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移動圖片文件較大,請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顯示

《去國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紙本,冊頁,縱33.5cm,橫21.5cm,行楷書,10行,110字。
【釋文】: 棄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緣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劄子。
本幅鑒藏印鈐“楊氏家藏”、“原素齋”、“松雪齋”、“琳印”、“海印居士”、“黃琳美之”、“休伯”、“項元汴”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南韻齋印”、“蓮樵成勛鑒賞書畫印”、“蓮樵曾觀”等印。
此帖是《宋人手簡冊》中一頁,內容為酬應類。文中“秋初去國,……日從事于兵車羽檄間”,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賴文政事。據《孝宗本紀》:“淳熙二年六月,以倉部郎中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捕茶寇。”另據《宋會要》記:“淳熙二年潤九月二十四日,上謂輔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盡。……辛棄疾已有成功,當議優與職名,以示激勸。”辛棄疾平茶寇后,詔江西提刑除秘閣修撰,故此帖當書于淳熙二年十月間,時年36歲。
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筆意略顯蘇黃遺規。雖無豪縱恣肆之態,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為辛棄疾僅見的墨跡珍品。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文物出版社《宋人書翰》冊影印,刻《海山仙館藏真帖》。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山東歷城人。蔡伯堅弟子。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南渡歸宋。孝宗朝官至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等職。后進龍圖閣,知江陵府,又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即卒。著有《稼軒集》。
辛棄疾最著名的幾首詞: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采桑子·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西頭忽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