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傷寒心要
作者:鎦洪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年—1279 夫傷寒者,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若不解者,病已傳變。后 三日在里,法當下。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里,遂成結胸、虛痞、懊 、斑疹、發黃之 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 而愈。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三藥,合而服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當和解,小柴胡 、涼膈主之。若里熱微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主之。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 承氣湯。下之,兩除表里之熱。病至七八日,里證已甚,表熱漸微,脈 雖浮數,則以三一承氣合解毒。下之。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甚者,可用瓜蒂散。 涌之。汗吐下三法之后,別無異證者,涼膈散。調之。大熱已去,微熱者,以益元散。服之, 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去麻黃。以汗之。其病半表半里,白虎湯。和解之。病在 里,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里證俱不已,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譫 語煩躁,蓄熱內盛,但是脈沉者,并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湯。(《直格》云∶夏至前為熱,夏至后為暑,是以至后而用白虎 ,宜乎?《局方》∶立秋后不用白虎。子和云∶若有白虎證,亦不用乎?卻用,詳審之耳。)白 虎解后,以五苓合天水。調之。多進數服無妨。或腹滿 脈沉者,亦當承氣合解毒。微下之。或發汗之后,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術。再解之。 或里熱內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致身冷脈微,昏懵將死。切不得以寒藥下之, 誤下即死。又,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易換,用真武、四逆溫熱之劑投之,下咽立死。 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蓄熱怫郁,將欲死者。凡此之 證,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以養陰退陽,宣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 而愈。(使汗氣和而愈者。)未愈,卻解毒合承氣。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合而為一,調 合陰陽,洗滌臟腑,則其他別證,自不生矣。有大下之后,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若下 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若輟而不下,則邪熱盛極,陰氣極衰,脈 息斷絕,必不可救,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醫者至此,活人殺人,一彈指間,其 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矣。(《直格》云∶傷寒汗后,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 蒼術湯再解之。又按,余論云∶傷寒下后,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術、人參,一服如神, 汗止身涼,此通仙之法也。如此則汗下之后熱不退,無問有汗無汗,通宜白虎加蒼術解之,又 加人參亦妙。仍服涼膈、解毒調之。)經云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后人有四五次下,以至十數 行而生者,此乃誤中耳,活者未一二,死者千百,后學切不可以為法。但當根據前,用解毒合涼 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氣漸生,庶不失命。 若傷飲,不解散,或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累下之。脈浮者,不可下,是表 證未除,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投之。脈雖浮而熱太極者,大承氣。徐徐疏利之。或有留 飲過度,濕熱內生,小便自利,濕熱未退,以解毒湯。治之。 陽證生斑,涼膈加當歸。 怫郁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里,不能發于外,相搏遂成發黃,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煩,不得眠,梔子豉湯。 誤下太早,遂成結胸、虛痞,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 ,譫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者,承氣合解毒。下之。 汗下后,煩渴飲水,則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選而用之。 小便不通,五苓泄之。大便閉結,承氣下之。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圣散方內隨證用藥。 婦人證治皆然,惟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其余月分、用之無妨。 小兒減劑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后之學人,其慎寶之。 <目錄>傷寒心要論\寒
<篇名>第一雙解散 屬性:\x防風通圣散\x 防風(去蘆) 川芎 當歸(焙)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去枯)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荊芥 白術 梔子(各二錢半) 薄荷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證旋入 。自利,去大黃、 芒硝。自汗,去麻黃。 \x天水散\x(益元散、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蜜調下,暑月冷水。亦可和解。傷寒、傷風,發汗,加蔥白五寸 、豆豉五十粒,煎一盞,調四五錢,并三服。解利為度。加薄荷尤妙。 通圣合益元。 上七兩,和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寒
