂毅論》情緒多悒郁;寫《東方朔畫贊》意態瑰奇;寫《黃庭經》則怡悅虛緲;寫《太史箴》則縱橫曲折;到了蘭亭雅集之時,則思緒奔放,神情飄逸。閉門自首,情志慘淡。正所謂感到快樂時歡笑溢于表,談到哀傷時,虛嘆不已。豈只是志在流水之時,才會奏起和緩的樂章;馳神于睢水渙水的波瀾之上,才有華彩的辭藻之想。雖然眼睛所看到的即有“道”的存在,但有時還是內心迷亂,辭意有誤。無不勉強分體定名,區分開來,以供研習。豈知情緒激動而形于言表,抒發出同《詩經》、《楚辭》一樣的意趣;陰陽的交替變化,本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如果背棄了書法創作的實際情形,又違反了自然的規律,哪還有什么法則可循呢!運筆的方法,雖由自己掌握,但結構章法,實在是眼前的運用安排,差之一毫,則失之千里,如果明白了這些道理,則眾妙兼通。用心不厭其精,運筆不忘其熟。如果完全達到了精熟的程度,規矩明悉于心,便可以嫻熟自如,意在筆先,瀟灑流暢,筆馳神飛。像桑弘羊一樣心胸開闊,預事周密。如庖丁解牛一樣,不見全牛。曾經有人向我請教書法,我便舉其要點,教授給他們,全都心悟手從,得意忘言,即使未領略眾家之法,也可以達到他所追求的高度。如果想精通法則,青年人不如老年人,但掌握一般的規矩,老年人不如青年人。思考問題則愈老愈妙,臨習書法,年輕人更有條件努力進取。努力不止,大概經歷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變化,都會達到一個高度。比如初學分行布局,只求平正;掌握了平正之后,便努力追求險絕;達到險絕之后,又要歸于平正。開始時沒能達到平正,中間又太過,最后才能達到平正與險絕的交融。融會貫通之時,便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地步。孔子說:人到五十才能知曉天命,七十歲方可隨心所欲。所以要達到平正與險絕的情勢,體會變化的道理,就像思考周全之后再行動一樣,行動才不會失當。掌握好了時機再說話,說出的話才能切中要理。所以王羲之的書法,晚年多精妙之作。這是緣于他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之故,因而其影響也自然深遠。自王獻之以后的書法家,無不竭盡全力,自標為體,不僅僅是工用的欠缺,而且神采情趣也迥然不同。有的人鄙視自己的作品,有些人喜歡炫耀自己的書法。喜歡炫耀的人,不免畫地為牢,斷絕了進步的途徑;自卑的人能反思自己,必有進取的道理。確實是這樣?。≈挥袑W而達不到的,沒有不學而能成功的??疾煅矍暗氖挛?,就可以明白這些道理。不過,盈虛消長,變化無常,人的性情,也各不一樣。表現在書法上時而剛柔相濟,合為一體,剎那間又動靜有違,分道揚鑣。有的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錯,外露鋒芒。觀察務求精細,臨摹貴在相似。如果臨摹不能相似,觀察不能精細,分布還不周密,結構還有缺陷,那就談不上什么龍躍于淵的雄姿,而只有井底之蛙見識短淺的丑談罷了??v使他們想貶低王羲之、王獻之,誣陷鐘繇、張芝,又怎能掩蓋天下人的眼睛,杜絕后人之口呢!欣賞與學習書法的人,須謹慎從事。有些人不懂得淹留,便追求勁疾;揮運不能迅疾,反而故意效仿遲重。勁速的筆勢,是表現超逸的關鍵,遲留的筆勢,是達到賞心會意的極致。運筆由遲反歸于速,就會臻于集合眾美的境界;一味沉溺于遲重,最終會喪失高超飄逸的妙境。當速不速,就是淹留;因遲重安于遲重,又怎能賞心會意?如果不是心閑手敏,是難以達到兼通的程度的。假如能夠集諸家之長于一身,還必須具有骨氣;有了骨氣再融合以剛勁圓潤。好比樹木枝干繁榮茂盛,經過霜雪凌侵,更加剛勁精神;又好比鮮艷茂盛的花葉,與白云紅日相映會更加美麗。如果骨力偏多,相對地婉麗的氣質減少,就像枯木凌空架險,巨石擋路,雖然缺少妍美的氣質,但體質都存在著。相反地,如果遒麗的氣質居多,就會缺少骨氣,好像林花凋落,空自顯現而無所憑托;又如池塘里的浮萍,徒青翠而無根基。由此可知偏工容易做到,而盡善盡美難求。雖然書法宗師于一家,但卻會演變成多種體貌,莫不隨其性情,顯示出特有的體態。質樸而耿直的人,書法就平直而缺少遒勁,性格剛強的人,書法就倔強而缺少圓潤;矜持謹慎的人,毛病在于拘謹,輕率隨便的人,容易失于規范;性格溫柔的人,毛病在于輕軟,脾氣急躁的人,下筆過于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多溺于滯澀,遲緩笨拙的人,最終容易困頓卑陋,輕浮繁瑣的人,近于俗吏。這都是各有獨特性格的人,因各行其是,偏離了書法正道。張懷瓘《書斷·序》解讀(上) ■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2期 [述評] 張懷(生卒年不詳),唐開元時書法家與書法評論家。