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徒居山陰 (今浙江紹興)。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族——瑯琊王氏。他的祖父王正做過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做過淮南太守。曾首先倡儀晉室渡江,在江左建立東晉王朝。他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于世,做過東晉的丞相,是當時的大名士。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將領。王羲之楷書師法鐘繇,草書學張芝,也學習李斯、蔡邕等的書法,博采眾長。后人評其書法 “龍跳龍門,虎臥凰閣”。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眾體兼擅,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他所書的行楷《蘭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為唐太宗所珍愛,唐太宗死后,將其陪葬在昭陵。王羲之的逸事如“東床坦腹”、“以書易鵝”等廣為流傳,可能在世人的心目中,王羲之是一位率性而為、風度翩翩的風流才子。那么歷史上的王羲之是否真如他的書法藝術那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宛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呢? 羲之年少時,性格內向,訥于言辭,并沒顯示出有什么出奇之處。相傳一天王羲之正在伯父王敦家做客,王導和庾亮來拜訪王敦,羲之便站起身來要告辭,王敦挽留他,說都是自家人,沒有什么可難為情的。王羲之最先嶄露才華便是在書法藝術方面,最早為衛夫人所賞識。王羲之年少時開始向衛夫人學習書法。十二歲那年,書法水平進步很快,衛夫人見了,對太常王策說,這個小孩一定會找出用筆的決竅,現在看他的書法便有老成之智。于是流著淚說,他將來的名聲一定會大過我,會將我的擅書之名遮蔽。 王導與王敦十分器重羲之。當時陳留人阮裕名聲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對羲之說:“你是我們王家最優秀的子弟,你的成就應當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對王羲之有美譽,將其與王承、王悅并稱為“王氏三少”。周顗是當時人物品鑒的專家,經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十三歲那年,王羲之去拜見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眾人之末。周顗觀察王羲之后,覺得他是個奇異的人物。當時以牛心為貴,眾客人都還沒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塊牛心,給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聲大噪,開始為世人所知。 王羲之對自己的書法成就一直是自信滿滿的。他曾給人寫信說:“張芝在池邊學習書法,池水都黑了。假使我也向他那樣用功學習,我未必就不如他。”羲之的書法成就剛開始時不如庾翼和郗愔,等到了暮年,書法精妙。曾經用章草寫了封信給庾亮。庾翼看了之后,深深嘆服。于是給羲之寫了封信。信中說:“我曾經收藏了張芝的章草十張,過江時顛沛流離,丟失不見了,我常常慨嘆絕妙的書法真跡從此絕跡了。忽然看到你給家兄的回信,看了你的書法,煥然若神明,真可比擬舊時收藏的張芝的作品。”可見王羲之在書法方面是有意識的以前輩張芝為榜樣,在當時人的心目中他的書法藝術是可與張芝媲美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晉代士族大姓非常重視門第,在婚姻上講求門當戶對。當時的一位大士族郗鑒想與王氏家族聯姻,在王氏子弟中為自己的女人挑選佳婿,就派門生到王導那去。王導讓來人到東廂王氏子弟處所隨意挑選。門生來到東廂逐一地仔細地觀察了王氏兄弟后,回去向郗鑒匯報說:“王氏的諸子弟都不錯。他們聽說郗家派人來選女婿,一個個都衣著整齊、神態矜持。只有一個在東床上坦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正是我要找的佳婿。”后來一打聽,才知道在東床上坦腹而食的正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東床快婿”的成語就是由這而來的。 王羲之書名大噪以后,世人競相爭求他的墨寶,也有一些逸事廣為流傳。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嫗養了一只鵝,鳴聲很動聽。王羲之想買而老嫗不賣。于是有一天王羲之帶著親友坐著車來觀鵝。老嫗聽說王羲之要來看鵝,就把鵝殺了,烹好了等著王羲之來。王羲之因所愛之鵝因其欲看而死,慨嘆惋惜了多日。山陰有一道士,善養鵝。羲之去他那里觀鵝,非常高興,堅持要買鵝。道士說:“如果你肯給我書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這群鵝都送給你。”羲之欣然應允,書寫完畢,帶著一籠子鵝歸家而去,非常高興。 王羲之還常常即興書寫。相傳《蘭庭集序》就是他酒醉之后即興書寫的佳作。王羲之曾到他的一個門生家,看見幾面光滑潔凈,便在上面書寫起來,真書與草書相半。后來門生的父親不知道是王羲之的書法,以為是誰隨意書寫的,便刮去了。門生懊惱不已。王羲之曾經在蕺山見一老婦人,賣六角竹扇。羲之見其賣扇不易,便在每張竹扇上書寫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有點生氣。羲之便對老婦說:“你就說之扇子上的字是王右軍寫的,每張扇子賣一百錢。”老婦人照著王羲之說的去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過了幾天,老婦人拿了一批扇子來找王羲之,請他再在扇子上寫字,王羲之笑著沒有答應。 王羲之既有其縱情任性的一面,也并非對政事毫不掛懷。他起家秘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請他做參軍,長史。朝廷公卿愛其才,頻頻召他作侍中,吏部尚書,皆不應命。后應揚州刺史殷浩之召,做了護軍,又苦求做宣城郡,未被準許,最終做了右軍參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對當時的政治形勢有較準確的判斷。曾言辭墾切的寫信告誡殷浩不要北伐,殷浩不聽,果然被姚襄所敗。他還曾開倉賑濟饑民。王羲之最終辭官不作,因他與王述交情不好有很大的關系。 當時驃騎將軍王述,年少時即有美譽,與王羲之齊名,而王羲之平素就很輕視他,與他的交情不好。王述先做會稽令,因為母親去世回到山陰辦理母親的喪事。王羲之代替他做會稽令,多次說要去吊喪,卻連日不去。后來羲之前去吊喪,主人已經哭了,他卻不上前就離去了,用這種做法來羞辱王述 `,從此他們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王述每每聽見角聲響起,就以為是王羲之要來了,便收拾好了等待他的到來。像這樣過了多年,而王羲之竟然一直沒有再來,王述深為不滿。等到王述做揚州刺史,將去就任時,路過會稽,沒有拜訪羲之,便離去了。在此之前,羲之經常對賓友說:“王述就只能作個尚書,到老了才能做個仆射。想再求當會稽令,是不可能的。”等到王述做了大官,羲之以在其下做官為恥,于是便派使者到朝廷去請求將會稽分為越州。使者沒有達成使命,王羲之此舉被當時的賢士所笑。不久王羲之內心慚愧,對其兒子說:“我不比王述差,可是官位與他相差懸殊,是因為你們不及坦之的原因嗎?”王述后來到會稽郡視察,查出王羲之為政失察之處。王羲之深以為恥,于是便稱身體有病,離開會稽郡。在父母墳前發下誓言,再也不出仕為官。后來朝廷因為他發下的誓言太堅決,也就不再征召他做官。王羲之辭官之后,與東土人士游山玩水,蕩舟釣魚為樂。又和道士許邁共同修煉服食。不遠千里采集藥石。游遍了東方多個郡縣。走遍了名山大川。自己也常慨嘆:“我卒當以樂死。”他在給吏部郎謝萬的信中也表達了自己晚年的志愿便是寄情山水,頤養天年。王羲之五十歲那年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他的兒子們遵從他生前的意愿,堅決辭讓不受封。孔子曾經觀人不以一面。王羲之的奇聞逸事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鮮活的書圣形象。既有其超凡脫俗、率性瀟灑的一面,又有積極入世,關心百姓民生的一面,也有將其好惡愛憎付之于行動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