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聲音感覺
聲樂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聽覺上的聲音藝術,它屬于物理聲學現象,視覺上除了頻譜外看不到實質的形體,但是它在聽覺上卻表現的豐富多彩。聽覺上聲音確實具有:音色有亮暗、厚薄、透徹、渾濁之分;聲音形象有體積的大、小區別;位置有高、低、前、后方位感覺-------聲樂人稱之為聲音感覺。
只要人們一發聲,就會存在聲音感覺。聲音感覺存在兩種類型:
一、發聲或歌唱狀態時自我的聲音感覺;
二、別人聽歌者的聲音感覺。
聲樂整個訓練過程實際是首先選擇共鳴腔體(小的共鳴腔、大的共鳴腔、單一共鳴腔或者雙共鳴腔體),決定所學唱法。其次選擇共鳴腔體位置(喉腔和口腔處為主、口咽腔為主、口腔和咽腔、),對共鳴腔形狀進行調整訓練。在訓練中會出現很多聲音感覺,經過我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聲音感覺從初級的訓練到成熟有一條感覺路線,它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剛開始訓練時,自我的聲音感覺聲音位置在口腔,自己聽聲音音色明亮、音量大。但別人聽的聲音感覺是聲音沒有共鳴感,但是有一定音量。
2:自我的聲音感覺聲音位置在口腔后部和咽腔中部,自己聽聲音音色厚度增加、很共鳴。但別人聽的聲音感覺是聲音位置在窩在后口腔,聲音渾濁、有厚度,聲音位置低。
3:再進步些,自我的聲音感覺聲音位置在咽部或身后有立體感,自己聽聲音音色亮而厚、聲音形象上下立體像柱子或管子狀;在這個階段容易自我陶醉。但別人聽的聲音感覺是聲音厚、體積大,音量大但是聲音清晰度差,聲音位置在靠后。
4:更進步些,自我的聲音感覺聲音位置在自己面部前面,自己聽聲音音色明亮、清晰,成立體狀,音量大。但別人聽的聲音感覺是聲音明亮也圓潤,但是缺乏透澈感、金屬音成塊狀或顆粒狀,聲音感覺位置高但沒有脫離身體。大部分人在這一階段停滯不前,
5:繼續進步,自我的聲音感覺聲音位置懸在自己頭頂之上,自己聽聲音音色透澈、結實、象鉆石般璀璨,金屬音成粉碎狀。即卡拉斯曾說過的“把聲音撕成千萬個碎片撒向觀眾。”聲音形象無形狀感,象晴朗的天空無邊無垠。這時別人聽的聲音感覺和你自己聽就一樣了。
在訓練中由于選擇運用的肌體不同,形成的共鳴腔體形狀及位置也不同,在訓練中發出的聲音感覺會在不同的階段滯留。由于訓練方法不同,有的可能永遠都沒有更高階段的感覺。如方法科學也可以省略其中間的幾個階段,縮短了成功時間。希望老師和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和學習中參照。
論聲樂中的打開
自然界里的一切聲音都屬于物理聲學的范疇,人類的歌聲也不例外,它是人體生理發聲器官共同運動產生的物理聲學現象。由于受各時代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早期歌唱的人們沒有意識到歌唱過程是依據物理聲學原理而調控人體生理發聲器官的運動過程。所以幾百多年來聲樂教育處在原始的感性狀態中,其基本訓練過程是:用“練聲”來尋找假想的共鳴位置;感性的認為呼吸量決定音高、音色、聲音位置;以抽象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并且由于每個歌者的音樂修養、文化修養不同和聽覺器官對自身發聲感覺不同,從而形成在傳授時的聲音概念描述不同。如:聲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名詞“打開”。