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曾任鄂州司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工書,善真、行、小篆、八分書。高自矜飾,謂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獨步于數百年間。書跡未見。著有《書斷》、《評書藥石論》、《書詁》、《書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等。 《書斷》是張懷書論的代表作,分為上、中、下三卷,計三萬余言。由于文章太長,我們只好選錄《書斷》的序來解讀。這是全文的總論部分,主要闡述了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以及書法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功用。 [原文] 昔庖羲氏畫卦以立象①,軒轅氏造字以設教②。至于堯、舜之世,則煥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備夫秦、漢,固其所由遠矣。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于千載,覽陳跡于縑簡③,謀猷在覿④,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⑤。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拔志氣,黼藻情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⑥。 爾其初之微也,蓋因象以瞳,眇不知其變化,范圍無體,應會無方,考沖漠以立形,齊萬殊而一貫,合冥契,吸至精,資運動于風神,頤浩然于潤色⑦。爾其終之彰也,流芳液于筆端,忽飛騰而光赫,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或區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麻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絕,曳獨繭之絲,卓爾孤標,竦危峰之石,龍騰鳳翥,若飛若驚,電 ,離披爛熳,翕如電布,曳若星流,朱焰綠煙,乍合乍散,飄見驟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駭也,信足以張皇當世,軌范后人矣⑧。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⑨;矩折規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⑩。固其發跡多端,觸變成態,或分鋒各讓,或合勢交侵,亦猶五常之與五行,雖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豈物類之能象賢,實則微妙而難名。《詩》云:“鐘鼓欽欽,鼓瑟鼓瑟,笙磬同音?!笔侵^也 。使夫觀者玩跡探情,循由察變,運思無已,不知其然。瑰寶盈矚,坐啟東山之府 ;明珠曜掌,頓傾南海之資。雖彼跡已緘,而遺情未盡,心存目想,欲罷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 [注釋] ?、兮音耸希杭捶耸希莻髡f中的中國古代部落首領。相傳他創八卦為天地立象。 ?、谲庌@氏:即黃帝,相傳他命史官倉頡創制文字,從而開始了華夏民族教化的歷史。 ?、劭V簡:絹帛與竹簡。 ④謀猷在覿:謀猷,謀劃,計策。覿,看見,顯現。 ⑤作事粲然,言察深衷:做事明朗清晰,語言文字表白內心深處。 ?、迵堪危猴@揚,發揚。黼藻:黼,古代禮服上繡的黑白相間的花紋。藻,華麗的文辭。披封:開卷,拆封。 ?、郀柶涑踔⒁玻籂柶?,連詞,表示承接。微,不顯露,不清晰。指文字創立及書法剛出現時的情形。沖漠:空寂虛靜。 ?、嚯姛S:電烻,電閃之光。,火盛時火苗閃爍的樣子。張皇:擴大,張狂。 ⑨磔髦竦骨:磔髦,即磔毛,謂毛發四張?!稜栄拧め屍鳌罚骸镑?,毛也?!?竦骨,凸露骨骼。此句指下筆鋪毫而見骨力。裨短截長:裨,補益也。此句謂截取有余,以補不足。 ?、庖|含章:指外觀質樸,內含文采。 ⑾五常:封建禮教稱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五種關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五行: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即水、火、木、金、土,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⑿鐘鼓欽欽:指鐘鼓之聲。笙磬同音:言笙磬之聲和諧。 ⒀玩跡探情:玩味書跡,體探情韻。循由察變:遵循原由,省察變化。 ?、夜鍖氂殻河鳚M眼珠寶。瑰寶,亦作寶,指特別珍貴的物品。東山之府:漢吳王劉濞收藏財物的庫房。晉左思《吳都賦》:“窺東山之府,則寶溢目?!? ?、有拇婺肯耄耗孔⒁暎眯乃妓?。 [譯文] 古時候庖羲氏畫八卦以立萬象,軒轅氏創造文字以施教化。到了堯舜時代,光華燦爛在于有了文字。以后,盛于商、周,而完備于秦漢,因此文字的歷史很久遠了。文字被使用,必須借助于書寫,而書寫的法則恰恰符合宇宙人生的規律,所以能發揮文字的性能功用的,莫過于書寫了。如果你追慕古代賢人哲士,只須看一下他們留下的縑帛簡冊,從中便可以看到他們的宏謀遠圖,行為處事和發自內心的言論,雖歷千載而昭然在目,這是多么值得崇尚!至于身處一方,情懷萬里,弘揚志氣,則可以借書法抒發情性。打開書作,欣然如會面,這自然是賞心樂事呀。 文字書寫的早期,大概是因為物象的模糊,不知字形應有的變化,沒有一定的體式,應變也沒有一定規則,書家在恬靜虛寂的心境中去體驗和把握字形,將千種形態萬種變化統一于法度,合乎自然情趣,含天地之精華運于筆端,顯示出書家的風度神采,在筆墨中表現出書家的浩然正氣。文字書寫的成熟階段,字體之美表現得更鮮明了。筆端流出的芬芳墨汁,飛騰而光亮?;蛘唧w有異而勢相接,就像兩棵樹枝葉交通;或者體勢相異而神氣貫通,就像兩口井溝通著一股泉水。筆墨之間猶如疏密錯落的樹下光影,隱隱相應;如獨繭抽絲,離而不斷;如危峰上的石頭,卓爾不群;如龍騰鳳舞,若飛若驚;如電光閃耀,燦爛輝煌??烊玳W電,奔如流星;紅焰綠煙,忽合忽散;急風驟雨,雷霆震動,這是多么令人驚駭呀!真足以光大當世,規范后人!至于下筆鋪毫骨力顯現,截長補短,有如那忠臣直言上諫,忠心匡主之氣節;方折和圓轉,避密就疏,其神氣就像孝子的心性;外形質樸內含光華,有剛有柔,就像才智哲士深知進退。下筆雖有多種方式,卻隨時變化成各種形態。點畫或各相避讓,或交錯組合。這就像“五?!焙汀拔逍小?,它們相生相克,相反相成,這是無法用相似的物態來形容的,實在是微妙得難以名狀?!对娊洝氛f:“鐘鼓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本褪沁@個意思。即使那些觀賞者玩味書跡,探索情由,省察其變化,盡管凝神專注,也不知其然。面對如此墨寶,鑒賞者寧可傾其家財而求。雖然墨寶已被封存,而情思未已,神往心馳,不能自控,不是書法藝術美妙到極點,怎么能夠使人忘情到此種境地呢? 張懷瓘《書斷·序》解讀(下) ■ 梁德水 -------------------------------------------------------------------------------- 《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6年第3期 [原文] 且其學者,察彼規模,采其玄妙①,技由心付,暗以目成②,或筆下始思,困于鈍滯,或不思而制敗于脫落③,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雖自己而可求,終杳茫而無獲,又可怪矣④。及乎意與靈通,筆與冥運⑤,神將化合,變出無方⑥,雖龍伯系鰲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圖應箓纂之帝,不能抑其高⑦,幽思入于毫間,逸氣彌于宇內,鬼出神人,追虛補微,則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⑧。夫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識⑨,以為率爾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難,千有余年,數人而已。昔之評者,或以今不逮古,質于丑妍⑩,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諸合己,悉為鑒不圓通也11;亦由倉黃者唱首,冥昧者繼聲12,風議混然,罕詳孰是13;及兼論文字始祖,各執異端,臆說蜂飛,意無稽古,蓋眩如也14。 懷罐質蔽愚蒙,識非通敏,承先人之遺訓,或紀錄萬一,輒欲芟夷浮議,揚榷古今15,拔狐疑之根,解紛孥之結16。考窮乖謬,敢無隱于昔賢;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17。