<篇名>第二小柴胡涼膈天水合服 屬性:\x小柴胡湯\x 北柴胡(三兩) 黃芩 人參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一兩) 大棗(四枚) 上為散,每服五錢。 \x涼膈散\x 連翹(二兩) 梔子 大黃 薄荷 黃芩 甘草 芒硝(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蜜少許,竹葉五片。 <目錄>傷寒心要論\寒
<篇名>第四大柴胡合黃連解毒湯 屬性:\x大柴胡湯\x 柴胡(去苗) 大黃(各半兩) 黃芩 白芍藥(各一分) 半夏(泡水飲,二錢) 枳實 (生,三錢) 上為散,分三服,水一盞半,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煎至半盞,溫服。 \x黃連解毒湯\x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寒
<篇名>第五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 屬性:\x三一承氣湯\x 大黃 芒硝 濃樸 枳實(各半兩) 甘草(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半,水一大盞,姜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再煎一二沸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寒
<篇名>第七瓜蒂散 屬性:\x瓜蒂散\x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豆豉湯調下一錢。未吐,再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風
<篇名>第十一白虎湯 屬性:\x白虎湯\x 知母(一兩半) 甘草(一兩) 粳米(一合) 石膏(四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暑
<篇名>第十四五苓散合天水散 屬性:\x五苓散\x 豬苓 茯苓(去皮。各三錢) 官桂(一分) 澤瀉(一兩) 白術(一錢。《活人書》三 分,《宣明論》半錢) 上為末。 <目錄>傷寒心要論\結胸
<篇名>第二十大小陷胸湯丸 屬性:\x大陷胸湯\x 大黃 芒硝(各二錢) 甘遂(三字匕) 上銼,四錢,水一盞,煎大黃至六分,納硝,再煎二沸,納甘遂,溫服。未利,再與。 \x小陷胸湯\x 半夏(四兩) 生姜(切) 黃連(各二錢) 栝蔞實(半個,全銼) 上銼,水三盞,煎栝蔞至盞半,納藥,煎至一盞,分作兩服。 \x大陷胸丸\x 大黃(半兩) 葶藶(二錢,微炒) 芒硝(一錢) 杏仁(十二枚,去皮尖,柴炭炒變色) 上,大黃為末,研葶藶、杏仁為膏,丸如彈子大,甘草末三字、蜜半盞,水一盞,煎至半盞 ,納硝溫服一丸,一宿下。若未利,再與。 <目錄>傷寒心要論\結胸
<篇名>第二十二大承氣湯 屬性:\x大承氣湯\x 大黃(錦紋者) 芒硝(樸硝有芒頭者) 濃樸(去絲) 枳實(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碗,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納硝,煎一二沸,絞去滓, 熱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發黃
<篇名>第二十五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屬性:\x茵陳蒿湯\x 茵陳(一兩) 大黃(半兩) 梔子(十枚) 上銼,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利為度。 <目錄>傷寒心要論\心煩不眠
<篇名>第二十七梔子豉湯 屬性:\x梔子豉湯\x 梔子(七個,銼) 豆豉(二合) 上,水二盞,先煮梔子,至一盞半,納豉,煮至半盞,絞汁,溫服。 <目錄>傷寒心要論\汗后煩渴
<篇名>第三十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散 屬性:\x桂苓甘露飲\x 茯苓(一兩,去皮) 澤瀉(一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二兩) 寒水石(二兩) 白術(半兩) 桂枝(半兩,去皮) 豬苓(半兩) 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或新汲水、生姜湯尤妙。 上共十七方。如無大承氣,系第五三一承氣代之亦妙,通三十九件藥味,調理傷寒,曲盡其 妙,百發百中。后之學人,詳辨脈證,審而用之,起沉 于指掌,策奇功以活人,方知其妙也。 <目錄>傷寒心要論\汗后煩渴
<篇名>添加病后四方 屬性:\x小半夏湯\x 治汗下后嘔吐不已。 半夏(五兩) 赤茯苓(三兩) 上銼,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納姜汁,更煎一二沸,溫服。 \x五味子湯\x 治汗下后氣閉咳嗽。 五味子(半兩) 麥門冬 人參 杏仁 陳皮 生姜(各一錢) 棗子(二枚) 上銼,每服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作二服。 \x大橘皮湯\x 治汗后胃虛。 陳皮 甘草(各一兩) 人參(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二片,煎至一盞,溫服。 \x赤茯苓湯\x 治胸膈滿悶,頭痛,已得汗者。 陳皮 甘草 人參 半夏 川芎 白術(各等分) 赤茯苓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目錄>
<篇名>傷寒心要余論 屬性:五臟六腑,應五運六氣,凡病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之化,亢則害,承乃制。微則 是其本經、本腑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則如金衰不能制木,木則生火,木火者,皆陽也, 故風火多,兼化則風熱相搏,賊其金也。臟腑之氣,應乎三陰三陽,實則行乎本化之氣,瀉之 衰則行其勝己之氣,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如諸陽蓄熱,以涼膈合解毒服之,解散極熱。如瀉 火熱,解毒、調胃承氣是也。如吐法,用二仙散。如調理傷寒,白虎、涼膈合服解之。 傷寒三日以里,連進雙解。如無汗,必是傳變,待三四日之間,以小柴胡解表里之熱,仍 間服白虎、涼膈。蘊熱,七八日之間,欲下,而表證猶在,以大承氣湯、大柴胡湯雙行并煎, 攻里發表,最為隱當。若是溫熱內甚,自利者,止涼膈,卻進解毒、白虎服之。或惡心、干嘔、 吐者,白虎作一大劑,調解毒末五錢,服之即止。大小便不通,并有腹痛不能忍者,以無灰酒 煎樸硝三兩熱服,即愈,亦按從治之法也。熱中伏寒,下之矣,或大承氣湯加木香瀉之,尤妙。 傷寒失下,始病時又誤服麻黃熱劑太甚,必致熱極,或有陽厥極深,身冷脈微,陽極似陰 之證,庸醫以為陰證是也。須當急救其陰,以白虎、涼膈,日進三服。脈氣漸生,身體漸溫, 然后以大承氣下之。夫大承氣,救急之妙劑。如咽膈吐逆不利,當令熱服,開其熱結,利而即 愈也。 如傷寒汗下之后,自汗虛熱不止,于白虎湯內加人參、蒼術,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法 至妙,無庸詳盡。 如赤白痢,先服黃連阿膠丸,次服解毒湯。 傷寒瘡瘍、破傷風,與傷寒治法一同,但以雙解教與白虎、承氣、臨時斟酌用之。 雙解、涼膈、白虎、瀉心,此理傷寒之妙劑。 孕婦臨月,可服益元涼胎,產后仍服。如血不盡,則以涼膈與四物合煎,調理經血。甚者 ,大承氣合四物,乃瀉中之有補也。涼膈同四物,名玉燭散,婦人產后之妙劑。涼膈、四物合 大承氣湯,名三和湯。大承氣合四物,治婦人一切血積血聚等疾,加紅花尤妙。 初生兒五七日,有熱證,不得已,只用益元散,時時灌之。如小兒夜啼,用涼膈調之, 肚饑。臨睡服。 凡瘡瘍癮疹,涼膈加當歸治之。 |
|