因此全世界至今都沒有一套統一的:以物理聲學原理為依據;人體生理結構為基礎;以輕松優美的歌聲為標準;以清晰的、具體的、有序的、具有理性的、可操作的人體發聲器官歌唱運動的歌唱發聲方法。
借用今天物理聲學的科技知識和人體生理解剖原理,我們理性的重新認識人體生理發聲結構中各部組成分在歌唱中的作用,以便更好的利用它的自然發聲規律,這樣既有益于自然輕松的歌唱,又不會傷害聲帶。
歌唱中的打開是什么呢?這個名詞聲樂老師說法不一:有的要求打開頜骨、有的說是打開喉嚨等等。
要說打開頜骨,頜骨在生理結構上是存在的。但是打開它就能獲得好的聲音嗎?怎么打開呢?從歌唱角度來講,我們對人體發聲器官的調整主要是為了獲得聽覺上的透澈、結實、輕松、輝煌的美妙歌聲。從物理聲學原理出發它要求男生達到2800hz、女達到3100 hz ---3200 hz 的諧頻共振峰則是被賦予“黃金音色’的歌唱聲音型。從生理解剖學原理講要縮短、縮小咽腔從而形成諧振高音頻的共鳴腔。而要縮短、縮小咽腔就不能打開頜骨、張大口腔。因為打開頜骨時,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將拉喉隨舌骨下降;拉長了喉咽部,開大了咽峽,使口咽腔和口腔形成一個大的共鳴腔,我稱之為單共鳴腔。
單共鳴腔開大諧振低頻音,使諧振共振峰達不到男生要求的2800hz、女生要求的3100hz--3200 hz 共振峰,并且高泛音共振峰強度偏低。因此唱高音困難,即使靠 大氣量沖擊、迫使聲帶快速振動產生的高音,聽覺上音色不會有透澈、結實、輕松的感覺。脖子用力,從外觀看頸部暴青筋。
打開喉嚨,這一說法從生理解剖上使人費解。如果這里的“喉嚨”是指聲帶,那么就不存在打開一說。原因是喉腔內的真假聲帶在分開時不發聲;只有閉合時真聲帶阻氣振動生聲音。如果這里的“喉嚨”是指喉腔,那更不對了。因為喉腔這部分器官在歌唱中或者隨舌骨上升;或者隨舌骨下降;或者喉上升舌骨下降沒有可打開的部分。
我認為“打開頜骨”“打開喉嚨”這都是歌者的自我歌唱狀態的感覺,它是指一種聲音音型,而不是真正的打開頜骨”“打開喉嚨”獲得的。而在打開頜骨”“打開喉嚨”上下功夫反而使聲音聽起來不是我們追求的“黃金聲音”。
為什么中國人演唱美聲中國作品聽覺上沒有美聲的味道
為什么中國人演唱美聲中國作品聽覺上沒有美聲的味道?是中國的作品不適合用美聲唱法演唱嗎?不,我認為這樣說不正確。還記得多年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蒂拉斯曾演唱過中國的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08奧運會上多明戈也曾唱過中國的作品,但是聽起來還是美聲味道,沒有中國的民歌味道。
這是為什么呢?中國作品語言結構復雜,發音習慣部位在口腔后部,自然形成的共鳴腔體積相對小,高、低頻泛音均衡強度偏小,聽覺上聲音音色薄、體積小。西歐美聲作品的語言發音習慣成字部位在口腔前部,自然形成的共鳴腔體積相對大,高、低頻泛音均衡強度偏大,聽覺上聲音音色厚、體積大。
中國歌者從開始練習西歐美聲作品時,就是在模仿西歐美聲知名歌唱家的聲音形象,在演唱中刻意去追求那種記憶的音型,包括咬字狀態。無意識的加大了共鳴腔從而發出這種聽覺上貌似而神不似的聲音,所以音型不固定。在用我們的母語歌唱時,那種固有的發音習慣又使他的發上狀態回復到相對小的共鳴腔狀態。聽覺上音型和唱外文是不一樣,有了民族的味道。
要想改變唱美聲中國作品不帶有民歌味道,在演唱理論上要加大共鳴腔,增強高、低頻泛音共鳴強度。在演唱操作上必須改變舌體運動的部位;運用雙共鳴腔諧振。
歌唱音域和語言音域
今天給一個演唱通俗歌曲的學生上歌唱訓練課,在唱時她用說話的聲音去唱詞,我說這是不對的。并問她:“你為什么這樣唱呢?”