爰自黃帝、史籀、倉頡,迄于皇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18,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今敘其源流之異,著十贊一論;較其優劣之差,為神、妙、能三品,人為一傳,亦有隨事附著,通為一評,究其臧否19;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書斷》。其目錄如后,庶業儒君子知小學有矜式焉20。 卷上: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作書九人,附者四人,贊十首,論一首。 卷中:三品總目、優劣,神品十二人,傳附九人,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能品三十五人,傳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評一首。 [注釋] ①察彼規模:觀察那些法書典范。玄妙:深奧的道理。 ②暗以目成:暗,默,背地里。目成:所見。 ③制:制作,創作。脫落:輕漫,失敗。 ?、荑妹#杭疵烀?。 ?、莨P與冥運:筆與書法的內在規律相契合而運行。 ?、拮兂鰺o方:謂變化無窮。 ?、啐埐钓棧糊埐疄楣糯裨捴械木奕?,身長數十丈,力大無窮,一釣而連六鰲。雄圖應篆之帝:雄圖,遠大抱負、,宏偉的謀略。應箓;順應符命,古時以此為帝王之兆。箓,帝王的所謂天賜符命之書。 ?、囿芴悖后?,捕魚的竹器,這里指得魚忘筌。蹄,動物的腳,這里指得兔忘蹄?!肚f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崾巡抨鬃R:自負其才,炫耀其識。 ?、饨癫淮牛捍?,及,達到。謂今不如古。 11鑒不圓通:鑒,鑒識,審辨。圓通,靈活多變,周密暢達。 12倉黃:同倉皇,匆促。此處有“浮躁”之意。冥昧:猶蒙昧。 13罕詳孰是:很少詳察什么是對的。 14臆說:主觀無根據的說法。稽古:考古。眩:迷惑,迷亂。 15芟夷浮議:鏟除沒根據的議論。揚榷古今:評論古今書法。 16狐疑:多疑無決斷。紛孥:混亂錯雜。 17考窮乖謬:考察所有的荒謬理論。玄匠:大家,巨匠。 18黃門侍郎:官名。秦開始設置,唐開元元年改門下省為黃門省,其負責人即為黃門侍郎。盧藏用:唐幽州范陽人,或作京兆長安人,字子潛。官至黃門侍郎、尚書右丞。 19臧否:善惡,得失。 20庶:副詞,希望,但愿。業儒:以儒學為業。小學:指文字學。矜式:尊重效法,猶示范。 [譯文] 有些學習書法的人,觀察法書典范,揣摩其中的奧妙,自以為眼觀即成。結果,要么意在筆后,團于遲鈍;要么不加思考就創作,信筆寫去,因筆墨疏慢而失敗。心不能指揮手,乎不聽心使喚,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終究一無所獲,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等到意與靈相通,筆與書法的內在規律暗合,如有神助,變化無窮,雖有龍伯之勇力,帝王的權威,也不能掩蓋書法的崇高。意念進入筆端,逸氣充斥宇內,神出鬼沒,無處不到,這并不是用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能形容的。人從小學習書藝,到老了才能說出個大概來,所以不能有了一點知識就到處炫耀,認為一學就會,沒有什么了不起。何況了解一門知識不容易,掌握就更難了,千余年來,享名于世的也僅有數人而已。過去有的評論家,認為今不如古,以好看與否為標準,挑剔別人作品中的缺陷,妄增證據,以個人的標準看待事物,尋找合乎自己趣味的,這都是由于在賞鑒上水平不高,不能客觀地去分析問題而造成的。也有人不負責任地倡導某種風格,糊涂的人跟著附和,議論紛紛,很少有人能辨是非。有些人論及文字的起源,各執己見,謬說迭起,毫無考古依據,這都是非常糊涂的。 懷罐資質愚鈍,見識不廣,秉承先人遺訓,有的可能僅記錄萬一,每想鏟除沒有根據的議論,評論古今,清除模糊認識的根源,消解紛亂的癥結。所以研究各種荒謬的論點,更不敢隱瞞前賢的觀點;探索幽微的道理,但愿對大師無欺。從黃帝、史籀、倉頡,到本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共三千二百多年。書法有十種體勢的起源及流變,學書好壞有三品,今述說它們的源流的不同,寫成十贊一論;比較它們優劣的差別,為神、妙、能三品,每人為一傳記,也有隨事附錄的,總為一評論,考究其得失,分成上、中、下三卷,名為《書斷》。其目錄如后,希望能為儒學的君子們知道小學有可尊崇效法之處。 (以下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