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起源于15世紀,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十五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后,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于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從通商口岸流布于內陸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以西班牙銀元占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紀后期,墨西哥銀元起而代之。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清朝官鑄銀元始于1890年的廣東省,1893年后,湖北、江蘇、福建、直隸、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后仿效廣東鑄造銀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發布“幣制則例”,規定了以銀元(含銀七錢二分)為國幣。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因當時國內流通銀兩成色不佳,這2100萬元采用了廣泛流通的西班牙銀元來支付。發展歷史 最初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加羅拉銀元,俗稱本洋。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墨西哥于1821年獨立后,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銀幣,因幣面花紋有人執仗站立,俗稱人洋或站洋;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鑒定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