她說:“以前別的老師講唱通俗要用自己說話的聲音去唱。”
我說:“好,咱們先講講音域,音域------即人聲或樂器所能達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間的范圍就叫音域。人聲音域可分以下幾個部分:
1、生理性音域---人聲所能發出的音域,隨年齡而變化。
2、語言音域----語言使用的音域范圍,指歌唱音域的底部。男生約80---200Hz(平均120Hz)、女性高于男性150—350Hz(平均200Hz)、兒童200—500Hz(平均300Hz)。
3、自然音域----未經過訓練的自然歌唱音域。
4、歌唱音域----經過專業訓練后歌唱者所能自由支配的音域。傳統的一般有2個八度,或2個半八度,最寬可達3個八度或者在高些。因人而異。
5、人聲總音域----把各個聲部的音域匯集起來,即男低音的最低音到花腔女高音的最高音范圍。一般是5個八度或者5個半八度C---c4(64 Hz ----2048 Hz)。
“奧,知道了老師。鋼琴的音域有多寬呀?”
“現在的鋼琴一般是88鍵的,它的音域是從低音到高音即A2---c5(27.5 Hz -----4168 Hz)7個八度加一個小3度。”
“老師你的音域在鋼琴上是哪里?”
“我的音域bE----#c5(77.5 Hz -----4450 Hz)5個八度加一個大6度,比鋼琴的最高音高一個小2度,這是基音,最高泛音可達17600 Hz。”
“老師,人耳能聽到的音高是多少?”
“人耳能聽到的音高范圍是16 Hz------20000 Hz,因為低于16 Hz,物理聲學上叫次聲波,人耳就聽不到了,但是一些動物如大象的耳朵能聽到;高于20000 Hz叫超聲波,人耳也聽不見,一些動物能聽得見,如海豚、蝙蝠用來辨別方向。”
“我明白了,語言音域和歌唱音域不是一個概念。”
“是呀,剛才你說的‘自己說話的聲音’實際上是指語言音域,而語言音域是低于歌唱音域的。因為人的語言的字詞和歌唱的字詞相比較存在三種情況:
第一、歌唱狀態時聲帶振動頻率大都會高于自然語言音域聲帶振動頻率(一些深沉男低音除外)。
第二、語言音域“字型小”,而歌唱狀態時每個字的張合度是要大于正常的語言字型。并且隨著音高的不同會有相應的改變。
第三、歌唱狀態字的成型速度快,有結實度。
根據我的理論,每個字詞的動作在歌唱時有精確的位置,而且大于或小于它,都不是這個字音的最佳共鳴狀態。在我的教學體系中,不要用語言音域或者語言狀態去演唱,只去做規定的動作就可以了。這樣使音域才能迅速拓寬,音色美化,而且立竿見影。”
面目表情和體態表情。
第一節我們講了歌唱(聲樂)藝術的審美,這節重點講歌唱(聲樂)藝術感情體現的面目表情和體態表情。
歌唱感情藝術是人的情緒的顯現,什么是情緒呢?情緒也有人稱為感情,是指人在從事活動時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心理狀態,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情感。情緒的不同會造成人身體內在和外在的變化:
一、身體內在的變化:1、人體肌體的內部變化;如:呼吸系統的變化(平靜時每分鐘呼吸20次,憤怒時可達40次以上);血液循環的變化(心率的變化);如臉變得紅彤彤的。2、人中樞神經機制活動不同。
二、身體外部表面的變化不同:1、面目表情不同;2、聲音表情不同;3、體態表情不同。
當今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基本情緒有六種:氣憤、惡心、恐懼、快樂、悲傷、驚訝。“也有的認為輕蔑應該列為第七種基本情緒”-------(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著,周仁來等譯)。除此之外還有能令生活充實的積極情緒,如:幸福、希望、歡笑等;自我意識情緒,如:尷尬、羞愧、內疚、自豪等。
面部表情------主要是指面部的五官和面部肌肉的表情動作。如:微笑。“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人的面部大約可以做出25萬種不同的表情。------(摘自《心理學概論》徐厚道)。”
聲音表情----歌者通過技巧的運用:歌聲音量的強弱、音色的變化、音高的升降、時值的長短等來表達不同的情緒。
體態表情----在歌唱進行中歌者為表達作品情緒而做出的身體動作。如:單膝下跪、雙手高舉等。
因情緒、情感不同,面部表情、體態表情也是不同的。我們在歌唱時也要遵循人類的情緒、情感表達的自然規律。這里例舉幾種常用的表情。
氣憤情感的面部表情:眉毛上提,眼睛瞪大,雙唇緊閉,臉部肌肉緊張。
惡心情感的面部表情:皺眉,眼睛上下縮小,兩嘴角左右近乎平行拉開,張嘴漏齒,雙唇不緊貼牙齒,上下齒之間開合距離很小。
恐懼情感的面部表情:“應該揚起內側和外側的眉毛,兩道眉毛擰在一起;眼睛瞪大;感覺上嘴角下的肌肉皺結,臉頰下部的皮膚往下,往邊上拉,一般來說嘴巴不會張得太大。”------(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
快樂情感的面部表情:笑逐顏開,面目肌肉橫伸,眉宇舒展,目光有神,雙唇略緊貼牙齒,兩嘴角向上提起張開嘴,上下牙之間約一扁指的距離,露出牙齒。
悲傷情感的面部表情:“人的眉毛內側上揚,眉毛也可以稍稍彎曲到一起;嘴角向下撇,下巴可能稍向太并皺在一起;目光向下,并盡量避免與他人長時間的目光接觸。面頰肌肉上升,眼周圍肌肉緊張,好像微笑的嘴型。”------(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
驚訝情感的面部表情:眉毛上揚,眼睛瞪大,兩嘴角有力拉開嘴巴使之張大,此時頜骨緊張。
憤怒情感的面部表情: “把眼睛瞪大,把眉毛拉低并向腦門中間緊蹙。下眼臉上啦,并向內眼角收攏,嘴唇緊繃。------”(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
驚跳情感的面部表情:“肌肉迅速緊繃;眼睛緊閉;肩膀迅速聳起,貼近頸部;胳膊可能會不自禁的朝著頭部伸去。”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 N.Shiota
抑郁情感的面部表情:“是一種持續很長時間的不愉快的情感狀態,而并不存在一個明確的、足以衡量這樣一種嚴重的情緒性反應的突發性事件。”摘自《情緒》美國James W.Kalat,MichelleN.Shiota
飽滿的“杜鄉微笑”,即目前世界上心理學界普遍公認的真正的愉快的微笑表情。準確的說歌者在演唱中的面部表情、聲音表情、體態表情必須和作品所要表達的現實生活中的情緒、情感一致,否則將失去藝術性。
歌唱時去掉與表現作品情感無關的面目和體態表情,每一種感情都有自己外在的面目動作體現,在歌唱中按作品所需要的情感來運用它,不能為了聲音而千歌一面孔,否則就失去了藝術的真實性。
例如:《今夜無人入睡》這段作品表現的是卡拉夫王子激動、欣喜、自信的情感。演唱者的面目表情應該是兩嘴角左右向斜上方提起;眼睛含笑;眉毛在眉骨原地稍彎曲。這樣的面目表情和帶有結實、透澈、有立體超脫感的聲音表情統一起來,才能準確表達卡拉夫王子此時的心情。可是有很多男高音在演唱這一段時嘴巴大張、眼睛圓睜、眉毛立在眉骨之上,對于不了解劇情、不熟悉此唱段的觀眾看了會產生一種卡拉夫王子要殺人的錯誤思維。太可怕了,所以我們要按作品所需要的情感來正確運用面目表情和體態表情。
稍后,我再講如何才能做到面目表情和體態表情與作品的完美統一。
呼吸在聲樂中,是被大家注重的氣息問題。如高音上不去,老師說氣息不夠。聲音發虛,老師說氣吸得太淺,沒有根基。總之:一切都是“氣”用的不對。究竟怎樣呼吸?眾說紛紜,爭議很大。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還有深呼吸,胸腹混合呼吸,鎖式呼吸等。 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其次是膈肌,肋間肌,腹壁肌,再次如斜角肌,胸鎖乳突肌等一些輔助肌。按照呼吸的深度,和呼吸運動過程,可分為:平靜呼吸和用力呼吸(深呼吸)。按照引起呼吸運動的主要肌群不同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混合式呼吸。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縮為主的呼吸運動。表現為腹壁肌明顯起伏。一般是胸廓有病變的人,胸廓運動受限者常用。嬰兒因胸廓還不發達,肋骨較為垂直,不易提起也用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間外肌舒縮引起胸骨和肋骨運動為主的呼吸運動。表現為胸廓的擴大和縮小。腹腔有巨大腫塊的,或嚴重腹水患者。膈肌的升降受限者多呈胸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是以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同時存在,正常人大都這樣呼吸,也叫自然呼吸。
吸氣主要是由膈肌和肋間外肌收縮引起的。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間。
人體在安靜平穩而均勻的自然呼吸,每分鐘12-18次。吸氣主要是由膈肌和肋間外肌收縮引起的。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間。靜止時呈穹窿狀,向上隆起。當膈肌收縮時,穹窿部位下降。擴大了胸腔上下的空間,肋間外肌收縮時擴大胸腔前后和左右的空間。它們的擴大引起胸腔和肺容積增大,使肺內壓低于大氣壓形成了吸氣。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肺依靠自身的回縮力,而回位縮小了胸腔和胸容積。肺內壓高于大氣壓,肺泡內氣體外流,形成了呼氣。 用力呼吸--是由膈肌和肋間外肌加強收縮,同時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呼吸輔助肌,也參與收縮。使胸腔和肺容積進一步擴大,這樣是可以吸入更多的氣流。用力呼氣時,除吸氣肌群舒張外,肋間內肌,腹壁肌等呼吸肌群也參與收縮,進一步縮小胸腔容積和肺容積,呼出更多的氣體。
用力呼吸原理講,吸氣越多呼出的氣也越多。多而急促的氣流,對聲帶會產生強制性的迫振。從而使聲帶無法根據音高而“主動自然性振動”。表現為在歌唱時,脖子用力,喉部緊張,有暴青筋的現象,胸或腹部也會急促起伏,演唱者經常感覺氣息不夠。這樣做是會很容易造成對聲帶的過分沖擊,也極易引起聲帶的一些病變(如;聲帶充血,聲帶水腫,聲帶小結,聲帶息肉等)。
我的發聲法是平靜.自然吸呼,所以不用大量氣體。唱之前也不要猛吸氣。平靜呼吸的優點,在歌唱時,脖子不用力,使聲帶處于“主動自然性振動”。就不會出現脖子用力緊張,暴青筋,氣息不夠現象。避免對聲帶的過分沖擊,從而避免聲帶病變。
在歌唱中,常常會聽到有些聲樂教師要求學生:氣要下沉,到丹田等。其實,我們呼吸的“氣”是根本不會沖破肺壁或橫隔肌下到腹腔里的丹田部位的。我們常常講到的氣息也通常是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意念中的支持點”或是一種轉移緊張的手段而已。
歌唱中,并不是吸入的氣息越多越好,而是“氣息利用率”的高低。
名詞解釋:
“氣息利用率”:歌唱中,吸入的氣在呼出時轉換成聲音的比例。也就是聲門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聲帶的運動---《盧蘭青舌控聲樂學》

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blog.sina.com.cn/lulanqinglulanq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